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要“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正确认识情感的作用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不但语言文字优美,而且思想内容丰富,有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如《济南的冬天》;有的叙述了感人的爱国英雄事迹,如《邓稼先》,有的则描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中出现的名人和伟人所作出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如《登上地球之巅》等等。因此,我们要紧紧把课文内容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老舍先生勾勒的“济南的冬天”,山、水、天、交相辉映,和熙温馨,令人神往;朱自清的《春》,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活力的春天景象,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还有杏花春江南的秀美,塞北秋风骏马的壮美,泰山日出的阳刚之美,杭州西湖的阴柔之美,桂林山水的清新秀美等等。通过教师的描绘,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置身在美景之中,接受美的熏陶,荡胸涤肺,心旷神怡,消除来自生活的污秽杂念,萌生健康有益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心中对祖国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
二、语文教师要保持自身的积极情绪。
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而情绪的表现又是情感交流的基础,它借助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音语调等参与交流过程中,因而也常常对他人起着激励或阻抑作用。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更多的情感调动,教师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情绪具有显著的感染性特点,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教师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这种快乐也会带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产生愉悦激奋感,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和热烈的情绪去听课,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反之,教师走进教室时,无精打采,有气无力,上课时面无表情,冷漠麻木,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甚至昏昏欲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喜欢老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所以,教师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气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动辄发火,或者把自己在课外产生的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么课堂上就更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学习氛围,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只能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的情绪不稳定,就不可能很好地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就难以与作者的情感同步,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了。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而灰心时,教师的冷面孔只能制造恐惧与过度紧张的情绪气氛,给学生增添失败感。如果教师以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就会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学习障碍造成的消极情绪。
三、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1.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2.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3.巧用媒体,再现意境。给文章配以音乐和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如身临其境。教学朱自清的《春》,可采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幅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画面,配上轻快的乐曲,展现出百鸟相引,春光明媚的丰富意境。学生把文字语言感受与视听感受相融合,受到美的熏陶。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较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5.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
6.抓住重点,纲举目张。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就“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展示北国茫茫雪原,剖析作者的情感。
7.故留空白,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可用此方法。
8.心灵勾画,展开想像。《文学鉴赏》中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所以,读者凭借文章的语言进行心灵的勾画,建立内心视像,就会在阅读中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读者与作者携手同游,思想相通,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学习《钱塘湖春游》时,学生熟读诗词之后,我让他们作一游者,顺着诗人的行踪,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具体的意象勾画,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他们进入了诗的美感中,感悟到了诗人深爱钱塘湖春景的情感。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不但语言文字优美,而且思想内容丰富,有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如《济南的冬天》;有的叙述了感人的爱国英雄事迹,如《邓稼先》,有的则描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中出现的名人和伟人所作出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如《登上地球之巅》等等。因此,我们要紧紧把课文内容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老舍先生勾勒的“济南的冬天”,山、水、天、交相辉映,和熙温馨,令人神往;朱自清的《春》,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活力的春天景象,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还有杏花春江南的秀美,塞北秋风骏马的壮美,泰山日出的阳刚之美,杭州西湖的阴柔之美,桂林山水的清新秀美等等。通过教师的描绘,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置身在美景之中,接受美的熏陶,荡胸涤肺,心旷神怡,消除来自生活的污秽杂念,萌生健康有益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心中对祖国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
二、语文教师要保持自身的积极情绪。
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而情绪的表现又是情感交流的基础,它借助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音语调等参与交流过程中,因而也常常对他人起着激励或阻抑作用。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更多的情感调动,教师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情绪具有显著的感染性特点,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教师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这种快乐也会带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产生愉悦激奋感,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和热烈的情绪去听课,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反之,教师走进教室时,无精打采,有气无力,上课时面无表情,冷漠麻木,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甚至昏昏欲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喜欢老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所以,教师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气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动辄发火,或者把自己在课外产生的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么课堂上就更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学习氛围,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只能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的情绪不稳定,就不可能很好地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就难以与作者的情感同步,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了。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而灰心时,教师的冷面孔只能制造恐惧与过度紧张的情绪气氛,给学生增添失败感。如果教师以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就会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学习障碍造成的消极情绪。
三、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1.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2.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3.巧用媒体,再现意境。给文章配以音乐和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如身临其境。教学朱自清的《春》,可采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幅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画面,配上轻快的乐曲,展现出百鸟相引,春光明媚的丰富意境。学生把文字语言感受与视听感受相融合,受到美的熏陶。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较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5.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
6.抓住重点,纲举目张。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就“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展示北国茫茫雪原,剖析作者的情感。
7.故留空白,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可用此方法。
8.心灵勾画,展开想像。《文学鉴赏》中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所以,读者凭借文章的语言进行心灵的勾画,建立内心视像,就会在阅读中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读者与作者携手同游,思想相通,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学习《钱塘湖春游》时,学生熟读诗词之后,我让他们作一游者,顺着诗人的行踪,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具体的意象勾画,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他们进入了诗的美感中,感悟到了诗人深爱钱塘湖春景的情感。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