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家庭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9780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与整个“肌体”息息相关,每个“细胞”和谐了,“肌体”才会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才有可能和谐。
  家庭和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父母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孩子成长的状况牵动着父母的心,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气氛和谐与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许多夫妻会因孩子的问题引起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因家庭教育误区而导致的父母打死孩子或孩子弑杀父母的悲剧更让人触目惊心。因此,探讨如何在全社会倡导和推进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在心理咨询理论及笔者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个案的基础上,揭示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剖析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并对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建议。
  
  一、从亲子关系的特殊性看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生命经由父母传给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份血缘关系是我们这个世界里最紧密的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所无法代替的。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这份血缘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直至他们也成为别人的父母。
  血缘亲情是家庭教育实现的心理基础。心智正常的父母一定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一定渴望得到父母的爱。父母爱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则会被父母所塑造。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包括了即使是目不识丁的父母。父母何以有资格成为孩子的“教师”?并非是父母的学识,而仅仅是父母的身份,是这份血缘关系。只要你是父母,你就具备了这种资格。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他(她)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否则无法生存,父母一句“你不听话,我不要你。”就足以使孩子就范;长大以后,孩子内心也常常希望自己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或者是不想让父母失望,因而尽量遵从父母的意愿。正是这份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中,学校具有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的作用一定是“控股”的。在健康成长的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令他们尊敬的父母;而一些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的缺位或无效又常常是最初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自己这份不可替代的职责认识不足,对放弃这份职责的后果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有些外出务工人员生下孩子后就把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或亲戚照顾,不少是迫于生计无奈的选择;但一些与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怕耽误自己的事业、精力往往被工作大量牵扯,也无暇照顾和陪伴孩子。这种早期的亲子分离往往造成儿童成长期甚至成人后的许多心理问题。从笔者所接触的个案看,儿童时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或多由别人照顾,是许多缺乏自信、自我价值不足的学生都曾有的经历。笔者曾经为一个外地来广州做生意的家庭做过“家庭治疗”,当他们全家坐在一起的时候,我看到在家乡长大、小学毕业才来到父母身边的大女儿眼神怯生生的,连父亲的眼睛都不敢正视,而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长大的弟妹活泼可爱。父母因为大女儿上初中后学习不努力而焦虑,我建议他们不要去责备她,而应更多地关心她。后来我得知,当父母更多地去关心大女儿时,她在学习上也变得认真起来。可见,父母的爱与照顾、关怀的作用不是旁人可以随便代替的,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期,父母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养护责任而随便假手于他人,因为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相当巨大。
  
  二、从童年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奠基意义看早期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心理咨询理论认为,儿童的人格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民间也有一句老话:“三岁看七十”,可见儿童出生以后头几年的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童年经验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涂下的底色,具有奠基意义。而在儿童的早期经验中,亲子关系的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儿童身体的发育、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发展。
  0~1岁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是否受到照顾导致原始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产生。因此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段稳定的关系。在许多咨询个案中可见,孩子成长中在关系方面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个体早期和父母的关系有关。无助感、空虚感的原因常发生在一岁以内,一岁前的创伤,特别是出生后头几周的创伤,如外伤或母亲过分忽略,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根源于越早期的问题越难矫治。
  1~3岁的主要矛盾是亲子之间“意愿的抗争”。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体会自主性,而父母则按社会要求训练儿童,这时控制与反控制成了主要矛盾。这一时期儿童发展的第一个字是“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过分控制,儿童在这一阶段发展不顺利,成年以后可能表现为缺乏主见,缺乏自信,过分整洁,做事刻板或喜欢控制一切。而许多在青春期发生的亲子冲突的问题实际上往往是早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更强烈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因此这一阶段父母控制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3~6岁儿童开始认识两性差异。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铁三角关系的清晰或混淆,包括父亲和母亲之间是分裂还是协同,孩子与异性父母之间是亲密还是排斥,与同性父母之间是认同还是对抗。此阶段形成的是爱与分享爱的能力,这是人类最高的能力。如果儿童能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则有很通达的人际关系。
  童年经验在个体成长中所具有的奠基意义,决定了儿童早期亲子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一些父母误以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只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较多从智力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其实早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的状况,包括母乳喂养,父母足够的照顾与陪伴,教养方式上的适度与有效,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和谐亲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从家庭影响孩子的基本因素看家庭教育的重点
  
  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感受其间的爱与关怀、奉献与感恩……还有因为爱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并潜移默化地被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沟通模式以及态度和行为模式所影响和塑造。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是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血缘亲情使父母内心都本能地怀有对孩子深深的爱,这份亲情爱意的表达具有教育的价值。父母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形成自我价值感,自爱、自尊、自信;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有学习、成长的动力。如前所述心智正常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非每个父母都清楚地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其实,对于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特别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感受到父
其他文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必须更好地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应该有上岗证。那么,高素质的父母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家庭教育对子女良好个性的培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实际上,父母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让孩子能够知道永不停止的追求
期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
期刊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日趋宽容和理性,离婚、婚外情、婚前性行为等反传统观点逐渐被社会接受,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单亲家庭。有学者预计,在21世纪,单亲家庭将成为主要家庭形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异家庭成为单亲家庭的主要类型。我国的离异率在改革开放以后呈上升趋势。据民政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离婚率达到2.1‰。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在只有母亲或父亲的家庭中生活。而离异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把发展儿童智能转移到培养阅读能力上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制定了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早期阅读的全球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
期刊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据文化人类学专家研究,人格中的领先感、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和攻击性、爱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同感等,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
期刊
面对日趋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诸多研究中在分析家庭问题时,涉及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家庭结构破裂、父母自身素质等问题,对此本人有一些不同见解和新的认识。结合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和以往的研究,借此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未成年人犯罪,家庭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文献,对青
期刊
中国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使我国家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家庭教育的法律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家庭教育的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遇到了新的问题,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整天情绪低落,厌倦学习,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出现自闭、反抗、冷漠等心理疾病。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家庭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一、亲职教育概念——不该忽视的成人教育学视阈    “亲职教育”一词,英文称之为“父母教育”(parent’s education)。顾名思义,“亲”是指父母亲,“职”意味着职责、职分之义。学者们对于亲职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维度:针对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对父母的教育)和利用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前者如: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善尽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自信(self-confidence),也称自信心,是个体人格结构中起驱动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均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自信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曾有研究者对中外53名学者(包括科学家、发明家、理论家)和47名艺术家(包括诗人、文学家、画家)的传记研究后发现除卓越的智慧外,他们还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信自
期刊
虽然我们不能说一切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问题;但是思维方式的差异确实是某些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当中,一般不涉及经济利益的争夺和权力博弈问题,因此,在这个场域中也就容易凸显出思维方式差异在教育问题(亲子冲突)中的决定性影响。笔者为某在线教育咨询公司担任顾问期间,曾就一些比较常见的家庭教育冲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把这个思考的粗浅结果(只三百余字)发表在论坛中,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