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每个单元以功能为主题,话题为支撑,结构为平台,任务为载体,意义交流为目的,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基本思路,为任务型课堂教学构建了框架。
目前,我们英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时代对英语教师自身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挑战之二:新《课标》的颁布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个人文主义理念之上。新《课标》要求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挑战之三:传统的教学法是建立在语法翻译法和结构教学法的基础之上,这种教学法过于强调语言的形式,过于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与传授。这种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英语运用能力差。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放弃熟悉的传统教学法,去学习,去运用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课标》中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
基于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我们要转变观念,要自我变革,要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
(一)自我定位之一:学习者。学习有关任务型教学理论途径和方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并把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实施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围绕教师设计的“task”展开。“任务”的设计是调和两种语言教学的途径:语言形式和语言的本身的意义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在任务型教学途径中,任务是第一位的。那么什么是“任务”呢?对“任务”(task)一词众多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Harmer(1991)提出:教师在学生尝试着发音时充当评判者和纠正者;在让学生进行双人活动或小组活动时充当组织者;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充当激励者;当学生需要词汇或是语法结构上的帮助时,充当知识提供者。
Hedge(2000)总结了先前研究者们就教师角色进行的调查结果,并把记录下来的教师角色分为六类:
1.资源提供者类
2.管理者类 讲述者 管理者 呈现者 组织者 知识提供者 导演
3.建议提供者类
4.学习促进者类 听者 向导 建议者 激励者 心理援助者 帮助者
5.分享角色类
6.课堂气氛创设者类 合作者 鼓动者 参与者 鼓舞者 协商者 娱乐创造者
我认为这可以作为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自我定位之二:“任务”的设计者。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任务。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练习。因此,每一个任务设计前都要精心准备,尤其是以下两方面:
1.精心备课。教师除了要熟知教材的语言知识外,还应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有较深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也应把语言所记载的人类的文明传递给学生,做到思想德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2.精心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学习策略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不充分了解主体,如何给主体布置任务呢?
(三)角色定位之三:任务活动中的组织者。
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任务活动,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活动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活动形式应该是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达成任务目标。在开展小组活动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很多时候老师是旁观者,老师不能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指手画脚,大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来诱导学生。这是因为开展任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达成老师早已设定的结果,而是要强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策略调整,这样学生的素质才会逐步提高。
在很多情况之下,活动的过程是第一性的,而结果是第二性的。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正是促使学生去学习的原始动力。
活动的开展不是学生自发的,需要教师去组织。活动的形式也不是绝对放开的,需要老师去适时控制、指导。活动的大方向也需要教师去把握。
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有着广泛而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英语教学目的和规律。在任务型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发挥好教师的作用,要当好设计者、呈现者、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和评价者。
目前,我们英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时代对英语教师自身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挑战之二:新《课标》的颁布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个人文主义理念之上。新《课标》要求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挑战之三:传统的教学法是建立在语法翻译法和结构教学法的基础之上,这种教学法过于强调语言的形式,过于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与传授。这种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英语运用能力差。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放弃熟悉的传统教学法,去学习,去运用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课标》中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
基于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我们要转变观念,要自我变革,要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
(一)自我定位之一:学习者。学习有关任务型教学理论途径和方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并把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实施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围绕教师设计的“task”展开。“任务”的设计是调和两种语言教学的途径:语言形式和语言的本身的意义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在任务型教学途径中,任务是第一位的。那么什么是“任务”呢?对“任务”(task)一词众多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Harmer(1991)提出:教师在学生尝试着发音时充当评判者和纠正者;在让学生进行双人活动或小组活动时充当组织者;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充当激励者;当学生需要词汇或是语法结构上的帮助时,充当知识提供者。
Hedge(2000)总结了先前研究者们就教师角色进行的调查结果,并把记录下来的教师角色分为六类:
1.资源提供者类
2.管理者类 讲述者 管理者 呈现者 组织者 知识提供者 导演
3.建议提供者类
4.学习促进者类 听者 向导 建议者 激励者 心理援助者 帮助者
5.分享角色类
6.课堂气氛创设者类 合作者 鼓动者 参与者 鼓舞者 协商者 娱乐创造者
我认为这可以作为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自我定位之二:“任务”的设计者。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任务。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练习。因此,每一个任务设计前都要精心准备,尤其是以下两方面:
1.精心备课。教师除了要熟知教材的语言知识外,还应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有较深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也应把语言所记载的人类的文明传递给学生,做到思想德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2.精心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学习策略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不充分了解主体,如何给主体布置任务呢?
(三)角色定位之三:任务活动中的组织者。
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任务活动,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活动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活动形式应该是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达成任务目标。在开展小组活动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很多时候老师是旁观者,老师不能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指手画脚,大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来诱导学生。这是因为开展任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达成老师早已设定的结果,而是要强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策略调整,这样学生的素质才会逐步提高。
在很多情况之下,活动的过程是第一性的,而结果是第二性的。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正是促使学生去学习的原始动力。
活动的开展不是学生自发的,需要教师去组织。活动的形式也不是绝对放开的,需要老师去适时控制、指导。活动的大方向也需要教师去把握。
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有着广泛而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英语教学目的和规律。在任务型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发挥好教师的作用,要当好设计者、呈现者、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和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