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与整个“肌体”息息相关,每个“细胞”和谐了,“肌体”才会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才有可能和谐。
家庭和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父母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孩子成长的状况牵动着父母的心,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气氛和谐与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许多夫妻会因孩子的问题引起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因家庭教育误区而导致的父母打死孩子或孩子弑杀父母的悲剧更让人触目惊心。因此,探讨如何在全社会倡导和推进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在心理咨询理论及笔者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个案的基础上,揭示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剖析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并对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建议。
一、从亲子关系的特殊性看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生命经由父母传给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份血缘关系是我们这个世界里最紧密的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所无法代替的。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这份血缘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直至他们也成为别人的父母。
血缘亲情是家庭教育实现的心理基础。心智正常的父母一定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一定渴望得到父母的爱。父母爱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则会被父母所塑造。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包括了即使是目不识丁的父母。父母何以有资格成为孩子的“教师”?并非是父母的学识,而仅仅是父母的身份,是这份血缘关系。只要你是父母,你就具备了这种资格。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他(她)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否则无法生存,父母一句“你不听话,我不要你。”就足以使孩子就范;长大以后,孩子内心也常常希望自己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或者是不想让父母失望,因而尽量遵从父母的意愿。正是这份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中,学校具有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的作用一定是“控股”的。在健康成长的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令他们尊敬的父母;而一些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的缺位或无效又常常是最初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自己这份不可替代的职责认识不足,对放弃这份职责的后果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有些外出务工人员生下孩子后就把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或亲戚照顾,不少是迫于生计无奈的选择;但一些与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怕耽误自己的事业、精力往往被工作大量牵扯,也无暇照顾和陪伴孩子。这种早期的亲子分离往往造成儿童成长期甚至成人后的许多心理问题。从笔者所接触的个案看,儿童时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或多由别人照顾,是许多缺乏自信、自我价值不足的学生都曾有的经历。笔者曾经为一个外地来广州做生意的家庭做过“家庭治疗”,当他们全家坐在一起的时候,我看到在家乡长大、小学毕业才来到父母身边的大女儿眼神怯生生的,连父亲的眼睛都不敢正视,而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长大的弟妹活泼可爱。父母因为大女儿上初中后学习不努力而焦虑,我建议他们不要去责备她,而应更多地关心她。后来我得知,当父母更多地去关心大女儿时,她在学习上也变得认真起来。可见,父母的爱与照顾、关怀的作用不是旁人可以随便代替的,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期,父母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养护责任而随便假手于他人,因为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相当巨大。
二、从童年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奠基意义看早期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心理咨询理论认为,儿童的人格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民间也有一句老话:“三岁看七十”,可见儿童出生以后头几年的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童年经验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涂下的底色,具有奠基意义。而在儿童的早期经验中,亲子关系的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儿童身体的发育、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发展。
0~1岁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是否受到照顾导致原始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产生。因此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段稳定的关系。在许多咨询个案中可见,孩子成长中在关系方面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个体早期和父母的关系有关。无助感、空虚感的原因常发生在一岁以内,一岁前的创伤,特别是出生后头几周的创伤,如外伤或母亲过分忽略,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根源于越早期的问题越难矫治。
1~3岁的主要矛盾是亲子之间“意愿的抗争”。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体会自主性,而父母则按社会要求训练儿童,这时控制与反控制成了主要矛盾。这一时期儿童发展的第一个字是“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过分控制,儿童在这一阶段发展不顺利,成年以后可能表现为缺乏主见,缺乏自信,过分整洁,做事刻板或喜欢控制一切。而许多在青春期发生的亲子冲突的问题实际上往往是早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更强烈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因此这一阶段父母控制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3~6岁儿童开始认识两性差异。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铁三角关系的清晰或混淆,包括父亲和母亲之间是分裂还是协同,孩子与异性父母之间是亲密还是排斥,与同性父母之间是认同还是对抗。此阶段形成的是爱与分享爱的能力,这是人类最高的能力。如果儿童能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则有很通达的人际关系。
童年经验在个体成长中所具有的奠基意义,决定了儿童早期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一些父母误以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只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较多从智力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其实早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的状况,包括母乳喂养,父母足够的照顾与陪伴,教养方式上的适度与有效,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和谐亲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从家庭影响孩子的基本因素看家庭教育的重点
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感受其间的爱与关怀、奉献与感恩……还有因为爱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并潜移默化地被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沟通模式以及态度和行为模式所影响和塑造。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是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血缘亲情使父母内心都本能地怀有对孩子深深的爱,这份亲情爱意的表达具有教育的价值。父母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形成自我价值感,自爱、自尊、自信;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有学习、成长的动力。如前所述心智正常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非每个父母都清楚地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其实,对于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特别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感受到父
