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综的河道,青石板小桥,幽深宁静的巷子,四处林立的各式古宅,承载了苏州古城2500年的历史。平江河上一座座石桥连通起的一条条古巷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它们过去的故事,而深藏其中的已化身为花间堂·探花府酒店的潘家老宅,2013年底悄然面向公众开放了,在历经数百载风雨后通过设计师们的巧手再度焕发出它作为晚清重臣府邸的荣光,迎接着每一位住进这里的客人。这是一座用园林文化浸润现代美学,浓缩了苏州两千年的富贵雅,将人文情怀融于星级服务的正宗顶级古宅酒店。
幽深巷子中的古宅酒店
花间堂·探花府位于苏州南石子街上,东出平江路,西至迎晓里,与南显子巷相直。不远处便是昔日的安徽会馆,曾几何时,潘宅在这朴实无华的巷内,整日与周围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伍。潘宅大门低调内敛,在一片粉墙黛瓦之间,只有镌刻于门楣之上的“探花府”三个字,隐隐透出名门望族的富贵与风雅。
潘家门第显赫,人称“贵潘”,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而作为潘家的祖宅,这所宅邸在潘家人乃至苏州人的眼中则更显得不寻常了。晚清重臣潘祖荫为咸丰二年探花,这也是为什么花间堂将其命名为探花府的缘由。潘氏官至军机大臣,他酷爱金石收藏,所得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与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就曾收于此宅。设计师们构思花间堂设计的灵感来源便在于此,青铜所体现与演变的青色就成为了这次的设计主色。
这一主色调最直接体现在了前台设计上,探花府的入住手续十分简洁,但很多人往往会留恋在前台的长柜前,仔细端详酒店前台那刻满花朵的青铜色长柜,独特的纹饰与用色,宛若记录在古老柜体上的神秘暗语。仿若潘家女主人亲手为自己的家人挑选来应合家人的收藏,就如同有着花间堂的潘祖荫故居,如此完美的契合。前台所在的第一重空间竹山堂更是充满了浓郁文人气息,舒缓清雅的音乐仿佛在向人们诉讼潘家氏族的故事,时不时飘过的缕缕墨香,更是让人忍不住想挥毫泼墨一番。其实,这味道来自一种特殊的熏香,它由探花府私家定制,会追随你的嗅觉,出现在不同的室内空间。
“贵潘”特质体现生活空间
步出竹山堂,穿过园林,通往下一重空间的一路花香满径。攀古楼前,植有金桂和玉兰,寓意金玉满堂。探花府的8间客房有致的分布在庭院内的几幢阁楼里,房间内到处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为了保有贵潘的气息,设计师跳脱了既有的中式丝绸屏风的框架,改用有着古典奢华的琉璃屏风来作为家具或空间的背景墙,因为琉璃不管在那个时期都是稀有的,酒店期许来店的贵宾都可以感受到稀品的贵气。
为了相呼应潘祖荫文人的特质,所有的灯筒则是从安吉定制的天然竹节。在不同的空间以不同的样式来点缀,把这样一个文化故居彻底的变成一个可以用,可以生活的空间。而为了再现昔日贵潘的风华,苏州当地的画师也参与了所有装饰布景的设置,以承袭苏州水岸风荷的意境为房间增添符合当地人文的床头壁画。以气韵生动的艺术与花艺摆饰品来增添空间及家具的设计氛围。
在家具的选取上用色沉稳,既蕴含苏式的精致与典雅,又有着十足的设计感。最有趣的是实木衣箱,看似传统,使用起来才发现另有玄机。竹编的大床背靠着落地的巨幅水墨画,其实原本的床头是定制的苏绣,但因为绣女的手工太过精细,只能用暂时的遗憾等待惊喜。床体的周围也特地使用藤编软包的概念,让客人晨起下床时不至于感觉到硬面家具的冰冷,更提高对有幼儿家庭的保护。而不同的房间也有不同的风景,有的带有独门后院,安静私密,自成天地;有的推门便是池塘,锦鲤成群,碧波荡漾;还有的可以凭窗远眺,坐观古城风貌。
若在房间呆倦了,不妨前往曾经用来陈列藏品的攀古楼小坐,如今这里成为多功能休闲吧,焚香煮茶、会友聊天,别有一番雅趣。若要摒念清修,只需独上高楼,抄经室里早已备好经卷。竹山堂的二楼是会议室,空间开阔,设备齐全,而外观古雅的书写白板,则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叹。
参照名家手稿重现风华
