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篇 淘宝高增长时代,即将过去?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淘宝网快速增长时代即将进入尾声这个话题,得先厘清两个概念,即商业零售业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买卖模式;另一种是平台模式。
  买卖模式即作为零售商,我把商品买来之后再卖给你。线下如沃尔沃、家乐福、国美电器等,线上如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线上部分是传统零售商“触电”的结果;而平台模式,或者称为集市业态,即我不直接采购或者拥有商品,只提供一个买卖商品的地方,线下如中关村鼎好商城、秀水街等,线上就如淘宝网、天猫商城或者eBay等。
  平台模式,仅中国一枝独秀
  然而有趣的是,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还是澳大利亚等地,世界各地的零售业在绝大多数国家,其主力业态都是买卖模式,而独在中国,平台模式一枝独秀。
  就线下来说,购物中心、百货公司一马当先。以北京为例,商业地产在过去10年增长了6倍。线上更是淘宝网一家独大,2012年将淘宝的C2C和天猫B2C销售额加起来,约占整个电商行业的85%-90%。
  而2010年数据显示,美国销售额最大的10家电子商务企业都是买卖模式,无论沃尔玛、亚马逊还是Office Depot等都如此。而中国前10家中的9家都是平台模式,只有苏宁一家是线下传统的买卖型企业。
  中国零售业一直有股很浓重的平台情结。而平台模式在过去10年得以超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过去20年中国走过快速发展的年代,而获利最丰的要算房地产。商业地产价格的飙升,导致百货公司去做二房东,房地产公司去开专业卖场,零售企业去搞柜台出租……只要把客流吸引来,再提供些基础服务,收益远高于买卖商品的苦力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淘宝、天猫实质上是中国最大的网上商业地产商。
  总体而言,买卖模式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力和覆盖率偏低,再加上社会的诸多不完善,比如:税费制度,而小企业、小商家容易在平台模式中找到避税空间,这些都助长了平台模式在中国的快速增长。
  买卖模式优于平台模式
  根据我对国内外零售业态的研究,我认为,平台模式固然在中国处于几乎垄断性的地位,但其实它是一种相对初级的商业模式,是上演“蚂蚁雄兵”式群体效应的平台模式,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商业发展模式。从以下对两种模式的优劣比较,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平台模式的聚众效应明显,短期爆发力强。以2013年“双11”的整体销售额可见一斑。其盈利模式属于旱涝保收型,无论在平台上的商家经营好坏我都能从中得利,淘宝靠广告费,天猫则收取佣金。这一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快速扩张。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由于平台方不介入商品环节,形成一种大浪淘沙、自生自灭的生态环境,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平台顾客隐性购物成本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它不用碰供应链,不用库存,再往下说的话,那就是它实际上“只为成功者授勋,不为失败者买单”,是一种社会效益不高的销售模式,而那些在平台上的牺牲者或是失败者的成本,则成为一种社会成本,被社会所吸收。成本社会化是其另外一个特点。
  再看买卖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它实际上是通过自身对零售环节的优化来提升效率的。它需要企业介入商品供应链,需要建立自己的卖手团队,从品类构建、逐一选择商品,与供应商谈判……一大堆专业化的事情,需要有很深厚的功力去做。买卖模式求的是效率,赚的是基于效率的利润,主要比拼的是对零售各个环节的把控能力。而对于买卖模式的电商,其核心在于:怎样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实现网购的低成本运作。比如:亚马逊用低于线下沃尔玛的毛利率取得净利润,这才是互联网运用新科技推动零售变革的意义所在。
  买卖模式在自己采购商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承担了商业风险,它给顾客提供的是一个比较恒定的购物体验。从长远来讲,买卖模式一定是一个更优秀的零售业态。
  而与之相比,平台模式最大的短板在于无法提供给消费者比较恒定的购物期待值。几乎在平台上的每一次购物,用户都可能面对不同商家、不同的品质定义和服务标准,由于所提供的商品过度雷同,同一个商品由不同的卖家来销售,不仅导致顾客很难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购物期待值,还导致恶性价格竞争的出现。当然,淘宝在持续提升购物体验、给商家制定更多规范和要求等方面很有作为,但毕竟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不同商家在平台上做生意,可以说这是平台模式无法解决的先天性缺陷。
  在我看来,淘宝网作为中国平台模式的“老大”,今后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平台模式一家独秀的局面能否维持?二是无线移动端能否延续电脑PC端的成功?三是在今后五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成为电商主角,客观上其实会对淘宝造成冲击。要知道美国前10家电商企业,除了亚马逊和eBay外,其余8家都是传统企业。
  因此,平台模式不是解决电商困境的万能药,随着中国消费者日渐成熟,随着人们对时间成本概念的日益强化,以及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平台模式将不可避免地把一部分市场份额让位于提供更好用户体验的买卖模式,这是线下线上的共同趋势。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这也将是阿里巴巴在未来要持续应对的挑战。
  (本文作者曾先后任当当网首席运营官、天猫商城创始总经理)
  责任编辑:李靖
其他文献
