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文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写作方式。网络文学中制造出来的文化民主,赢得了一些人的认可;这时,还有多少人意识到,挑战传统文学体制必将深刻撼动文学体制赖以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文学似乎再度证明了网络的理念:自由平等。在网络文学中权威陨落了。这将彻底的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学、作家、作品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也一定在文学这个大家庭里扮演更加精彩的角色。
关键词:网络;文学;刍议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1993年旅居海外的华人,为了能在异国他乡也可以和亲朋好友用方块字进行交流,在USENET上开设了ait.Chinaese.text(简称ACT)的中文网站。在中文国际网络上,ACT是经常被提起的一个名词,它是互联网新闻组ait.Chinaese.text的简称。在1993年到1994年两年间,海外的莘莘学子通过网络交流,往BBS上贴帖子,跟帖子,灌水,你的消息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很多人看到。这种随意性、及时性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于是许多有同感的“网虫”都体验到相似的快意:颠覆传统文学的等级制度。对于只有文学冲动,而不是训练有素的作家来说,突破传统的文学体制的防线而自由发表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然而,网络的出现似乎一夜之间改变了延续已久的文学社会。网络制造出来的文化民主赢得一片掌声;这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挑战文学体制必将深刻地撼动文学体制赖以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于一部分文学作家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有的作家提出网络文学是新的美学的设想。还有一些人将网络空间形容成“后纸张”时代的书写与传播工具。就目前来说,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项技术革命是否会包含诱发艺术革命的契机。
无论你对“网络文学”这个词有多少了解,有多少偏见,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最终还是在文学的领域内站稳了脚跟。网络文学的写作仅仅是敲击几下键盘;网络文学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站;网络文学的阅读者仅仅是打开电脑滑动鼠标浏览界面。这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就已经完成。通常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交流回环背后的全部细节已经有电子技术所解决。
一、到底什么是网络文学
我认为:它首先应该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民”,即网络的使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公布了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二,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必须是网络。其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必须是为网上观众协作的。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似乎再度证明了网络的理念:自由与平等。所有的人都可以尽情地写作、发表、阅读。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作家,也都可以是读者。总而言之,在网络文学的空间里彻底的改变了人们对作家、作品、文学的理念。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还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网络文学的出现,骤然增添了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另一方面,文学撤消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构。文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网络文学似乎返回到了文学的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利用文学形式抒情言志,或者叙述种种白日梦。网易公司曾经与文学网站“榕树下”举办过一次关于网络文学的评奖。在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的赠言:“前途无量”。他爱“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余华曾断言:“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是文学本质的不同。”
人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发现网络作家的理论异议。他们不信任网络文学评奖聘请的平委。王朔对于金庸的挑战竟然遭到了来自网络空间的猛烈还击。一大批无视论辩学术规范的尖刻言论涌入电子公告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网络文学的领域里,王朔最为拿手的利用娴熟的反讽而树立的权威被更多的调侃淹没了。网络空间的这方面文字曾经被收集为一册正式付印出版:《我是网虫我怕谁》虽然套用了王朔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但是,这个书名还是恰如其分地证明了网络文学的自由和放肆。
这时,我们首先觉察到,必须重新界定网络文学的作家身份。或者说,网络空间的作家失去了意义。如果说,传统文学体制之下的作家仍然是文化英雄的象征,那么,网络空间的写作者已经不再承担文化英雄的责任。作家的身份、地位、荣誉、文化资本、包括象征性的权力无法在网络空间提供的生态环境之中延续。众多的声音可以一拥而上,坦然地踞守自己的一方空间。张辛欣感叹地说:“人的感觉,人的虚构与幻想,已经到了随意在虚拟空间里发表,并且无限繁殖的时代,人人可以成作家,并当即发表,贴在读者栏还是正栏,真有什么区别?”这时,网络空间的自由书写成为即时性消费;没有多少人像推敲经典那样精益求精。他们的作品如同杂草一样自由蔓延,也如同杂草一样被人遗忘。作家身份的丧失、文学体制的撤除是与精英或经典那种载入史册的渴求背道而驰。
