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实而美丽——解析俄罗斯伟大诗人叶赛宁

来源 :学问·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赛宁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诗描写了当时农村的真实画面,充满了对家乡的爱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但对叶赛宁的评价却一时褒贬不一,本文从叶赛宁的诗人性格出发,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解析诗人的命运和成就。
  【关键词】乡村;自然;革命;真诚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20世纪俄国伟大的农民诗人。1911年以后一批农民出身的诗人,如克柳耶夫、克雷奇科夫开始登上俄国诗坛,他们创建了"新农民诗歌" ,尽管克柳耶夫和克雷奇科夫是这一流派的奠基人,然而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却是叶赛宁。因为在新农民诗人中,只有叶赛宁的创作最典型、最全面地反映了俄国农民在动荡的战争和革命年代中的思想感情,其他的诗人如克柳耶夫则是美化宗法制的旧农村,克雷奇科夫给农村披上神秘幻想的面纱,奥列申暴露农村赤贫的一面,希里亚耶维茨歌颂造反求生的穷人。叶赛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叶赛宁无论是做人还是写诗,始终是一个真实的,心不会说谎的人。
  叶赛宁出生在农村,如他所说:"我的童年是在田野和草原中度过的","在童年时代我呼吸着人民的空气长大"。对乡村俄罗斯的热爱始终贯穿在叶赛宁的作品中,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诗中倾诉:"但我多爱你啊,温柔的祖国!∕为什么爱你,我难以自猜。"(《罗斯》,1914)"假如天兵朝我喊叫:∕'快抛弃罗斯,住进天国!'∕我定要说:'天国我不要,∕只须留给我自己的祖国。'"(《你多美,我亲爱的罗斯》,1914)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而是將自己整个心灵和感情融入其中。而且在他笔下的大自然都是活生生的,有知觉有情感的。在诗人眼里,"金色的星星开始打盹","睡意朦胧的小白桦微微一笑,∕披散开丝绸般的辫梢。"(《早上好》,1914)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无不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叶赛宁并没有局限于描写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在他的早期抒情诗中也有不少悲哀的场面,例如无题诗《你啊,我那被抛弃的地方……》就描写了一个荒凉的村庄:没有割过的草场,歪斜破旧的木房以及乌鸦、枯树、野草。然而诗人却"无论我怎样想不去爱,可总是学不会这本领"(《安着淡蓝色护窗板的矮屋》,1924)。
  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克柳耶夫则选择回避农民生活中艰难困苦的一面,逃避现实和社会阶级矛盾,他说:"马雅可夫斯基常常梦见冬宫上空的汽笛,而我则梦见大雁的飞翔和暖炕上的猫……",诗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公鹿比格林卡更动听,/鲟鱼的精腺比魏尔兰更柔嫩,/祖母的纱和炉条/比荣誉更明亮,比天空更光明。"叶赛宁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克柳耶夫根据书本上的编年史和各种骗子的虚假描写来歌唱俄罗斯",他"诽谤俄国农民爱女人,爱基捷日,倾心于宗教迷信,而这些都是农民所没有的。"[1](p133)
  另一大诗人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雷奇科夫在其代表作《隐蔽的花园》等诗集中描写家乡的大自然,农村老太婆的童话故事,到传奇中的地上天堂基捷日旅行等等,却避而不写当时农村的贫困生活和破败的自然景色,只是虚构神秘的童话世界,其感情和感觉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诗人在《隐蔽的花园》中这样写到:"小河在草地上流淌,/我的花园就在河岸上,/敌人看不见它,/朋友不能观赏……/……/朋友听不到古斯里琴,/不能在我的花园里散步,/而我自己也找不到/离开花园的路! ……"这些如实地描绘了诗人与现实世界相互隔绝的状况。因此,勃洛克在1914年曾写信给克雷奇科夫说:"您唱得很轻松,但我看不到最必需的东西。"[1](p136)
  由此可见,叶赛宁较其他诗人更真实全面地展现了当时俄罗斯乡村生活的情景,既没有伊凡·布宁在中篇小说《乡村》中的破败灰暗,也不刻意去美化农民生活。
  革命前的这段时间是叶赛宁创作的第一阶段,即早期创作时期。之后发生的十月革命给了叶赛宁很大的鼓舞,他感到"庄稼汉的天堂"就要降临,"我们的时代来临了"。这段时间是诗人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一个创作高峰期,他写了大量的诗:《同志》,《动听的召唤》,《八重赞美诗》等,出版了《天蓝色》,《变容节》,《农村日课经》等诗集。叶赛宁将其"全部身心都在十月革命一边",对革命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探索,但他是从农民的立场去理解革命的,其作品也带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叶赛宁后来解释道:"它是我所受的教育和我在文学活动初期与之交往的那个圈子的环境使然。"[2](p25)因而诗人就无法真正理解革命的本质。
