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herish the Skin of the Qing-Zang Plateau-------- Vegetation
西藏是一位美丽的卓玛(藏语:仙女),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等数条闻名于世的大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东去西来,南来北往的大河是她青春永驻的“血脉”。而雪山下,河流旁那青青草原与森林则是她娇嫩的“肌肤”。
说它娇嫩一点也不过分,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地表土层薄、质地粗,加上气候寒冷、生长期短,自身调节能力很弱,一旦破坏,不但极难恢复,而且会导致湿地萎缩、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原生植被退化,水源涵养功能衰退等种种生态灾害!
木材、中草药与矿产都是西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铁路通车对于深层次地发挥这三方面的潜力是极其有利的,并由此带来增加就业、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引致效益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管理不善这些产业就很有可能伴随着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这样的担忧绝非没有依据,2004年,近20万人因挖“虫草”而在三江源地区损害草皮面积达25万平方米就是触目惊心的例子!为了让噩梦不再重演,专家提醒我们:保护好这里的每一寸高原“肌肤”。
绷紧保护森林之弦
最近西藏林芝地区林业局牛云生局长总是忧心忡忡,“火车通了,货物批量运输将更加便利,盗伐林木、非法收购林木等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因此抬头,我们保护森林资源的弦要绷得更紧了!”
西藏是我国森林和原始森林最大的林区之一,森林面积列全国第五,活立木总蓄积量列全国第一。最难得的是西藏天然林或原始森林占到了96%以上,绝大部分林区资源仍保持原生状态。而西藏65%的森林资源都集中在其东南部的林芝地区。由于这里海拔较低,气候湿润,河流、森林广布,享誉中外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也位于其中,植物群落的生态类型之多、特有稀有物种之多、代表之广在全国都极其罕见。因此,林芝也被称为“高原小江南”。
因为林芝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国内木材市场又严重地供不应求,林芝不但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采伐区,也成了许多盗伐分子眼红的“摇钱树”。据林芝地区林业局统计,2006年上半年共查处盗伐林木、非法收购木材、无证运输木材等林业案件总计53起。没收锯材201.2立方米,原木42立方米,椽子木1956根,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4立方米……牛局长痛心地告诉记者:这些盗伐分子很多都是外地人勾结当地居民,利用他们熟悉地形的优势进行非法盗木,再贩运出去卖。盗伐分子根本不顾计划采伐,盗伐现场一片片的树桩令人心痛不已。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无法补偿的生态损失……
西藏的森林是经过几千年的孕育才有了今天的面貌,由于这里气温低、土层薄、植物生长期短,一棵树要成材的时间往往要比内地长十几年,所以有人戏说在西藏种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而森林资源在西藏生态与环境中所发挥的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重大的生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记者在从林芝到拉萨的一路上,看见大大小小的载重卡车拉着一车车的木材呼啸而去,有的是还未加工的原木,潮湿的横截面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这都是刚伐下的木材。在路旁,还有很多临时木材加工点,一堆堆简易处理的木材在空地上整齐地码着,西藏林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林芝地区的木材质量在全国都是出名的,这就引得外省很多家具厂、木材加工厂不顾国家法律法规,甚至不择手段到这里来拉木材。尽管当地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治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盗伐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的确令人深思。
记者在西藏林业局2006年的一份资料中了解到,西藏国土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承担着全国1/8国土面积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林业生态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极其繁重。近年来,国家尽管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林业的投资,但年均投资尚不到国家用于林业总投资的百分之一,与西藏林业所肩负的巨大建设任务极不相称。西藏林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建设进展缓慢,专项经费不足、标准偏低。大部分县级林业部门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简陋,交通工具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服务、执法、监测等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尽管如此,在“十五”期间,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仍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启动了中央第一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97万公顷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全区森林资源一类清查、二类调查、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和荒漠化动态监测、野生动物、湿地普查等基础性工作;加强了资源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停止了木材出省外销,区内商品材采伐量由22万立方米,调减至目前的约12万立方米,并通过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增加农牧民收入约4亿元。
惨不忍睹的草原“黑洞”
“挖虫草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破坏已是有目共睹,如果西藏不引以为戒,必将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多年在西藏工作的高原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凤翔如是说。
青藏高原孕育着许多独特的药材,近年来被人们疯狂追逐的冬虫夏草是一种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疲劳等功效的名贵野生药材。冬虫夏草仅出产于青藏高原上海拔3000多米至5000多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在全世界的总采挖量中,中国占了98%,其余2%出产于尼泊尔、不丹等国与中国接壤处。由于西藏气候恶劣,交通不便,采挖成本很高,于是追求经济利益的采挖者们自然蜂拥到交通相对便利的三江源地区来“淘金”。
虫草在市场上价格昂贵,并日益看涨。据资料显示,虫草的价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路狂飙。据当地一家虫草商介绍,目前冬虫夏草中一级品的市场价可以卖到每克80元以上,“王中王”级别则可以卖到每克130元以上,真是堪比黄金。如此暴利,使得每年来三江源地区挖虫草的人年年递增,据估计,每年从四川、甘肃、新疆、宁夏等省区进入三江源地区的采挖者近20万人。
这些挖虫草的人在高原雪线以上风餐露宿,他们挥动手中锄头的时候,并不知道,他们正在摧毁自己的家园!挖虫草一般所用的工具是镢头和小铲,当采挖者发现一根虫草后,为不破坏虫体,会将虫体周围的草皮连土一起挖出。这样一来,挖一根虫草最少会破坏20平方厘米左右的草皮。如此算来,每年大约20万外来人员进入三江源保护区挖虫草,每人每天平均挖虫草6-10根,挖掘期为50天左右,那么每年这里将留下至少6000万个黑洞,直接破坏草皮面积达12万-20万平方米。
采挖虫草对环境的影响还不止于此。采挖期间,采挖者通常在草甸上搭帐篷解决住宿,砍伐灌木来生火做饭。据林业专家估算,假设20万人砍挖灌木做燃料,仅1天就会毁坏灌木林地200平方米,仅2004年,三江源保护区由于挖虫草而破坏的草皮面积就达25万平方米。