而在出版机构方面还承担了保护作家作品版权的义务。用巴特的话说,“作家”身份是近现代诞生的;“作家”身份是个人主义的产物,尊重个人包含尊重个人产权的一部分作品版权。人们必须有偿地消费文学作品,这是现代社会遵循的基本概念。作品的版权维护了作家的经济利益。然而,网络空间不仅废除了出版机构,同时中止了版权概念。因此,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成功标志即是被四处张贴和转摘,作家保留的唯一权利仅是署名权。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甚至软件也必须视为无偿分享的天下公器。盗版的感念已经被挡在网络空间之外。网络文学没,没有抱残守缺,也不会因为稿费而拒绝拥护的点击,这是网络文学对于传统作家的严重威胁。
二、网络文学有哪些特性
我们可以从他的特性来看:
首先,它是平民文学。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其次是涂鸦文学。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了文学的游戏规则,把价值从沉重和深度中解救出来。创造了新的游戏规则,把目光投向了个体个外界。还表现在语言上的不经意和失控。
它还是年轻的文学。目前大量统计结果表明,网民大多为10岁至30多岁的年轻人,在对网络文学这个模糊概念加以使用的时候,无论你的解释是什么,恐怕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网络文学即使没有概念,没有相对的理论体系,但它在此时是年轻的,因为写作者、传播者、阅读者的主题是年轻的。
它还是一个速度文学。天生遗传了一种特性,即速度感。这种速度感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阅读上,还表现早反馈上。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贴出来,最快能在五分钟内就能见到简洁的评语:“好”或“屁”。
是共享文学。这是有共享软件、自由软件这一概念印发的联想。技术的支持造就了网络文学的这一点。一个Email可以把你的作品推到四面八方,无休止的转贴会把你的话送到意料不到的站点,跨越国界,跨越语言。
他还是多元互生性文学。互生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点。也是它诞生的机制。完整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由原创贴和回帖组成。因此网络文学的互生性体现为原创贴与回帖、回帖与回帖的互生性。在原创贴发表以后,回帖的不断出现是网络文学生长的唯一方式。
所有的新生事物在刚开始萌芽的时候,总会有争议。但是有争议并不表明他不存在。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誉为“网络第一部畅销小说”。相对于传统文学的爱情经典,《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稚气未脱,但饶有兴趣的是,没有多少人挑剔故事的单薄和肤浅,许多人宁愿认为这就是网络时代的浪漫标本。这个意义上的简约更像是文学的后退,但是,我想说的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风靡是否暗示了某种界限,这部网络文学的复杂程度恰巧投合了网络语言简单快捷的原则。
有些人预言,网络文学的兴盛丝毫无损于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但是,人们可以从某些不无委婉的表述中发现传统文学的抵抗。不少传统文学的作家重复申明:文学的本质从为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他们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视同仁。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学作家愿意呼应网络作家的观点。如徐坤,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必须产生新的衡量标准。张抗抗在被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之后,并没有读到任何希奇古怪的文学样式。许多文本仍然倾注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社会关怀。所有的作品扑入视野的是古典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单一与糅杂兼收并蓄。
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会改变读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会改变传统文学一人独挡天下的陈旧现状。人们意识到,网络语言并非来自“引水卖浆之徒”。迄今为止,网络空间写作者的文化素养远远超出社会平均线。如果这一批人的意识正在删繁就简,清除一切语言与实际之间不对称的符号阴影,那么后果是意味深长的。这是操作主义和技术意识形态联合制作的语言风格。陈村曾告戒人们,不要因为网络作者的理工科出身而轻视他们的作品。相反这些作家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的幽默表现了某种智力的优势;同时还表现了不凡的想象。
慕容雪村、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冉平、蔡智恒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渐为人们所知晓。在文学的范畴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代替;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的全过程。书店的人少了,上网的人多了;买书的少了,上网冲浪的人多了;传统文化方式少了,网络术语多了。不可否认,呼啸而来的网络文学撕开了日益庞大的文学体制。“在新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组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种不加雕饰的文学冲动正在遭受文学体裁的严格盘查,文学在日益精致中逐渐丧失了率真的品质。这时,网络文学重新缩短了抒情言志与作品发表之间的距离。有许多人认为,文学体制的撤除必定会降低文学的高度。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数量并不会制造文学的辉煌。然而,陈村为网络文学的生态进行辩护:“文学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有高峰,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难道不是又一层伟大的意义吗”。的确,文学降低了高度,但是文学却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这就是网络空间文学社会学的真谛。网络文学在继承了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向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网络文学也一定会在文学大家庭里扮演更加精彩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陈村.网络两则[J].作家,2005,(5).
