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但对人才的理解却是中外有别。
本土企业渴求的人才通常是“能力独立于企业的人才”,即没有公司任何支持也能做得很好的人才,也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罗文中校那样“自动自发”式人才,或者称为“跑单帮”的人才。
跨国公司的人才通常是“能力依赖于团队和企业平台的人才”,即在本企业干得很好,离开企业就逊色了,这就是团队式人才。
本土企业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从跨国公司高薪招聘的人才,在本土企业经常无用。究其原因,人还是原来的人,变化的只是他们依赖的团队和平台。
以我的观察,从单兵作战能力看。本土企业要高于跨国公司,从团队配合看,本土企业不是对手。本土企业的员工收入虽然不高,但人力费用并不低。因为本土企业通常是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筛选人才,能够过河者就是罗文中校式的能人。据我观察,本土企业招聘业务员的留存率(三个月试用期内)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跨国公司,
2004年,《销售与市场》率先发出了“走进后业务员时代”的号召,本土企业感兴趣的极多,要求笔者去讲课、培训的也不少,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缺乏团队和平台。
正是因为有少数“能人”,本土企业才能够平地蠕起,从无到有,但是,寄希望于发现,培养或猎头的方式求得更多的能够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营销人才,从而把企业从小做大,可能注定要失望,因为像罗文中校那样的人才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企业只有发现了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的办法,才能把企业从小做大,成功的企业并非人才济济,而是能够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做到这一点,专业化,标准化(模式化)、团队化是必由之路,专业化就是不培养全能人才,只培养专业人才。标准化就是让业务员先做好标准动作,再做自选动作。团队化就是通过互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贡献的关系。
团队建设一向受本土企业重视,但我认为中国营销形成团队的企业极少,本土企业的团队通常只是“精神团队”而非“工作团队”。
在一家非常重视团队建设的企业,我曾经问过两个问题:“一支由11名前锋组成的足球队是不是团队?”少数人回答是,多数人回答不是,我紧接着问:“你们的营销团队是不是这样的团队?”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营销队伍还根本就没形成工作团队,所谓的团队建设只不过是走走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大家的精神纽带而已。
本土企业渴求的人才通常是“能力独立于企业的人才”,即没有公司任何支持也能做得很好的人才,也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罗文中校那样“自动自发”式人才,或者称为“跑单帮”的人才。
跨国公司的人才通常是“能力依赖于团队和企业平台的人才”,即在本企业干得很好,离开企业就逊色了,这就是团队式人才。
本土企业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从跨国公司高薪招聘的人才,在本土企业经常无用。究其原因,人还是原来的人,变化的只是他们依赖的团队和平台。
以我的观察,从单兵作战能力看。本土企业要高于跨国公司,从团队配合看,本土企业不是对手。本土企业的员工收入虽然不高,但人力费用并不低。因为本土企业通常是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筛选人才,能够过河者就是罗文中校式的能人。据我观察,本土企业招聘业务员的留存率(三个月试用期内)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跨国公司,
2004年,《销售与市场》率先发出了“走进后业务员时代”的号召,本土企业感兴趣的极多,要求笔者去讲课、培训的也不少,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缺乏团队和平台。
正是因为有少数“能人”,本土企业才能够平地蠕起,从无到有,但是,寄希望于发现,培养或猎头的方式求得更多的能够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营销人才,从而把企业从小做大,可能注定要失望,因为像罗文中校那样的人才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企业只有发现了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的办法,才能把企业从小做大,成功的企业并非人才济济,而是能够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做到这一点,专业化,标准化(模式化)、团队化是必由之路,专业化就是不培养全能人才,只培养专业人才。标准化就是让业务员先做好标准动作,再做自选动作。团队化就是通过互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贡献的关系。
团队建设一向受本土企业重视,但我认为中国营销形成团队的企业极少,本土企业的团队通常只是“精神团队”而非“工作团队”。
在一家非常重视团队建设的企业,我曾经问过两个问题:“一支由11名前锋组成的足球队是不是团队?”少数人回答是,多数人回答不是,我紧接着问:“你们的营销团队是不是这样的团队?”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营销队伍还根本就没形成工作团队,所谓的团队建设只不过是走走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大家的精神纽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