  革命后的现实与叶赛宁的想象大相径庭,1919-1923年诗人陷入了精神危机,开始其创作的第三阶段。曾高呼"我是布尔什维克"的他开始陷入迷惘、困惑,甚至痛苦。"我现在很是忧伤,历史正经历着一个扼杀活人个性的痛苦年代,正在进行着远非我所想象的那种社会主义。"[3](p19)1920年叶赛宁在长诗《四旬祭》中描述了诗人亲眼目睹的事:他坐在火车里,忽然听到叫声,往窗外一看,看见一匹小马正在拼命奔跑,想要追上火车头。它跑了很久,终于开始累了,在一个车站上被人抓住。诗人先是用诗的语言再现这一场面,然后把它有机地引入广阔的历史前景之中:如今钢铁的马已战胜了活的马,东南欧突厥人用两名俄罗斯美女换一匹马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命运重新安排的交易价格是几千普特的马皮和马肉换一台火车头。诗人的同情完全在小马这边,称它为"可爱的,可爱的,可笑的小傻瓜","这匹小马对我来说是一个鲜明的、亲爱的、正在死亡的农村形象。"[1](p118)《我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一诗是他为旧俄罗斯乡村唱的挽歌。与此同时,伤感、死亡的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叶赛宁的抒情诗中,如1921年创作的《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早在1919年诗人便加入了意象派,意象派诗人大多是一些放荡不羁、爱好酗酒胡闹的年轻人,诗人在其精神危机期间便一直与他们一起泡在酒馆里酗酒狂欢,与酒鬼、妓女、吸毒者为伍,自称为流氓、强盗、流浪汉。此时的创作如:《一个流氓的自白》、《小酒馆式的莫斯科》、《是的,现在决定了……》、《重新又在这里喝酒、打架和哭泣……》等。在这些诗中,叶赛宁"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毫不隐讳地记下了自己的每一个内心活动和每一个想法"。这些作品让人感到叶赛宁"虽然仍是一位非常富有独创精神的抒情诗人,却已经变成了十足的无赖"。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他之所以耍无赖,是出于绝望,出于对毁灭的预感,同时也是出于对城市的报复。"[3](p18)这些诗在宣泄诗人苦闷、落寞、自暴自弃的情绪,同时也回荡着抗争、力图自拔、不甘沉沦的呼喊。这些诗在诗人死后曾受到批判,被指责为"叶赛宁情调"。诗人遭受非议的原因还在于革命前的抒情诗色调明朗,与革命后的伤感悲哀形成对比,然而这正是叶赛宁的真诚之处,诗人始终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他的作品正反映了当时的环境对诗人的影响。
  1921年,叶赛宁认识了美国女舞蹈家邓肯,两人很快相爱结婚。1922-1923年,叶赛宁与邓肯一起去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美(上接第192页)
  国旅行。这段经历对叶赛宁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时诗人已摆脱了精神危机,开始悔恨过去的放荡:"在蓝空飞翔时,亲爱的小鸟,请转告父老们,说我已不再堕落。"他责备自己:"走过的道路这么短,犯下的错误却如此多。"并开始重新面对家乡的风景,甚至认识到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祖国的一切变化也有了新的理解。这一时期的诗虽然变得明朗,但仍带有悲观的情绪,诗人感到在新的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苏维埃俄罗斯》(1924)一诗中,主人公回到久别的家乡,发现一切都变得陌生,"我在自己的国家里好像是一名外侨"。"我的诗在这里再也不需要,而且我自己大概也在这里没有用"。诗人痛恨自己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执著的爱以及精神上不懈的探索。
  叶赛宁始终与人民和历史的命运血肉相连。1924-1925年是诗人创作的最后阶段,在这期间诗人创作了许多超出其个人和农村范围的诗,《二十六个人的故事》、《大地的船长》、《列宁》、《伟大的进军之歌》等。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被认为是叶赛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一部作品。诗人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至农村的革命改造等历史性画面,并对其做了明确的政治评价,塑造了苏联文学中较早的农民革命家形象:普隆·奥格洛勃林。然而当时诗人也受到了评论界一部分人的非议,他们认为一个农村诗人和"小酒馆诗人"竟也侈談革命,著名的农民诗人奥列申说他背叛了自己"可爱的竖琴",而拿起了与他不相配的材料。可是对于叶赛宁这样一个真诚的人,当他对革命产生了新的认识,其内心发生了变化之后,他是无法做到避而不谈的。有研究家指出,"叶赛宁仅在一个层面上是乡村诗人,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他是全俄罗斯的诗人,民族-宇宙诗人……乡村,这个社会日常生活的宇宙在后工业时代可能消亡,但叶赛宁的乡村象征意义的影响却不会消失,因为它与俄罗斯心灵最原始层面的现实有着直接的联系。"[4](p93)叶赛宁的诗始终与现实紧密相连,始终记录着社会的变化对生活和诗人自身的影响。
  长诗《黑影人》是叶赛宁最后一部长诗,这部诗通过对黑影人进行种种揭露,实质上是叶赛宁的自诉和自白。诗人将自己的全部感受和矛盾、探索、悲观、孤独等展现给读者,作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真诚是叶赛宁的最大特点。阿·托尔斯泰称赞他的诗"像用双手从心中捧出撒向四处的一颗颗珍珠。"[5]他的诗像水晶一样清透,诗人总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将自己的一切感受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他的诗有着孩子般单纯和率真的情思,并透着诗人所特有的忧伤。因此,尽管遭到批评和压抑长达四十年,但因为是来自生活、直通人心的真正的诗,所以叶赛宁的诗不会被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他的诗不仅是苏联诗歌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许贤绪. 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Карпов А.С.Поэмы Сергея Есенина[М].М: Высш.шк..1989.
