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分子”,谁说了算?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mai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语境中语言与语义,尤其是“潜势意义”之间的关系。由语域,语旨和语式构成的语域分析能看出语言功能的实现。本文以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为工具,通过对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一则电视访谈节目的语旨分析,来说明访谈参与者在对待“谁是恐怖主义分子”的这一话题时是如何将自己的真实观点传达给观众的。[关键词]语旨语气系统情态系统潜势意义
  
  理论概述
  
  韩礼德(Halliday&Mathlessen,2004)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应该回答语言和语义之间至少两方面的问题:作为实体的语言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语义?作为工具的语篇又是怎样在语言系统内运作的?也有学者,如Eggins(2004)进一步提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要通过分析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尤其是“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言外语境包括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0f situation),前者反应的是语篇的结构要素,从而决定了语篇的语类(Genre):而后者通过揭示语篇中的语域(Register)配置情况来反应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及语义形成的过程(Thompson,2004)。上述理论说明对语域的分析能奇妙地折射出说话人的意义潜势,即听到一些“言外之意”。
  语域分析包含了语场(FieI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的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说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的人际功能除了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还能展示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胡状麟等,1989)。语旨分析主要通过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ity)系统来反应讲话者或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关系,甚至权势(power),接触(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edifqvoIvement)。Poynton(1985)总结的上述三个要素正好充分说明语言交流过程中各个参与者对他们的话语赋予了符号和指称意义,也就是说他们的言语都是有“作用力”的,通过意义潜势作用于其他的话语参与者身上。
  
  语篇背景
  
  本文要分析的语篇来自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ABC)2005年5月5日的一则电视访谈节目。参与访谈的双方分别是节目主持人Richard Aedy和记者作家PhilRees。讨论的主题是Phil的新书Dinning with Terrorists(《与恐怖主义分子一起进餐》)。谈话前半部分的焦点集中在了到底什么人应该被称为“恐怖主义分子”。必须指出的是,这则访谈节目的大背景是澳大利亚公民DougIas Wood在伊拉克被胁持为人质,命在旦夕,他的命运引起了澳大利亚全国上下的密切关注。但在澳洲主流新闻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中,绑架者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有的直接称之为“恐怖主义分子(terrorists)”,有的则使用了“暴动者(insurgents)”一词。记者作家Phil以他深入伊拉克前线的经历和见闻著成一书,其中对“恐怖主义分子”这一称谓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因此他受邀参加这期访谈节目。
  本语篇在语旨分析方面的另一大特点是源自其电视访谈节目的性质,它包含了“一级语旨”和“二级语旨”两个层次。这里的“一级语旨”是指主持人Richard和被访者Phil之间的角色关系,而“二级语旨”是指他们二人通过语言对广大电视观众施加的影响。语旨分析中的主要工具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能反应出访谈双方,尤其是被访者Richard想表述的真实观点。
  分析工具
  1、语气系统
  功能语法中的语气系统是指主语和限定成分的组合,是解读言语功能或言语角色的关键。不同的交际角色和交流物组成了4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每一种都有相应的语气系统与之匹配,如表1:
  表1:言语功能与语气配置关系(改编自胡壮麟等,1989,106)
  由此可见,说话者在言语表述中实际上有权选择做“给予者”还是“求取者”,给予或求取的是物品和服务还是信息。因此,语气系统赋予了语旨分析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谁的话语中小句(clause)数量更多,谁就在交际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权势,因为他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角色:第二,谁的话语中有更多的给予小句,谁说了有更多的求取小句也能进一步说明谁在交际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2、情态系统
  功能语法中的情态系统是指说话人对自己所讲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一位,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胡壮麟等,1989)。情态系统的表现方式是在命题的归一性的两极,即“断言”或“否定”之间形成的通融和妥协。换言之,情态系统的使用是通过描述概率、频率和不同程度的可能性来削弱甚至推翻某个命题的归一性。在词汇和语句层面,这种削弱是借助限定性情态动词(Modal Finite),情态修饰成分(Modal Adjunct)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来实现的。这三者当中人际语法隐喻对于语旨分析尤为重要,因为尽管语气系统在确定言语角色方面占主导地位,语法隐喻可以通过超常规的语气配置或增加成分来修正言语角色。因此,它不仅能反应出两级语旨中各话语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也能适当地体现出接触和感情投入。
  