潘宅占地3150平方米,正落由门厅、茶厅、正厅、内厅(攀古楼)、走马楼五进组成,且五进皆为楼屋,这在苏州大型古宅中实属特例。四座四合院由五进楼厅围合而成,步入其中,一座比一座宽敞,一座比一座恢宏,一座比一座精美,特别是潘家专门用来收藏青铜器的攀古楼,其前后两院,庑廊高大,户窗敞朗,砖雕精美、凭栏梁枋的木刻无不隽秀细腻。在攀古楼两侧回廊,木楼板皆采用长11米的整块原木,上面还曾铺设磨细方砖,据说为潘氏收藏所需,既防火防潮,又能避免沉重的青铜器皿在搬运时伤及地板。在回廊的墙壁上,还有两处瞭望口,口洞成圆形,内置一块可推拉的大方砖,有通风、采光、瞭望、射击的功能,这在苏州古建中所见极少,目前仅发现潘宅一处,若非名门深府,绝无此等配置。
宅子的东落原是潘家的花园,身处苏州,深得园林精髓,然而修缮前已面目全非。苏州文旅和花间堂比对图稿精心复原,在古宅修复者眼中,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它承载了家族的梦想,承载了地方的文化,承载了乡土的历史,潘氏故居的主人在当时的年代,本身就是个文化的传承者,生活家。毫无疑问,这座宅子在建筑美学呈现了它非常独到的方面,包括结构、材料、雕刻、风水等,而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熟悉的建筑结构与园林景观上,花间堂以正宗的工法,依据古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于五十年代拍摄的潘宅照片和亲手绘制的图纸,运用特有的一百零一道工序进行修缮,这是花间堂以尊重传统建筑美学的方式来凸显老宅的价值,也是整个项目修复设计的硬支架。而软装饰则可以说是利用文化的传承来表示老宅的人文价值。
潘宅的四合院格局虽取法圆明园,但建筑本身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房子的开间窄而深长,室内屋顶采用彻上明造,即不像北方建筑那样为了保暖做有吊顶或天棚,而是梁架结构直接呈现,一目了然。但潘宅的梁架也非同一般,尤其是攀古楼,仰面四望,木雕精湛,别有洞天。就整个建筑而言,潘宅堪称南北融合的典范,这源于朝中重臣呼应君子的乾坤气度,也源于江南雅士怡情养性的别样情致,然而再显赫的过往也敌不过风云变幻,抗战期间,日本人频频至潘府寻宝,老宅遭到破坏,但盂克二鼎被埋入地下,终躲过此劫。建国后,潘家后人将二鼎捐献国家,现在分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历史如过眼云烟,抹掉了曾经的富贵与荣耀,历经浩劫的古老宅院只留下一个沧桑的轮廓。修缮,成为重生的唯一机缘。
幽深巷子中的古宅酒店
花间堂·探花府位于苏州南石子街上,东出平江路,西至迎晓里,与南显子巷相直。不远处便是昔日的安徽会馆,曾几何时,潘宅在这朴实无华的巷内,整日与周围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伍。潘宅大门低调内敛,在一片粉墙黛瓦之间,只有镌刻于门楣之上的“探花府”三个字,隐隐透出名门望族的富贵与风雅。
潘家门第显赫,人称“贵潘”,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而作为潘家的祖宅,这所宅邸在潘家人乃至苏州人的眼中则更显得不寻常了。晚清重臣潘祖荫为咸丰二年探花,这也是为什么花间堂将其命名为探花府的缘由。潘氏官至军机大臣,他酷爱金石收藏,所得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与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就曾收于此宅。设计师们构思花间堂设计的灵感来源便在于此,青铜所体现与演变的青色就成为了这次的设计主色。
这一主色调最直接体现在了前台设计上,探花府的入住手续十分简洁,但很多人往往会留恋在前台的长柜前,仔细端详酒店前台那刻满花朵的青铜色长柜,独特的纹饰与用色,宛若记录在古老柜体上的神秘暗语。仿若潘家女主人亲手为自己的家人挑选来应合家人的收藏,就如同有着花间堂的潘祖荫故居,如此完美的契合。前台所在的第一重空间竹山堂更是充满了浓郁文人气息,舒缓清雅的音乐仿佛在向人们诉讼潘家氏族的故事,时不时飘过的缕缕墨香,更是让人忍不住想挥毫泼墨一番。其实,这味道来自一种特殊的熏香,它由探花府私家定制,会追随你的嗅觉,出现在不同的室内空间。
“贵潘”特质体现生活空间