[2]张辛欣.怎样在网络信息时代活一个自己[N].2000,(3).
[3]网络文学能否成气候[N].深圳周刊,155.
[4]戴锦华.网络文学?[J].莽原,2003,(3).
关键词:网络;文学;刍议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1993年旅居海外的华人,为了能在异国他乡也可以和亲朋好友用方块字进行交流,在USENET上开设了ait.Chinaese.text(简称ACT)的中文网站。在中文国际网络上,ACT是经常被提起的一个名词,它是互联网新闻组ait.Chinaese.text的简称。在1993年到1994年两年间,海外的莘莘学子通过网络交流,往BBS上贴帖子,跟帖子,灌水,你的消息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很多人看到。这种随意性、及时性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于是许多有同感的“网虫”都体验到相似的快意:颠覆传统文学的等级制度。对于只有文学冲动,而不是训练有素的作家来说,突破传统的文学体制的防线而自由发表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然而,网络的出现似乎一夜之间改变了延续已久的文学社会。网络制造出来的文化民主赢得一片掌声;这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挑战文学体制必将深刻地撼动文学体制赖以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于一部分文学作家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有的作家提出网络文学是新的美学的设想。还有一些人将网络空间形容成“后纸张”时代的书写与传播工具。就目前来说,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项技术革命是否会包含诱发艺术革命的契机。
无论你对“网络文学”这个词有多少了解,有多少偏见,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最终还是在文学的领域内站稳了脚跟。网络文学的写作仅仅是敲击几下键盘;网络文学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站;网络文学的阅读者仅仅是打开电脑滑动鼠标浏览界面。这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就已经完成。通常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交流回环背后的全部细节已经有电子技术所解决。
一、到底什么是网络文学
我认为:它首先应该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民”,即网络的使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公布了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二,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必须是网络。其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必须是为网上观众协作的。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似乎再度证明了网络的理念:自由与平等。所有的人都可以尽情地写作、发表、阅读。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作家,也都可以是读者。总而言之,在网络文学的空间里彻底的改变了人们对作家、作品、文学的理念。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还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网络文学的出现,骤然增添了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另一方面,文学撤消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构。文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网络文学似乎返回到了文学的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利用文学形式抒情言志,或者叙述种种白日梦。网易公司曾经与文学网站“榕树下”举办过一次关于网络文学的评奖。在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的赠言:“前途无量”。他爱“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余华曾断言:“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是文学本质的不同。”
人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发现网络作家的理论异议。他们不信任网络文学评奖聘请的平委。王朔对于金庸的挑战竟然遭到了来自网络空间的猛烈还击。一大批无视论辩学术规范的尖刻言论涌入电子公告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网络文学的领域里,王朔最为拿手的利用娴熟的反讽而树立的权威被更多的调侃淹没了。网络空间的这方面文字曾经被收集为一册正式付印出版:《我是网虫我怕谁》虽然套用了王朔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但是,这个书名还是恰如其分地证明了网络文学的自由和放肆。
这时,我们首先觉察到,必须重新界定网络文学的作家身份。或者说,网络空间的作家失去了意义。如果说,传统文学体制之下的作家仍然是文化英雄的象征,那么,网络空间的写作者已经不再承担文化英雄的责任。作家的身份、地位、荣誉、文化资本、包括象征性的权力无法在网络空间提供的生态环境之中延续。众多的声音可以一拥而上,坦然地踞守自己的一方空间。张辛欣感叹地说:“人的感觉,人的虚构与幻想,已经到了随意在虚拟空间里发表,并且无限繁殖的时代,人人可以成作家,并当即发表,贴在读者栏还是正栏,真有什么区别?”这时,网络空间的自由书写成为即时性消费;没有多少人像推敲经典那样精益求精。他们的作品如同杂草一样自由蔓延,也如同杂草一样被人遗忘。作家身份的丧失、文学体制的撤除是与精英或经典那种载入史册的渴求背道而驰。
而在出版机构方面还承担了保护作家作品版权的义务。用巴特的话说,“作家”身份是近现代诞生的;“作家”身份是个人主义的产物,尊重个人包含尊重个人产权的一部分作品版权。人们必须有偿地消费文学作品,这是现代社会遵循的基本概念。作品的版权维护了作家的经济利益。然而,网络空间不仅废除了出版机构,同时中止了版权概念。因此,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成功标志即是被四处张贴和转摘,作家保留的唯一权利仅是署名权。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甚至软件也必须视为无偿分享的天下公器。盗版的感念已经被挡在网络空间之外。网络文学没,没有抱残守缺,也不会因为稿费而拒绝拥护的点击,这是网络文学对于传统作家的严重威胁。