每年虫草采挖季节结束后,草山上都会留下无数坑洞。这些坑洞不仅将寸草不生,而且还会不断沙化,逐渐整片草原都可能会退化、沙化,加上被践踏、车碾的面积,更是这一数字的几倍。如此一来,高原雪线附近的自然生态便被大面积破坏。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其生态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生态水平,如果源头上的草原持续被破坏而退化,生态恶化、源头断流将难以避免。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由于挖虫草还产生了很多社会纠纷。近几年,尽管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来维持虫草采挖期的社会秩序,但由于当地牧民极其反感破坏草原的采挖者,由此诱发牧民与采挖者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同时采挖者之间由于采挖地的划分问题也经常出现纠纷。
这样一个治病救人之用的虫草,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为引发三江源草原生态破败、经济纠纷不断的罪魁祸首?错不在虫草,而恰恰在人。这让我们不由想到前几年人们疯狂地在西北地区挖甘草、发菜的情形,人们地毯式的挖掘将草原地表植被毁坏殆尽,将固沙的红柳、沙棘连根刨掉,造成大片草原荒漠化。而这一幕幕悲剧的上演仿佛都与地方政策法规不明,导致采挖行为完全失控有关。
有关专家认为,采挖中草药应尽量避免或控制大规模的、跨行政区域采集的行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保护牧民对承包的草原上资源的使用、收益权和自主经营权,不仅有利于降低采集的成本,减少对采集环境的破坏,而且有利于从长远角度保护生态环境。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挖虫草的大军很可能会沿线而上,我们希望由于挖虫草而造成地表植被破坏的一幕不要在美丽的西藏重演,否则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拉紧矿山植被警戒线
青藏铁路拥有多个世界之最,其中,铁路穿越的青藏高原腹地,不仅海拔世界最高,而且在这个年轻的地壳运动区域内,复杂的地质地貌形成奇异的地理奇观,也造就了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资料表明,全球三大成矿带之一的地中海——特提斯成矿带横贯青藏高原,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成矿背景与找矿潜力最好的地区之一。
青藏铁路开通后,矿产被称为最有可能带动西藏经济的产业之一。截至2005年,西藏已经探明的矿种多达101种,探明矿产地1858 处,探明储量的矿床达132个。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些矿种是国家紧缺和急需的,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铜、铬铁矿和盐湖矿产中富含的锂、硼、钾、铷、铯等多种元素,在中国属紧缺矿种,而在西藏资源量都较大。这些优势资源与外地资源形成互补,将弥补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缺陷。在矿产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拥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长期以来,由于西藏交通不发达、工作条件艰苦,致使大量的矿产尚未查明,已经查明的又难以大规模开发或运出,使得宝贵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矿业发展滞后,不仅在西藏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就是在促进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中也没有发挥其优势。正如人们所说“捧着金碗讨饭吃”。
随着青藏铁路建成开通,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运输规模大幅提高,制约西藏矿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这对于西藏的矿产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从西宁到格尔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通车至今,围绕在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得到迅速开发,青海省的矿产就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带动了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见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必将极大推动矿产业的发展并为西藏经济做出贡献。
然而,在我们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满怀信心的同时,也深深忧虑传统采矿业可能给生态与环境带来的种种危害。的确,开山采矿、水质污染、尾矿堆放都曾是我们在经济腾飞后所付出的代价。不合理的采矿会对山体及表面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其结果往往都是山毁矿尽。一旦山体植被破坏,就会导致土层暴露,一经风雨,水土流失就不可避免。因此,开采矿山和保护地表植被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采矿业的难题。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到5倍;而且西藏处于高寒地区,对污染物的天然降解能力较弱,又位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河源上游,因此,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和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曾经在陕西采访到一家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示范企业。这家企业在采矿时,采用平硐开采,避免露采。所谓平硐开采就是经过精确的地质勘探,测量矿脉位置,然后从山表打纵井至矿脉,再从山体内部顺着矿脉的走向进行采矿,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山体表面的植被破坏,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原貌,真正形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良好格局。这就说明如果在矿产资源开发前事先加以规划,做好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采取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矿产业一样能够成为绿色产业。
据了解,2003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对全区开采铬铁、铜矿、铅锌等29家矿山以及68家黄金矿山进行了清理整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作出自2006年1月1日起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全面禁采砂金矿的决定。西藏的矿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希望看到在矿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这里的地表植被依然能够青翠依旧。
高原娇嫩的肌肤需要精心细致的呵护。据全国第三次荒漠化监测,西藏沙化土地面积2170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8%,居全国第三位,并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为影响呈急剧扩展态势。据《全国水土流失公告》,西藏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12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2%。在这种情况下,防治西藏地表植被的进一步人为破坏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导致盗伐滥伐、滥挖中草药与矿山植被破坏等不合理开发行为背后的因素是什么?表面上看是经济利益驱使,而从更深层次上讲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补偿与制约机制。具体讲,人们从道义上保护自然资源和由法律来制约破坏行为虽然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市场经济下,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们往往弱化道义与法律的存在。如此,建立一整套以法律为依据、以经济为杠杆的环境补偿制约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应当使保护资源者有其奖,破坏资源者有其罚,激励人们去保护资源,自然也就减小了政府保护资源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