  [3] 《叶赛宁研究论文集》[G]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 李毓榛.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龙飞. 捧撒心灵珍珠的诗人叶赛宁[J]. 中华读书报. 2008-04-23. http://www.gmw.cn/content/2008-04/23/content_764931.htm
  
  作者简介:戚月杰(1984.12--),男,山东济宁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理念的根本点是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过程,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促进;身心健康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尤为重要。下面就我这几年的教学谈谈感想.    一、优等生的心理    所谓优等生,就是指那些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学习成绩优异、聪明好学的学生"。无论是
期刊
【摘要】创设宽松氛围,激励学生质疑,追求学生个性化;自主探索激励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自主;个性化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要逐步增强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这样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
期刊
【摘要】抓住题眼,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图文结合,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关键词】题眼; 图文;拓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遵纪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
期刊
【摘要】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本文就练习的功能,练习设计的原则,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概述。  【关键词】练习;教学;重要性    數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但是,
期刊
【摘要】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审美特征和基本艺术特征是节奏性。它是舞蹈动作区别于自然状态的生活动作的主要标志。一个作品的感情、性格、风格特点,都要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出来。  【关键词】节奏性;基本艺术特征;审美特征    节奏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也是舞蹈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更是舞蹈动作区别于自然状态的生活动作的主要标志。我们说,是舞蹈就有节奏,没有节奏就不是舞蹈。舞蹈动作的连续和交替反复与音乐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從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八月之光》的种族主义主题,即:小说的创作由来,人物的身世命运以及社会环境,从而揭示美国旧南方社会种族观的强势与邪恶。  【关键词】种族主义;素材;人物;环境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写的第一部反映种族问题的小说。种族主义一直是美国南方容易引发激烈争执和尖锐冲突的社会问题。生理的因素却被赋予了社会意义,黑与白成了划分一切社会等级的标志。南方信奉白人至上论,严重
期刊
【摘要】《朱子家訓》是明代朱柏庐的著作,它是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书中多处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问题。作者以具体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节俭整洁、宽容正直,修身养性、心怀国家。但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朱子家训》中仍然有一些局限性,需要读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朱子家训》;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局限性    家训是中国教育的一
期刊
【摘要】柏拉图是希腊古典文明时代杰出的哲学家,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的美学思想家。他作为人类历史"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语)的文化巨人,为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对后来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在他流传下来的著作中,涉及了哲学、伦理、教育、美学等方面,其中他的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重视。而在其教育思想中,文艺教育又放在了首位,其中柏拉图将音乐教育看做心灵的教育,因此对柏拉图文艺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
期刊
【摘要】《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考据学家戴震最重要的义理著作。在该书中,戴震欲以疏证孟子达到批判程朱理学的目的,从而阐发自己的哲學思想。对义理的重视使该书呈现出与别的注疏之作截然不同的体例及其特点。  【关键词】疏证;体例;特点    戴震非常擅长考据,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很大,是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学派的突出代表。而同时戴震也非常喜欢义理,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 [1]他认为:"故训明则
期刊
【摘要】析字是利用汉字特点,通过离合、增损汉字字形来婉转含蓄或机智巧妙地表情达意的修辞方式,是间接詈骂的一种方式,将詈骂之意蕴涵于说话人表达的中性的字词、语句之中,让听话者自己去觉解其言外之意。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如何借助析字的修辞方式实现詈骂之目的,并进一步探讨了用这种方式来詈骂的动因。  【关键词】析字;詈骂;动因    引言    《说文》:"詈,骂也。"詈骂是以恶言即有贬损意义的言辞加诸听话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