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懂了吗?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公告由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楼含松、陶然、王德华和胡可先教授合力创作。胡可先教授虽然不愿意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但很热心地为我们讲解了全文。结合他的注释,我们或许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校庆公告,从而加强自己的古文素养。
  ①首句源自浙江大学校歌,是对浙江大学的恰当定位。浙大校歌由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
  ②浙大120周年的总体格局。
  ③这段主要写浙大120周年的历程,突出了两个方面:浙大西迁的过程。西迁途中的地点,建德、泰和、宜山、湄潭、龍泉、遵义都一一点到;浙大现状,强调的是创新精神。
  ④以写景的方式,串联起浙大所有校区:玉泉——之江——西溪——华家池——紫金港——舟山——海宁。
  ⑤职责1——传道授业解惑。
  ⑥职责2——学术上百家争鸣。
  ⑦桑木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本于《周易》:“系于苞桑。”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
  ⑧本义是茅屋,意谓在非常简陋的校舍当中,也可以培养出栋梁之材。
  ⑨职责3——培育人才。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老师和学生。这两句是用马一浮先生赴重庆创办书院留别浙江大学诸讲坛友人之诗,“故国经年半草莱,瘴乡千里历崔嵬。地因有碍成高下,云自无心任去来。丈室能容师子坐,蚕丛刀遣五丁开。苞桑若系安危计,锦蕞应培禹稷材。”
  ⑩这段写的是对浙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自强不息,志向远大,代表时代的潮流。
  {11}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旧址在今大学路老浙大(原普慈寺内)。
  {12}林公是林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为杭州知府。1897年正月创办“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前身。
  {13}藕舫是老校长竺可桢的字。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后,浙大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
  {14}用骚体的写法做总结,总览浙大校史,点出浙大发展中几个重要人物,重申浙大使命。
其他文献
“个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注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强|这个人很有~。  首先,“个性”是属于个人比较固定的性格,而性格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任何人身上都同时具备鹰和兔的双重性格,如果在外面的世界,我们选择鹰的果敢和犀利,而面对朋友和家人,我们选择的是兔子的善良和温柔,那么我们就会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反之,我们就会成为“门背后的霸王”,在外是兔子,软
期刊
弦断了!  琴的漆色圆润,是那种浑然天成的木色。琴筒包裹着的蟒皮,色泽古朴鲜丽,触上凹凸不平的鳞片,面前似乎就会跳出一条起舞的蛇。弓毛密且有彈性,挥动起来像极了奔马富有韵律的跳跃。只是琴把儿因经常摩擦将漆磨去,琴身也因经年累月的练习而沾上了油腻的松香,有了岁月的沧桑。  我是这把琴的主人。琴上的弦,是我刚刚弄断的。  我揉了揉被断弦打红的手背,看着半根丑陋的弦在面前晃悠悠地打转,内心有些烦躁。起身
期刊
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总是泰然处之。他有伤世感时的话,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些人,想到晋国去,又去不成,到了黄河岸上,而有水哉水哉之叹。桓魋一类人想要害他,孔子“桓魋其如予何”的话,虽然表示自信力甚强,总也是自得自适,君子不忧不惧一种气派。为什么他在
期刊
一、阅读海子的《麦地》,回答后面的问题。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  和你俩不一样  在歌颂麦地时  我要歌颂月亮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只鸟  飞过麦田  有的衔起一颗麦粒  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麦浪—
期刊
什么是光阴似箭?什么是日月如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人生,似乎可以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词诠释。  奶奶就是那过去的时光。对于奶奶,我的记忆少得可怜。只是模模糊糊地记得,奶奶的身体不好,常常拄着拐杖。每当我从幼儿园回家,爸妈不在家时,我就跑到奶奶家玩。她看到我,就急忙拄着拐杖艰难地站起来,九浅一深地掀起帘子走进里屋,把好吃的拿给我,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吃。她还时常把我乱糟糟的书包给整理好,把我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
期刊
人们常说语文学习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作文向来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不敢多碰,但事实上如果你足够努力,作文也会像朋友一样,伴你快乐成长。  小学时写作文真有点惨不忍睹,不光是字歪歪扭扭,就连选材和语言也都是单一的、乏味的,基本上不是在车上给老人让座,就是弹电子琴弹得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最后一句不是“助人为乐我真开心”,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会更加努力的”……  千篇一律的素材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阴阳调和,中庸之道。任何概念或理念的存在必然有与之辩证统一的一面。正如坚持,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其实盲目坚持过犹不及。在此,我也将融入讨论“坚持”的泱泱大军,只不过我不再为坚持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只讨论怎样的坚持该被肯定。  坚持第一步:识得金刚钻,好揽瓷器活儿。  坚持成就了多少伟人就贻误了多少庸人。助人的坚持,人谓之执着;毁人的坚持,人谓之固执。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
期刊
【注意事项】  1.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作者功力深厚,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恰到好处地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也是有的。  2.角度的选择更多地体现了
期刊
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釘……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人民日报》还特意刊文表扬了这些创意满满的作品。  创新需要勇气。“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又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