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数学建模呢?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一、从建模的角度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按照数学建模的思想编排,即“创设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模型应用、拓展”的模式,只是大部分数学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章“测量”的第一节“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书中是这样编排的:
  1、通过插图创设问题情境:(1)、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我量出的宽比14厘米多,多------”,“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是------”这里让学生量的数学书的宽和高都不是整厘米,学生不会表述。(3)、小精灵提出数学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2、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当测量的长度不到1厘米时怎么办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有比1厘米更短的长度单位吗?”的念头,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数学家们把1厘米平均分成10格,每1小格的长度叫1毫米,请同学们看自己的直尺,数一数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厘米里有几毫米呢?”。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这个数学模型的概念。
  3、解释、应用与拓展:
  (1)、请同学们看实物1分钱硬币,它的厚是1毫米。(2)、让学生再次测量数学书的宽、厚各是多少?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产生、形成与应用过程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1、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产生的过程:
  出示主题图:一个学生绕着圆形花坛骑自行车。教师提出问题“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
  2、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测、分析、验证的过程:
  (1)、师:请同学回忆什么是周长?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与什么有关系?
  (2)、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桌面上的圆形物体的周长。
  (3)师: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4)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
  a、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一个直径5厘米,另一个直径10厘米),同桌合作分别量出两圆的周长,验证生1与生2的猜测是否正确。
  b、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圆周率π)的产生过程
  刚才同学们已验证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那么它们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1)、师: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猜猜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倍数关系吗?如果有,你认为是几倍?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
  (2)、师:同学们的猜想有道理吗,让我们利用前面测量过的圆的直径与周长的数据来算一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3)、介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与数学家祖冲之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故事。
  师:π的小数部分有很多位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它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3.14。
  4、让学生归纳、总结、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师:既然圓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π,那么圆的周长怎样求?
  反思: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这里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绕着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的问题,到“怎样求圆的周长”,再到学生不断地猜想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最后得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个数学模型,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测、分析、验证、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个建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初步建模能力,自觉地运用数学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其实在平常的生活现象中处处蕴涵着朴实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通过数学模型表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开始,按“创设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模型应用、拓展”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种数学建模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数学离不开生活,但是,数学又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它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生活保持着一定距离。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浓浓的“数学味儿”。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情境的具体创设。  (一)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指出:“教法各异,百花齐放。只要省时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运用任何教法都行”。因此,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识字方法:  一、听读识字是识字教学中最常用而且最为普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这样运用这一识字方法:一背(背课文);二读(图文结合,朗读课文);三指读(变
期刊
民族聚居区藏族小学生平时不常用汉语和家人交谈,再加上他们平时生活在藏语的强势氛围之中,汉语的学习和运用,更多地局限在汉语课堂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民族聚居区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加强汉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提高民族聚居区藏族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敢说  藏族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害怕说不好汉语,使他们有话不敢说,有情不敢表,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
期刊
学困生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一个难题,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在学习成绩上、行为习惯养成上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惰性,部分学生甚至开始出现自暴自弃的苗头。面对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教师究竟该如何处置呢?是采取简单回避的态度,轻言放弃,置之不理呢?还是应该正视现实,帮助分析原因,查找症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呢?很多教师在面对这一问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是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方法与技能技巧的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通过科学适量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已有的数学知识,使认知结构更加清晰稳固,促进新知识的构建,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所以一节高效的数学课,练习将是点睛之笔。  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练习还存在
期刊
近年来,日渐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基于对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分析,我对如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在此作以陈述,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切关注,真正促进我们的学校安全工作得到改觀。  一、 加快建立健全制度  制度应该永远走在对于某个具体事件处理的前头,即对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在处理过程中找到法律依据和制度依据。显然,目前我们的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
期刊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必须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课标”精神,现就在低年级中如何来实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 预习新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缺乏高年级学生思考问
期刊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教学之难。“难”点在于: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优秀的模式可以借鉴;作文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等等。尤其是作文教学怎样凸显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怎样让教师智慧的火花在每一节作文课上得以展现,让学生创作的灵感溢于言表,使作文教学富有个性化?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通过一年多《小學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认为作文
期刊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品德行为有问题,学习困难而暂时处于相对落后的学生。后进生在每个班级中都普遍存在。我们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只有摸清后进生的心理,找出形成其后进的病因,对症下药,用真诚去对待帮助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让他們感受到自己生活在阳光中,沐浴在春风里,从而真正成为“后来进步的学生”。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l.主观因素  第一,扭曲的心态和价值观。由于学生本身首先知识缺乏,往往片面错误的
期刊
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是每个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怎样才能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提升教师素质,润物无声  1.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