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有个犹太“炒房团”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4日,随着中国发布限制外资购房的相关规定,外资炒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的背后从来就不缺少外资的身影,而在100年前的上海,由犹太人组成的“炒房团”通过炒卖地皮房产,在短期内积聚了巨额财富,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最富有的群体。
  
  旧上海成为犹太人的发财“天堂”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在随后的100多年里,随着列强纷纷在上海开设租界,上海成为西方“冒险家的乐园”。
  不过,对于犹太人来说,近代的上海不仅是“乐园”,还是“天堂”。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就有许多巴格达的犹太人来到上海定居,形成了上海最早的犹太社区。进入20世纪,许多欧洲国家执行排犹政策,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无情地对当时没有祖国的犹太民族关上了大门。远离欧洲1万多公里的中国上海却张开双臂,以其“自由港”的特殊地位,欢迎犹太难民的到来。仅在1933年-1941年间,涌入上海滩的犹太难民就有约3万人,其中有2.5万人定居下来,并在上海形成了3个新的犹太人社区。虽说上海城远不如柏林、维也纳、华沙等欧洲名城漂亮整洁,但由于中国民众和政府对犹太人的友好态度,让上海成为了这些异乡来客心目中的“天堂”。
  犹太人把上海当作“天堂”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这里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犹太大亨”。如沙逊集团的领袖沙逊,他的集团在民国时期经营的业务包括纺织、食品、建筑、金融等13个行业。嘉道理、安诺德、亚伯拉罕和所罗门等也是那个时代赫赫有名的大财主,而他们中最富有的则要数欧司·哈同(1849年~1931年)了。
  
  从流浪汉到“远东首富”,哈同成为传奇房地产大亨
  
  


  哈同发家的经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1849年,哈同生于巴格达,他幼年生活很苦,靠拾破烂、拣煤块为生。后来,哈同随父母经印度辗转来到上海,替犹太老乡开办的沙逊洋行看大门。由于为人勤快、谦让,他很快升为“管事助手”,负责看守鸦片仓库。这可是一个肥差,利用这个职务,哈同大笔收取提货人的贿赂,加上平时省吃俭用,他很快就积攒了一笔财富,并用这些钱购买了一些零散的土地。
  真正给哈同的事业带来巨大转机的是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接连挫败法国侵略军的攻势。这些胜利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上海的洋人却坐不住了,他们认为,中国打败法国后自然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的房价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罗迦陵也劝丈夫暂时去香港躲避一下。哈同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说服了妻子后,哈同联络了周围的一批犹太人低价收房。为筹集资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饰也变卖了。哈同把筹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房屋土地。
  这是一场代价颇高的赌博,但是哈同赌赢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洋大人”们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复了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他购买的房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一带,后来逐渐发展为上海的商业金融中心,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由于哈同在关键时刻“不退缩”,维护秩序“有功”,1887年被聘请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当时这是租界最高的荣誉职务。哈同从此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并被人称为“远东首富”。
  
  结交各派政治势力,犹太“炒房团”在乱世中坐大
  
  当时在上海的外国炒房团并不只哈同一家,即便在犹太人中,哈同也并不是最早的。19世纪70年代后期,犹太人开办的沙逊集团就将业务拓展到房地产业,成为沪上“房地产大王”。哈同集团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除了集团领袖哈同出色的判断能力外,还和他与当时中国政府高官的良好关系有关。
  清末民初,哈同集团在乱世中一直不断发展,并且在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中左右逢源。1909年,罗迦陵曾前往天津,拜见隆裕太后的母亲,并被收为干女儿,隆裕太后还亲自赐名“福”字。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在上海的3个护军使,都与哈同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哈同也与革命党人建立了联系。1901年,罗迦陵结识了著名僧人黄宗仰,并请他为自己设计了爱俪园。1910年爱俪园在涌泉路(今南京西路)落成。经黄宗仰疏通,孙中山、蔡元培到过爱俪园,蔡锷将军曾在此养病,就连章太炎的婚礼也是在园中举行的。
  


  哈同“炒房团”的另一个特点是看重长远利益,而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好处。哈同集团曾在河南路口到西藏路一带买了不少房产地产,但由于西藏路交通不便,上涨余地很小。此时,哈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向租界当局建议修筑马路,并自掏腰包60万两银子,雇人在他购买的地段铺设马路。马路修好以后,这一带的房价涨了10倍多。另外,哈同很早就在静安寺以东的郊野之地购买了300亩空地,购买时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认为不值。后来,由于英法美在上海的租界不断扩张,哈同集团的这300亩地也被征用,哈同他们又狠狠赚了一笔。
  到20世纪30年代,哈同集团在上海的房产已超过沙逊集团,成为“炒房团”的龙头老大,哈同也成了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皮大王”,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当时南京路两侧的大楼、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楼、慈裕里,都是哈同集团的产业。哈同要么在自己地皮上盖上房子,收取租金,要么干脆把地皮租给别人,坐享其成。到1931年哈同病逝时,该集团中光哈同自己的资产就有1.7亿元,其中包括460亩地,1300多栋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为什么哈同集团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聚敛这么多财富,当时的一首歌谣曾这样描述:“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或许,正是把当前利益放在长远利益的框架中进行考量,才能有长远的辉煌。
  
