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为男中低音所写的音乐会咏叹调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是其声乐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训练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本文较为详尽地归纳了作曲家为男声中低声部所写的音乐会咏叹调,并从音乐结构等方面简略地涉及了其中几首较为常用的作品,为教学和演唱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咏叹调曲式结构;独特的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25-1.5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生于1756年,逝于1791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自幼便显示出杰出的音乐才能,短短的一生,创作出大量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
  相对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海顿和贝多芬而言,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的更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数量大,传世的精品多。二是体裁广泛,声乐体裁的作品所具有的高度和成就是同时代其他作曲家所不能比拟的。
  莫扎特声乐体裁的作品歌剧作品共计有22部,20部弥撒曲、安魂曲、弥撒片段,7部连祷歌。晚课经及晚课经赞美诗;25部赞美诗等小型宗教作品;8部人声与乐队的二重唱、重唱10部人声与钢琴或多种乐器的重唱;约40首艺术歌曲及56首音乐会咏叹调作品。
  音乐会咏叹调(concert aria)的由来可以追溯至17至18世纪的法国宣叙调性质的独唱歌曲(récit),在一些较大型的经文歌中,部分片段经常被歌唱家单独演唱,也就形成了后来的concert aria。但在体裁名称上并不是直接称为音乐会咏叹调,而是称作“Arias and Scenes for Voice and Orchstra”直接译作“为人声和管弦乐队而作的咏叹调和场景”。
  音乐会咏叹调在古典时期除莫扎特外还有其他的音乐家也在创作,比如意大利的作曲家博切里尼(Luigi Boccherini),但已大量遗失;贝多芬有一首《Ah,perfido》标明题献给约瑟芬妮·德·克拉里伯爵夫人(Countess Josephine de Clary),是写给女高音和乐队的。除此之外,这种体裁的作品就较为少见了,质量上也没有达到莫扎特作品所具有的高度。所以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可以说是“一花独放”了。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是不同于歌剧咏叹调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声乐艺术形式,与歌剧咏叹调相比较而言,前者曲式结构更为独立自由,规模大小不一。歌剧咏叹调主要是用以抒发歌剧中的角色人物内心情感,每个角色或者每一唱段,都是歌剧的一部分,需要在一部完整的歌剧戏剧之中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魅力。音乐会咏叹调的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格和完整性没有戏剧情节的约束,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只需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即可以完整体现作品。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创作,总体上看分为2种情况,一是插入或替换歌剧咏叹调的唱段而独立创作的,还有一种是莫扎特为某位特定的歌唱家(常常是作曲家的朋友)而创作的。常常在音乐会中单独演唱,从目前掌握的资料上看,后一种情况占多数。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共有59首,其中有3首已佚,所以现在一般界定为56首。为女高音创作大概有36首,为女中低音创作只有1首,其余分别为男高音9首和男中低音8首。
  根据资料分析,“莫扎特之所以创作了大量的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是因为当时他的女高音朋友都具有相当宽阔的音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女高音的作品就代替了女中低音的作品创作。”在现在的教学和演出中,实际上由于有些作品的音乐结构和特点,女高音和女中音都可以演唱。比如英国女中音歌唱家珍妮特·贝克(Janet Baker)就曾经留下过不少的传世之作;意大利女中音切奇丽娅·巴托丽(Cecilia Bartoli)所演唱的《我走,但是去哪里?》(《vado,ma dove》)更是经典的演绎。
  莫扎特为男中低音作有音乐会咏叹调7首,这7首作品都是莫扎特为当时出色的男低音“量身定做”的,这7首作品分别是:
  1.Mentre ti lascio,o figlia《我把你丢下,好女儿》首演者为Gottfried Von jacquin;
  2.Alcandro lo confesso《阿尔康德罗,我承认》首演者为Carl Ludwing Fischer;
  3.Un bacio di mano《晨吻》首演者为Francesco Albertarelli;
  4.Rivolgete a lui lo sguardo《你们转向她,注视她》首演者为Francesco Benucci;
  5.Così dunque tradisci《那你就这样背叛》首演者为Carl Ludwing Fischer;
  6.Per questa bella mano《凭这美丽的小手》首演者为Franz Gerl;
  7.Io ti lascio(L'Addio)《我要离开了,我的爱人》首演者为Gottfried Von Jacqui。
  在莫扎特作品目录上,还有一首标为K539的以德语写的“Ich m?魻cht wohl der Kaiser sein!”(多希望我就是皇帝)也标在了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的范围内。
  在DECCA公司以LONDON品牌发行的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作品集中,在男中低部分中共有8首作品,演唱者分别为德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迪特里希·费舍·迪斯考(Dietrch Fischer Dieskau)和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费尔南多·科雷那(Fernando Corena);在费舍·迪斯考演唱的4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歌唱家演唱了2首德文作品。除了上文中提到的“Ich m?魻cht wohl der Kaiser sein!”(多希望我就是皇帝),还有一首编号为K433的M?nner suchen stets zu naschen(warnung),但这首作品在谱面的上方标有“未完成”字样。   莫扎特为低声部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中并没有明确使用男中音声部来演唱的曲目,一般都标作为男低音和管弦乐队所做的咏叹调或场景但通过分析有些曲目对于男低音和男中音难度是不太一样的。比如《Rivolgete a lui lo sguardo》(你们转向她注视她),整个音域相对较高,对于男低音声部而言难度非常之大,显然不太适宜于一般的男低音声部演唱,换成男中音则降低了难度,演唱起来会更加自如,效果更好。我们现在比较方便找到的托马斯·汉普森(Tohmas Hampson)在里卡多?穆迪(Riccardo Muti)指挥下精彩演唱的版本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Per questa bella mano》(凭这美丽的小手)则更适合于低男中音(Bass Britone)或真正的男低音来演唱。意大利的男低音歌唱家切萨雷·西埃皮(Cesare Siepi)在这个曲目上留有经典的演绎
  《Rivolgete a lui lo sguardo》(你们转向她,注视她)在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中情况显得较特殊,最初是写给歌唱家Francesco Benucci,但这首作品的首演却是在歌剧《Cosi fan tutte》(“女人心”,又译作“人皆如此”)中主要人物之一的古列埃莫唱出的一段唱段。所以这段编号为K.584,创作于1789年12月的音乐会咏叹调在歌剧《Cosi fan tutte》中是可以找到的。
