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家蒋仲仁在《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在强调朗读回归到语文课堂的今天,我们急需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来构建朗读新境界。下面笔者说一下在实际朗读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做法。
一、朗读教学的渐行渐远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话”成为了语文课堂和语文教研活动中的热门话题。一时间,对话成了时髦、流行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成了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唯一的风景,热闹而喧嚣的讨论,颇给你一种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这也使得常规的朗读教学被迫的渐行渐远。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朗书声,还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语文课改春风下,不容忽视的一种重要的对话形式。
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缺失和形式单一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广大师生却对朗读的重视不够,语文课堂往往为繁琐的课文分析或大量的书面练习所代替,越来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了。特别是某些农村中小学大盛“做题式”的语文教学,很少关注教材的人文内涵。一堂课下来,甚至大半个学期下来,学生学了不少课文,但与“ 语文”却没有多少接触。课堂上,在老师烦琐提问的干扰下,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学习情绪浮躁不安,思维活动漂浮在热闹的满堂问答上,个人的内心感受泛化为语词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
(二)朗读教学指导的缺失
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大多停留在对字音、有无增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指导的层次,有的教师在范读时尚有误读、漏读、倒读现象,缺乏情感,平平淡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而更谈不上指导。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抓紧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学生读的如何,无从评说。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
用朗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这种课型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范读
“言教重于身教 ”,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因为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地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老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例如笔者在《安塞腰鼓》一课中将通过朗读将安塞腰鼓由静化动的激荡之美演绎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起到了带动学生的作用。他们开始跃跃欲试。我就趁势退到了幕后。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学到了一些朗读技巧。
2.配乐朗读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头脑,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景,放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例如:《草原》一课,笔者配以相应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递进式朗读
这种读法适用于情景越来越危急时,或者情况越来越激烈之时。例如:《船长》一课教学,文中船难发生时,情态危急,笔者让学生分成几组,指导学生们依课文情节将朗读节奏逐步加快,同学们心情随之波动,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通过这样的朗读,渲染了紧张氛围,衬托出了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和冷静。
4.表演式朗读
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一读,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此方法最适合课本剧,如教学《负荆请罪》,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
5.竞争式朗读
笔者鼓励学生在学习各方面的争强好胜,朗读也是,有了对手,往往能让学生发挥出最好的朗读水平,使他们的朗读水平提高得更快。如在一堂课中,本班级有两名同学刚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12.9朗诵比赛,均喜获一等奖,借此机会,我便因势利导:“两个一等奖,真了不起,不知道谁更胜一筹呢?比试一下吧……”两人在充分竞争的氛围下,将两人最好的朗读水平发挥出来,引得大家掌声阵阵。这样的朗读形式,让少数学生的朗读水平先提高,然后带动大家一起提高的模式还是效果非常显著的。
(二)朗读技巧指导
从教师的引导策略上来讲,为了让朗读更加准确和生动,朗读者必须有感情的朗读,有技巧的朗读。而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先初步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让其脑中稍微留存一些模糊的文本潜藏的律动,这样有了情感的基础,就比原来融入的更快、更好。具体来说,学生朗读课文,应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想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自己先试着朗读,看看能否把自己想的语气读出来,把朗读训练和内容理解结合起来。然后确定每段朗读的重音、语调、语速,并按要求说出朗读的重音、语调、语速。学生边读,边说,教师点评,例如:
这个词为什么要读重音?由读准重音的理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这句话为什么要用高昂的语调?由把握语调谈对句子的理解。
这段话为什么要用快速朗读?由语速的运用谈对内容的理解。
朗读到位了,文章理解了,体会也更深。
结语: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在课改春风吹进语文课堂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呼唤倾听者来构建朗读新境界,还我语文课堂朗朗读书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陶维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2).
[4] 王为波.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J].综合天地,2006(02).
[5] 李慧.布鲁纳教学思想评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
[6] 王玲玲.朗读教学与语感构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5).
一、朗读教学的渐行渐远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话”成为了语文课堂和语文教研活动中的热门话题。一时间,对话成了时髦、流行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成了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唯一的风景,热闹而喧嚣的讨论,颇给你一种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这也使得常规的朗读教学被迫的渐行渐远。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朗书声,还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语文课改春风下,不容忽视的一种重要的对话形式。
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缺失和形式单一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广大师生却对朗读的重视不够,语文课堂往往为繁琐的课文分析或大量的书面练习所代替,越来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了。特别是某些农村中小学大盛“做题式”的语文教学,很少关注教材的人文内涵。一堂课下来,甚至大半个学期下来,学生学了不少课文,但与“ 语文”却没有多少接触。课堂上,在老师烦琐提问的干扰下,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学习情绪浮躁不安,思维活动漂浮在热闹的满堂问答上,个人的内心感受泛化为语词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
(二)朗读教学指导的缺失
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大多停留在对字音、有无增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指导的层次,有的教师在范读时尚有误读、漏读、倒读现象,缺乏情感,平平淡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而更谈不上指导。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抓紧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学生读的如何,无从评说。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
用朗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这种课型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范读
“言教重于身教 ”,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因为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地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老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例如笔者在《安塞腰鼓》一课中将通过朗读将安塞腰鼓由静化动的激荡之美演绎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起到了带动学生的作用。他们开始跃跃欲试。我就趁势退到了幕后。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学到了一些朗读技巧。
2.配乐朗读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头脑,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景,放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例如:《草原》一课,笔者配以相应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递进式朗读
这种读法适用于情景越来越危急时,或者情况越来越激烈之时。例如:《船长》一课教学,文中船难发生时,情态危急,笔者让学生分成几组,指导学生们依课文情节将朗读节奏逐步加快,同学们心情随之波动,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通过这样的朗读,渲染了紧张氛围,衬托出了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和冷静。
4.表演式朗读
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一读,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此方法最适合课本剧,如教学《负荆请罪》,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
5.竞争式朗读
笔者鼓励学生在学习各方面的争强好胜,朗读也是,有了对手,往往能让学生发挥出最好的朗读水平,使他们的朗读水平提高得更快。如在一堂课中,本班级有两名同学刚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12.9朗诵比赛,均喜获一等奖,借此机会,我便因势利导:“两个一等奖,真了不起,不知道谁更胜一筹呢?比试一下吧……”两人在充分竞争的氛围下,将两人最好的朗读水平发挥出来,引得大家掌声阵阵。这样的朗读形式,让少数学生的朗读水平先提高,然后带动大家一起提高的模式还是效果非常显著的。
(二)朗读技巧指导
从教师的引导策略上来讲,为了让朗读更加准确和生动,朗读者必须有感情的朗读,有技巧的朗读。而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先初步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让其脑中稍微留存一些模糊的文本潜藏的律动,这样有了情感的基础,就比原来融入的更快、更好。具体来说,学生朗读课文,应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想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自己先试着朗读,看看能否把自己想的语气读出来,把朗读训练和内容理解结合起来。然后确定每段朗读的重音、语调、语速,并按要求说出朗读的重音、语调、语速。学生边读,边说,教师点评,例如:
这个词为什么要读重音?由读准重音的理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这句话为什么要用高昂的语调?由把握语调谈对句子的理解。
这段话为什么要用快速朗读?由语速的运用谈对内容的理解。
朗读到位了,文章理解了,体会也更深。
结语: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在课改春风吹进语文课堂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呼唤倾听者来构建朗读新境界,还我语文课堂朗朗读书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陶维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2).
[4] 王为波.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J].综合天地,2006(02).
[5] 李慧.布鲁纳教学思想评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
[6] 王玲玲.朗读教学与语感构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