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驯养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88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拜读了南京师大附中吴菲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被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深深折服。正如古人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真正的任务和目的是唤醒,是传递爱,而不是驯养。
  教室里,一位二十出头的男教师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敲着黑板上的生字“云”字,毫无表情地问着:“‘云’可以组什么词呀?”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刷刷地喊着——“白云”。
  “还可以组什么词呀?”教室里骤然寂静无声,一双双无邪的眼睛愣愣地看着自己的老师。男教师接着说:“这也不知道哇,还有‘黑云’。”这一幕发生在二十二年前,那天我刚好路过这间教室看到此景,不禁哑然失笑。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我还真笑不出来。那时,我也刚二十出头,和他年纪相仿,也许只是觉得他这样上课好玩而已。时过境迁,我才知道一位老师如果自己没有独立的思维习惯和独立的人格,将会教出一群怎样的孩子!对孩子的一生将会带来怎样的遗憾和后果!
  这位男教师所带的班是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该是怎样的活泼,怎样的叽叽喳喳,怎样的想说就说,想喊就喊,想站就站的年龄。可是这些特性,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全然没有。他们只是规规矩矩地坐着,似懂非懂地听老师一个人在讲着“天书”,好似一群“小木偶”,一群没有大脑、没有思维的“小木偶”。我不禁想:是谁剥夺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们成了人云亦云、没有思想的人。当然是我们老师。我们的老师总喜欢孩子们围绕他的思路来学习,生怕孩子这里学不好,那里没明白,恨不得变成孙悟空能七十二变,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殊不知这样一来,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差,最后甚至会消失殆尽。师者,贵在引导学生,而不是包办代替。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熏陶已久,就连我们的祖宗牌位上都写着“天地君亲师”,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师者的敬畏与尊重。可这种敬畏与尊重随着我们老师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而变得渐行渐远。我非常赞同吴菲老师所说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个人风格,有了风格便有了精彩,有了精华,学生便有了兴趣,有了收获。我坚信,有个性的教师一定能教出风格迥异的学生来,听这样的老师上课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成长。
  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师不是像上述那位男教师一样,在课堂教学上这样简单地周而复始!谁都清楚,没有思维碰撞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仅仅成为学习的机器,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做人的幸福。这样的教育我们宁愿不要!因为教育不是驯养!
其他文献
大西北的暮春,依然是乍暖还寒。大风、沙尘隔三差五光顾一次,然后是几天的雾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呛人的尘土味,但所不同的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第二小学的校园干净整洁,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全县小学高效课堂推进会”的红色横幅格外耀眼,多媒体教室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学区、各中心小学的校长……  “清源二小是一所好学校。”这是甘肃教育人及学生、家长的共识,因为它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一个非常优
期刊
日前,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引发了舆论的批评:不少人认为现在校园里学生上课睡觉很普遍,但却是对站立授课老师极大的不尊重;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学生想法独立、重沟通,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适当的改善……本期我们与教师、学者一同探寻学生“睡倒”的是什么?
期刊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近6000名高校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当这则新闻被媒体曝光以后,引来了嘘声一片。有的指责高校学生的素质缺失,有的质疑老师的授课方式。其实,在笔者看来,问题并不只是这些表象,问题的症结应属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强迫。  试想,面对一位著名院士且如此高龄的老人家,如果到场的学生只是寥寥无几,冷冷清清,学校领导不但脸面无光,甚至还会被质疑学校教
期刊
成都泡桐树中学实行全校走班制教学,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力图提供给孩子们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径,我和30多名优秀教师便提前进入学习筹备阶段。我们先后来到上海和北京就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范式等诸多方面深入学习,汲取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好经验。学习归来,我们结合成都的实际情况,就初中阶段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实施个别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期刊
当我们来到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无数的不一样的场景映入眼帘。我们可以看到,走廊边原本光溜溜的墙壁上,贴上了一张张整齐的海报,形象生动简明地介绍了安全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这里成了社团的工作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书柜整齐地放在走廊上,下课期间,一个个学生站着或蹲着在柜子里取书、放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学生将作业先后放入作业柜,也有学生到此拿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本;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正在走廊边的电脑上查阅上
期刊
从小,我的辫子就是父亲帮我编的。父亲虽然干农活,但他那双手却很灵巧,总是把我的两根麻花辫编得错落有致,没有一根发丝旁逸斜出,辫梢扎起两只蝴蝶结,走起路来,随着辫子的摆动,两只蝴蝶结就像两只蝴蝶要飞起来,充满了灵动和俏皮。  老师常常抚摸着我的两根麻花辫,问道,你的辫子编得真好看,是谁帮你编的呀?  我头一歪,骄傲地回答道,是我爸爸!老师听了,惊讶地赞叹道,你爸爸真聪明,竟然能将小姑娘的辫子编得这么
期刊
今年4月,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庆阳市召开。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以及来自全国16个实验区300多名教育局局长、教师会聚庆阳感知新教育,庆阳新教育人以一场近乎完美的特色展示、多所实验学校的实地参观震撼了新教育的同行。庆阳新教育走过了三个多年头,有过初期的迷茫,更多的是在践行路上的收获喜悦。  探索中结缘新教育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是一次触及灵魂与利益的艰难博弈,这一点对于
期刊
今年4月,乡村教师吴再柱的力作《乡村教师突围》新鲜出炉了。在此之前,吴老师曾就书稿事宜,和我有过沟通,因此我应该算得上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享有此“殊荣”的我,对该书似乎更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更多的话可说。  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
期刊
几年前就疯狂迷上了激情四射的窦桂梅老师,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观看她的讲课视频,下载她的演讲资料,品读她撰写的书籍,就像歌星、影星的众多粉丝一样为之痴迷,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梅粉”。这个假期我又认真拜读了她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这七个方面加以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界可谓是如雷贯耳,享有极高的声望。在教育类的案例或论文中,引用他的言论占了相当一部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离世近40年后的今天还能够引领着我们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身为教师的我对苏霍姆林斯基产生了巨大的问号。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我购买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从班主任的角度窥探这位教育家的伟大之处。  从整本书来看,提炼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班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