  投资慈善、文化事业,毁于家族内斗和日本侵华
  
  哈同集团后期曾大力支持中国的文化和慈善事业。国学大师王国维就在爱俪园里常住,写出了几部很有价值的国学著作。从1910年开始,哈同等人创立免费的哈同大学,著名美术大师徐悲鸿就是其中一名学生。另外,他们还发起“工人识字运动”,开办了5所“工人进德义校”。1910年和1917年,江苏、河南等地发生水灾,哈同组建了“义赈会”,半个多月就筹集500多万元捐款。由于哈同夫妇没有儿女,他们收养了很多孤儿作为养子养女。虽然哈同集团的这些花费只是他们在中国所赚取利润的零头,但这些善举还是让人至今难忘,也在客观上加强了集团的事业。
  然而,随着哈同在1931年死去,集团逐渐走上下坡路。哈同死后,留下的巨额财产让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夫妇的养女、管家、亲戚,甚至汪伪政权和日本侵略军都参加了争夺,哈同集团开始瓦解。更要命的是日军侵占上海后,大力排挤各国商人,征用哈同集团的房产。爱俪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到1945年,这个近代上海最豪华的私家园林仅剩几间洋房而已。哈同集团也随着爱俪园走向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上海,前往美国、苏联等国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国,到1953年,曾有数万人的几个犹太社区只剩440人。而在这次犹太“移民”后,哈同“炒房团”基本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环球时报》2006年7月26日)
其他文献
执行一次明知有去无回的航天飞行,在人类的航天史上还是没有过的。  在登陆火星以及建立火星殖民地这样庞大的任务前景前面,这样一个小小的基金会真的显得势单力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日消息,在火星上建立起人类的殖民地,这个主意如何?毫无疑问,这应当属于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将近60年前,人类开始了航天时代,仅仅12年后,人类宇航员便已经在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表面迈出了第一步。这种几乎是日行千里的
期刊
形象或曰面子,对选举体制下的政客有多重要,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以色列总参谋长宣布辞职引发政坛大地震前的5天,总理奥尔默特12日躺上手术台,花40分钟做了整容拉皮手术,以消除眼袋和鱼尾纹。山雨欲来风满楼,总理大人仍有心搞“面子”工程,也许他决意要以公众满意的形象走进“震央”,力挽狂澜,化危为机。  同在上周,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奥巴马高调宣布参加总统大选,媒体津津乐道于他黑白混血、年轻俊朗的外表,
期刊
2006年9月,瑞典举行了4年一度的大选,由4个政党组成的中右联盟获胜并组成新政府。可没想到,新内阁组建刚刚十几天,就有两位大臣引咎辞职。原因之一是两人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多年前漏缴电视费的问题被媒体曝光。  电视费是个什么东西?根据瑞典法律规定,拥有电视机的家庭须缴纳一年约合200美元的公共电视收视费。这笔钱主要用于发展瑞典的文化事业。  瑞典人缴纳电视费基本上是靠自觉,因为这不像有线电视,交
期刊
尊敬的陈吉宁部长,陈旭书记,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能够回到清华大学,就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和大家交流想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气候变化以及致力于构造一个可持续、宜居住的世界。今天,海平面上涨威胁着海岸线,日益频繁的旱灾不断改变生态系统,全球碳排放仍在持续增加。  有一句谚语,说种树最好的时机是二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我七年前第一次访问清华时,曾和顾校长一
期刊
“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正是他们,用激情划破了海面幽蓝的平静,满载着贸易货物和火炮利器,在追求财富的雄心鼓荡下,启动了大国的旅程。”  这是电视片《大国崛起》里的一段话。这部片子播出之后,在社会上议论纷纷。它之所以引起反响和思考,在于
期刊
全国人大代表王维城:组建国家能源部,我今年再提一次建议案,这是第三次了。组建国家能源部必要而迫切,中国的能源监管部门人手严重不足,如果没有一个专业、强大的管理队伍,法律法规是得不到有效实施的。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必须下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从体制上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遭遇的能源瓶颈和能源安全问题。目前《能源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监管能源部门发展的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能源
期刊
李大伦“经典”文集节录    ★“鱼跃池塘谷满仓,鸡鸭成群遍地欢。松排山岭千重翠,良田万亩稻花香。品新茗,话农桑,弟兄情意暖心房。佳酿美酒人欲醉,多少人情似故乡”。  ——《鹧鸪天·访农家》  ★“在葱茏茏、葳蕤蕤的山坳平地上,田园诗般地填放着数十栋青砖碧瓦房,这便是汝城县田庄村。也许是生在农村的缘故,下乡于我而言,既是一种工作的调研,又是一次精神的回归。”  ——节自《过田庄·下乡纪行之一》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曾请苏联帮助印制第二套人民币中3种面额最大的纸币。当时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事情请苏联去做?一批向公众开放的外交档案,揭开了半个世纪前的这些绝密内幕。    周总理亲自指挥    我国第一套人民币流通了3年零4个月。到1952年4月初,发行新人民币的准备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亲赴莫斯科,于4月6日与苏联方面谈妥了代印人民币的意向。随后,中
期刊
美国《时代》周刊最近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为封面故事,指出21世纪即将成为“中国世纪”,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其地位作用逐渐被中国所分解。这与近年来一些有影响力的西方媒体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前后超过日本,在2050年左右赶上美国是一脉相承的。就在《时代》做这期中国主题之前不久,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的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维克托·托马斯的文章《中国可能将同美国一样成为超
期刊
本书简介: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不会有第二次创业的经历。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史蒂夫·乔布斯会上演一次漂亮的“东山再起”。  《缔造苹果神话——史蒂夫·乔布斯传》一书记录了在这个富有开创性的数字化商业时代,一位令世人称羡的风云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从一个全新视角为读者展示了史蒂夫·乔布斯这个非凡的“电子神童”,并对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成长为苹果公司的“重量级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