家庭和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父母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孩子成长的状况牵动着父母的心,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气氛和谐与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许多夫妻会因孩子的问题引起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因家庭教育误区而导致的父母打死孩子或孩子弑杀父母的悲剧更让人触目惊心。因此,探讨如何在全社会倡导和推进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在心理咨询理论及笔者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个案的基础上,揭示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剖析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并对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建议。
一、从亲子关系的特殊性看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生命经由父母传给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份血缘关系是我们这个世界里最紧密的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所无法代替的。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这份血缘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直至他们也成为别人的父母。
血缘亲情是家庭教育实现的心理基础。心智正常的父母一定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一定渴望得到父母的爱。父母爱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则会被父母所塑造。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包括了即使是目不识丁的父母。父母何以有资格成为孩子的“教师”?并非是父母的学识,而仅仅是父母的身份,是这份血缘关系。只要你是父母,你就具备了这种资格。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他(她)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否则无法生存,父母一句“你不听话,我不要你。”就足以使孩子就范;长大以后,孩子内心也常常希望自己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或者是不想让父母失望,因而尽量遵从父母的意愿。正是这份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中,学校具有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的作用一定是“控股”的。在健康成长的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令他们尊敬的父母;而一些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的缺位或无效又常常是最初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自己这份不可替代的职责认识不足,对放弃这份职责的后果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有些外出务工人员生下孩子后就把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或亲戚照顾,不少是迫于生计无奈的选择;但一些与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怕耽误自己的事业、精力往往被工作大量牵扯,也无暇照顾和陪伴孩子。这种早期的亲子分离往往造成儿童成长期甚至成人后的许多心理问题。从笔者所接触的个案看,儿童时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或多由别人照顾,是许多缺乏自信、自我价值不足的学生都曾有的经历。笔者曾经为一个外地来广州做生意的家庭做过“家庭治疗”,当他们全家坐在一起的时候,我看到在家乡长大、小学毕业才来到父母身边的大女儿眼神怯生生的,连父亲的眼睛都不敢正视,而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长大的弟妹活泼可爱。父母因为大女儿上初中后学习不努力而焦虑,我建议他们不要去责备她,而应更多地关心她。后来我得知,当父母更多地去关心大女儿时,她在学习上也变得认真起来。可见,父母的爱与照顾、关怀的作用不是旁人可以随便代替的,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期,父母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养护责任而随便假手于他人,因为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相当巨大。
二、从童年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奠基意义看早期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心理咨询理论认为,儿童的人格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民间也有一句老话:“三岁看七十”,可见儿童出生以后头几年的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童年经验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涂下的底色,具有奠基意义。而在儿童的早期经验中,亲子关系的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儿童身体的发育、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发展。
0~1岁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是否受到照顾导致原始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产生。因此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段稳定的关系。在许多咨询个案中可见,孩子成长中在关系方面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个体早期和父母的关系有关。无助感、空虚感的原因常发生在一岁以内,一岁前的创伤,特别是出生后头几周的创伤,如外伤或母亲过分忽略,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根源于越早期的问题越难矫治。
1~3岁的主要矛盾是亲子之间“意愿的抗争”。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体会自主性,而父母则按社会要求训练儿童,这时控制与反控制成了主要矛盾。这一时期儿童发展的第一个字是“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过分控制,儿童在这一阶段发展不顺利,成年以后可能表现为缺乏主见,缺乏自信,过分整洁,做事刻板或喜欢控制一切。而许多在青春期发生的亲子冲突的问题实际上往往是早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更强烈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因此这一阶段父母控制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3~6岁儿童开始认识两性差异。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铁三角关系的清晰或混淆,包括父亲和母亲之间是分裂还是协同,孩子与异性父母之间是亲密还是排斥,与同性父母之间是认同还是对抗。此阶段形成的是爱与分享爱的能力,这是人类最高的能力。如果儿童能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则有很通达的人际关系。
童年经验在个体成长中所具有的奠基意义,决定了儿童早期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一些父母误以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只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较多从智力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其实早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的状况,包括母乳喂养,父母足够的照顾与陪伴,教养方式上的适度与有效,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和谐亲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从家庭影响孩子的基本因素看家庭教育的重点
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感受其间的爱与关怀、奉献与感恩……还有因为爱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并潜移默化地被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沟通模式以及态度和行为模式所影响和塑造。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是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血缘亲情使父母内心都本能地怀有对孩子深深的爱,这份亲情爱意的表达具有教育的价值。父母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形成自我价值感,自爱、自尊、自信;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有学习、成长的动力。如前所述心智正常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非每个父母都清楚地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其实,对于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特别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感受到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