二、网络文学有哪些特性
我们可以从他的特性来看:
首先,它是平民文学。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其次是涂鸦文学。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了文学的游戏规则,把价值从沉重和深度中解救出来。创造了新的游戏规则,把目光投向了个体个外界。还表现在语言上的不经意和失控。
它还是年轻的文学。目前大量统计结果表明,网民大多为10岁至30多岁的年轻人,在对网络文学这个模糊概念加以使用的时候,无论你的解释是什么,恐怕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网络文学即使没有概念,没有相对的理论体系,但它在此时是年轻的,因为写作者、传播者、阅读者的主题是年轻的。
它还是一个速度文学。天生遗传了一种特性,即速度感。这种速度感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阅读上,还表现早反馈上。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贴出来,最快能在五分钟内就能见到简洁的评语:“好”或“屁”。
是共享文学。这是有共享软件、自由软件这一概念印发的联想。技术的支持造就了网络文学的这一点。一个Email可以把你的作品推到四面八方,无休止的转贴会把你的话送到意料不到的站点,跨越国界,跨越语言。
他还是多元互生性文学。互生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点。也是它诞生的机制。完整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由原创贴和回帖组成。因此网络文学的互生性体现为原创贴与回帖、回帖与回帖的互生性。在原创贴发表以后,回帖的不断出现是网络文学生长的唯一方式。
所有的新生事物在刚开始萌芽的时候,总会有争议。但是有争议并不表明他不存在。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誉为“网络第一部畅销小说”。相对于传统文学的爱情经典,《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稚气未脱,但饶有兴趣的是,没有多少人挑剔故事的单薄和肤浅,许多人宁愿认为这就是网络时代的浪漫标本。这个意义上的简约更像是文学的后退,但是,我想说的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风靡是否暗示了某种界限,这部网络文学的复杂程度恰巧投合了网络语言简单快捷的原则。
有些人预言,网络文学的兴盛丝毫无损于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但是,人们可以从某些不无委婉的表述中发现传统文学的抵抗。不少传统文学的作家重复申明:文学的本质从为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他们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视同仁。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学作家愿意呼应网络作家的观点。如徐坤,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必须产生新的衡量标准。张抗抗在被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之后,并没有读到任何希奇古怪的文学样式。许多文本仍然倾注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社会关怀。所有的作品扑入视野的是古典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单一与糅杂兼收并蓄。
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会改变读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会改变传统文学一人独挡天下的陈旧现状。人们意识到,网络语言并非来自“引水卖浆之徒”。迄今为止,网络空间写作者的文化素养远远超出社会平均线。如果这一批人的意识正在删繁就简,清除一切语言与实际之间不对称的符号阴影,那么后果是意味深长的。这是操作主义和技术意识形态联合制作的语言风格。陈村曾告戒人们,不要因为网络作者的理工科出身而轻视他们的作品。相反这些作家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的幽默表现了某种智力的优势;同时还表现了不凡的想象。
慕容雪村、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冉平、蔡智恒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渐为人们所知晓。在文学的范畴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代替;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的全过程。书店的人少了,上网的人多了;买书的少了,上网冲浪的人多了;传统文化方式少了,网络术语多了。不可否认,呼啸而来的网络文学撕开了日益庞大的文学体制。“在新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组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种不加雕饰的文学冲动正在遭受文学体裁的严格盘查,文学在日益精致中逐渐丧失了率真的品质。这时,网络文学重新缩短了抒情言志与作品发表之间的距离。有许多人认为,文学体制的撤除必定会降低文学的高度。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数量并不会制造文学的辉煌。然而,陈村为网络文学的生态进行辩护:“文学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有高峰,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难道不是又一层伟大的意义吗”。的确,文学降低了高度,但是文学却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这就是网络空间文学社会学的真谛。网络文学在继承了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向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网络文学也一定会在文学大家庭里扮演更加精彩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陈村.网络两则[J].作家,2005,(5).
[2]张辛欣.怎样在网络信息时代活一个自己[N].2000,(3).
[3]网络文学能否成气候[N].深圳周刊,155.
[4]戴锦华.网络文学?[J].莽原,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