  作曲家为中低声部所写的这几首音乐会咏叹调曲式结构差异较大,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规范;有的规模宏大,曲式结构完整而独立,有完整的音乐(曲式)逻辑和戏剧故事情节的,这一类的代表作品有《Mentre di lascio,oh figlia》(我把你丢下,好女儿),《Per questa bella mano》《凭这美丽的小手》,《Rivolgete a lui lo sguardo》(你们转向她,注视她),《Alcandro lo confesso》(阿尔康德罗,我承认)。例如《Per questa bella mano》(凭这美丽的小手)这部作品,全曲为复二部曲式结构,歌曲是由节奏不同的2部分组成的,没有主题反复的,是随着故事的情节发展叙述下去直到音乐的高潮结束。
  与之相反的是其他几首篇幅较短小,结构简单明了,例如《Un bacio di mano》《晨吻》,(Ich m?魻cht wohl der Kaiser sein!)(多希望我就是皇帝)。
  莫扎特的这几首音乐会咏叹调篇幅不同,演唱起来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要求歌唱者声乐技术过关,音程音准要明确,像《Per questa bella mano》(凭这美丽的小手)《Rivolgete a lui lo sguardo》(你们转向她,注视她)不但篇幅较大,段落较多,节奏、大跳音程、华彩段落等均对演唱者的音乐能力,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反过来说,演唱者通过演唱这类作品,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一些问题,最后如能较好完成,那么对演唱者来说各方面均会有得到很大提高。
  莫扎特为男声中低音声部所写的这几首音乐会咏叹调和为其他声部所写的咏叹调,乃至他的其他形式的声乐作品都是不朽的杰作,声乐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他的这些作品的光辉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相信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这些作品更加能够彰显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Grove Music Online.Stanlev San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3]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王星,编译.莫扎特作品总目录.新格罗夫音乐辞典[M].
  【作者简介】陈进(1968- ):男,吉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其他文献
【摘要】无损检测技术(Non-destructivetesting),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并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由于并不影响被检对象的使用性能,无损检测技术在这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本文中将X射线检测技术与无损检测技术的结合,对其原理和适用范围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指导中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对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用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13-1.5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轮滑教学的讲解、示范的论述,提出轮滑教学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学生安全防护意识与自我保护技术的培养作出探讨。  【关键词】轮滑教学;讲解;示范;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05-2  一、在轮滑的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几个原则  健身性原则。本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安排一些容易实施,容易自练,并且有较大健身
期刊
【摘要】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于一身,把中西方声乐作品演唱的同样清丽委婉、亲切感人。她卓越的演唱技巧,丰富灵动的舞台表演,打破了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鸿沟,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本文通过她对中国民歌、西方古典艺术歌曲及歌剧咏叹调的完美演绎,剖析其演唱风格,并对其“中西合璧”的歌唱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吴碧霞;中西合璧;演唱风格;跨界唱法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而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是广大辅导员工作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本文就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11-1.5  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
期刊
【摘要】本文对2013年3月25日播出的《说实在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进行记录,共记录句子237个,其中有8个语气词,反复出现了104次,平均每2.28个句子中就会出现一个语气词,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语气词在东北方言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对节目中出现的8个语气词分别进行研究。  【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CXLX13_776)的研究成果之一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机制。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研究生;党建;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18-2  高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优秀科技文化创新人才重要基地,它所培养的研究生是大学生中文化知识水平较高、
期刊
【摘要】以当前的审美观念来看,审美文化是能够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又是最为适宜担当审美文化的内涵和使命的。在对电视与审美关系上我的看法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如果说,以前总是用传统的美学观念来衡量电视,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符合这个框子;现在我觉得这样有点像古人说的刻舟求剑,不如通过当下的审美现实来重新建构美学学理,尤其是对于审美活动性质的再认识。电视在很大程度上会帮我们这个忙,因为它在当下
期刊
【摘要】鄂温克族传统音乐的旋律特点主要体现在鄂温克族的宫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民歌中,其主要特点:五声音阶式级进的小波浪式旋律线,小波浪线与平行直线的结合运用;旋律进行中四五度跳进;旋律进行中的八度跳进;旋律进行中的六度跳进、七度和下九度、下十度跳进。  【关键词】鄂温克族;音乐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30-2  中国
期刊
【摘要】审美文化在当今的文化格局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成分,同时也是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支点。关于审美文化,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这当然体现了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审美文化的理解上,诸多学者的看法还有许多歧义,因而,也就在此所论及的对象上颇多漶漫之处。我的这篇拙文,并非要对审美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清理,却是要从审美文化的立场上来思考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我以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