步出竹山堂,穿过园林,通往下一重空间的一路花香满径。攀古楼前,植有金桂和玉兰,寓意金玉满堂。探花府的8间客房有致的分布在庭院内的几幢阁楼里,房间内到处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为了保有贵潘的气息,设计师跳脱了既有的中式丝绸屏风的框架,改用有着古典奢华的琉璃屏风来作为家具或空间的背景墙,因为琉璃不管在那个时期都是稀有的,酒店期许来店的贵宾都可以感受到稀品的贵气。
为了相呼应潘祖荫文人的特质,所有的灯筒则是从安吉定制的天然竹节。在不同的空间以不同的样式来点缀,把这样一个文化故居彻底的变成一个可以用,可以生活的空间。而为了再现昔日贵潘的风华,苏州当地的画师也参与了所有装饰布景的设置,以承袭苏州水岸风荷的意境为房间增添符合当地人文的床头壁画。以气韵生动的艺术与花艺摆饰品来增添空间及家具的设计氛围。
在家具的选取上用色沉稳,既蕴含苏式的精致与典雅,又有着十足的设计感。最有趣的是实木衣箱,看似传统,使用起来才发现另有玄机。竹编的大床背靠着落地的巨幅水墨画,其实原本的床头是定制的苏绣,但因为绣女的手工太过精细,只能用暂时的遗憾等待惊喜。床体的周围也特地使用藤编软包的概念,让客人晨起下床时不至于感觉到硬面家具的冰冷,更提高对有幼儿家庭的保护。而不同的房间也有不同的风景,有的带有独门后院,安静私密,自成天地;有的推门便是池塘,锦鲤成群,碧波荡漾;还有的可以凭窗远眺,坐观古城风貌。
若在房间呆倦了,不妨前往曾经用来陈列藏品的攀古楼小坐,如今这里成为多功能休闲吧,焚香煮茶、会友聊天,别有一番雅趣。若要摒念清修,只需独上高楼,抄经室里早已备好经卷。竹山堂的二楼是会议室,空间开阔,设备齐全,而外观古雅的书写白板,则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叹。
参照名家手稿重现风华
潘宅占地3150平方米,正落由门厅、茶厅、正厅、内厅(攀古楼)、走马楼五进组成,且五进皆为楼屋,这在苏州大型古宅中实属特例。四座四合院由五进楼厅围合而成,步入其中,一座比一座宽敞,一座比一座恢宏,一座比一座精美,特别是潘家专门用来收藏青铜器的攀古楼,其前后两院,庑廊高大,户窗敞朗,砖雕精美、凭栏梁枋的木刻无不隽秀细腻。在攀古楼两侧回廊,木楼板皆采用长11米的整块原木,上面还曾铺设磨细方砖,据说为潘氏收藏所需,既防火防潮,又能避免沉重的青铜器皿在搬运时伤及地板。在回廊的墙壁上,还有两处瞭望口,口洞成圆形,内置一块可推拉的大方砖,有通风、采光、瞭望、射击的功能,这在苏州古建中所见极少,目前仅发现潘宅一处,若非名门深府,绝无此等配置。
宅子的东落原是潘家的花园,身处苏州,深得园林精髓,然而修缮前已面目全非。苏州文旅和花间堂比对图稿精心复原,在古宅修复者眼中,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它承载了家族的梦想,承载了地方的文化,承载了乡土的历史,潘氏故居的主人在当时的年代,本身就是个文化的传承者,生活家。毫无疑问,这座宅子在建筑美学呈现了它非常独到的方面,包括结构、材料、雕刻、风水等,而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熟悉的建筑结构与园林景观上,花间堂以正宗的工法,依据古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于五十年代拍摄的潘宅照片和亲手绘制的图纸,运用特有的一百零一道工序进行修缮,这是花间堂以尊重传统建筑美学的方式来凸显老宅的价值,也是整个项目修复设计的硬支架。而软装饰则可以说是利用文化的传承来表示老宅的人文价值。
潘宅的四合院格局虽取法圆明园,但建筑本身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房子的开间窄而深长,室内屋顶采用彻上明造,即不像北方建筑那样为了保暖做有吊顶或天棚,而是梁架结构直接呈现,一目了然。但潘宅的梁架也非同一般,尤其是攀古楼,仰面四望,木雕精湛,别有洞天。就整个建筑而言,潘宅堪称南北融合的典范,这源于朝中重臣呼应君子的乾坤气度,也源于江南雅士怡情养性的别样情致,然而再显赫的过往也敌不过风云变幻,抗战期间,日本人频频至潘府寻宝,老宅遭到破坏,但盂克二鼎被埋入地下,终躲过此劫。建国后,潘家后人将二鼎捐献国家,现在分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历史如过眼云烟,抹掉了曾经的富贵与荣耀,历经浩劫的古老宅院只留下一个沧桑的轮廓。修缮,成为重生的唯一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