历史一定会记下一个“搅局者”的名字——马云。  最近的“搅局”,则是在2013年12月6日,马云重金投资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未来最多将可持有日日顺30%多的股份。这让一些行家颇为疑惑:马云不是要打造第三方物流平台吗?为何似乎有了成为物流“第一方”的意图?而接下来,阿里巴巴推动“社会化物流”,在搅局中破解传统物流行业难题的动作,还将层出不穷。  不仅如此,如今的马云还正在“搅”腾讯的“局”。 
期刊
要驾驭90后这些逾越“基本需求”,而直追工作意义、兴趣等“高阶需求”的员工,需要更多的激发式领导人。  企业最缺三种人  稀缺人才一:产品开发人才  一个很懂产品的人才,其实更多地是懂顾客需求,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去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比如:乔布斯,他可以发掘人们的潜在需求,进而从看似成熟的产品里,重新挖掘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中国企业整体上都缺少产品开发人才,原因是:在了解客户需求的方法上积
期刊
实——百年企业文化第二重门  自从在2013年第10期与朋友们交流了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后,从各种渠道都收获了不少反馈和共鸣。很多朋友追问:“既然建设百年企业文化的第一重门是‘真’,第二重门又是什么?”本期,我就和大家继续聊这个话题。  依然是一个字:“实”!  因为真,只是我们内心想构建什么样的文化,但和大家感受到我们究竟是什么文化,是两回事。然而文化的落实,又始终是个难点。难在除了说,还必须
期刊
尊“道”者长生  《IBM:“国际人才机器”》 2013年12期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IBM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出现业绩倒退,“蓝色巨人”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摆脱目前困境?是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本文或许给了我们一些答案。无论是在50年前,IBM传奇领导人托马斯·沃森阐述的“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服务客户”,还是现任CEO罗睿兰强调的“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都体现了对企业生存
期刊
在2013年第10期《中外管理》《“伪大师”与商道复兴》一文中,我提出中国进入千载难逢的商道复兴期,至此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之“路”将上升为“道”。“道”或文化,从“道”的层面研究商业行为,首先应把经商定义为追求财富增长的职业。每一种“道”或文化都有一些过目不忘的关键词,比如,儒学的关键词是仁、义、礼、智、信;佛教的关键词是:贪、嗔、痴,修佛者喃喃自语时还会唱诵“六字真言”;道家的关键词是:无为、自然
期刊
美国法院:“底特律正式宣告破产”  《华尔街日报》消息称,美国法院于2013年12月3日作出裁决,宣告底特律正式破产。这意味着,底特律于2013年7月提交的破产保护申请正式通过,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破产城市,负债超过180亿美元。  邱震海:底特律破产,源自其产业布局过于单一,以及汽车产业在美国的没落。破产对中国的深刻教训是:城市的产业布局必须多元化,而且应及时“腾笼换鸟”。对中国政府的启示则是
期刊
2013年12月14日,在北京一个汇聚了众多银行家与金融监管者的高峰论坛上,一家国有银行的负责人向台下的听众宣称:支付宝实际上就是一家银行,但过去几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监管。他建议金融监管者未来可以在此投入更多精力。  听众大多就职于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他们有着类似的担忧。不过,在接下来的演讲者国务院参事汤敏看来,或许传统金融行业的同仁需要换一换脑子了。汤敏说:“马云的支付宝能发展到今天,很
期刊
“谁不参与进来,谁就不该待在这家公司!”马云终于撂下狠话了,他指的是“来往”。  “来往”是一款与微信直接竞争的社交与聊天工具,推广“来往”,被马云称做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当辞去CEO职务的马云出来为其站台时,移动互联的幽灵已经在杭州阿里巴巴园区的四周徘徊很久了。  BAT是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简称。百度和腾讯已经依靠地图、微信等应用获得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阿
期刊
2013年4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初审稿规定:消费者有“后悔权”,即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无需说明理由。我们知道,“7日无理由退货”最初由淘宝网推出,随后在各商业领域被广泛引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年来的首次大修中,无理由退货这一企业行为被写入法律,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赋予消费者“后悔权”,这是淘宝等电商推动中国电子商务政策和法规一个小注脚。  淘宝为什么总被围城?  作
期刊
不久前,我去美国出差,在当地各大城市的沃尔玛超市做了一项基础调查:翻看每一类商品的生产地。而2012年同一时间我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和一年前相比,我发现在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区域内,已经有越来越多产自更多国家的产品。除了墨西哥、越南等早已参与全球制造大潮外,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缅甸、土耳其、秘鲁、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等原来不大见到的产品也明显多了起来。  当2006年我第一次走进美国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