  语旨分析
  
  1、一级语旨的语气系统分析
  语气系统是语旨分析中反应话语参与者角色的基本要素。被分析的语篇共有125个小句,其中绝大多数是陈述句,有116句。根据表1可知,陈述语句的言语功能是“给予信息”,这一结果正好与本语篇的环境语境相吻合,作为一则电视访谈节目,其主要特点就是参与访谈的双方进行信息交流。另外的9个小句则分属于三种情况,下面将分别进行讨论。第一种是用疑问语句来实现“求取信息”的言语功能,这也是符合表1中的匹配情况的。有5个小句属于这种情况:
  3)How exactly should we label his kidnappers?
  7)Which is right?
  96)1But isn’t that a canard…
  119)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120)D0 you think…
  上述5个疑问小句皆是出于主持人Richard Aedy之口,这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访谈节目是以主持人提问、被访者回答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5个小句由于在整个语篇的语类(Genre)中 属于不同的阶段,它们的提问方式和指向又有一些差异。其中小句3)和7)出现在语篇的开始阶段,这2个特殊疑问小句所针对的提问对象实际上观众。主持人只是以设问的形式将观众引入到本节目要讨论的主题中,并非真的期待着有人就这两个问题来“给予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主持人并没有试图通过这2个小句将自己的意义潜势强有力地施加给观众。
  小句99)更为特殊,从表面上看,这是“求取信息”的疑问语气:但这个否定问句形式的小句所包含的潜台词是:“That is acanard”,也就是作者在用陈述语气“给予信息”。语言功能表象与潜在意义的非常规配置表明说话者是在刻意加重自己的语意,其在交流中的意义是以此来提高在话语交际中的“权势”。所以这里可以看出的是主持人Richard的权势优势。
  小句122)和123)则又有所不同,这两个个一般问句出现在语篇接近末尾的地方,其意义指向是让听话者在两个极端中作出排他性的选择。因此可以说,主持人作为话语发起人,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意义潜势植入了被访者的话语中。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意义潜势”并非他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价值取向,而是一种要影响整个语言交流过程的力量。这里可以看到的是“Poynton三要素”中的权力倾斜。
  属于第二种非陈述句式的有小句51)和52): 51)Well let’s kind Of… 52)…look at that… 这两个小句的言语功能是以祈使句式表达命令。这2个小句的发出者仍然是主持人Richard,他是语篇中唯一“求取物品和服务”的人,也就是说他用命令的形式来要求听话人按照他所设定的方向和阶段来推进语篇。
  从以上对节选语篇中7个典型小句的深入分析似乎可以看出主持人Richard在一级语旨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小句49)和50)却带给了我们新的信息: 491Well what is terror? 501Who is a terrorist? 这两个小句是被访者Phil说出的,它们在形式是以疑问语气“求取信息”,但在语篇中的实际是表达了Phil对“恐怖主义”和“恐怖主义分子”等称谓的置疑,可以理解为他的话语中包含了这样一个陈述:“There is no such thing”。这一次被访者Phil的真实言语角色变成了“给予信息”,是他在利用语言功能表象与潜在意义的非常规配置来加重自己的语意,以此来提高自己在话语交际中的“权势”。
  另一方面,在该语篇共125个小句中,主持人Richard的话语有33个小句,只占了小句总数的26.4%,而被访者Phil有92个小句,占73.4%。小句数量方面的明显差异说明Phil作为大多数语句的发起人,在对语气系统中不同的言语功能进行选择时有更大的主动权,这也是话语“权势”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被访者Phil拥有大多数话语的功能选择权,他所使用的小句中除了前面提到的49)、50)之外,全部是“给予信息”的陈述句。这说明尽管他在语句选择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势”,但他非常清楚并认同自己“被访者”的角色,即客观地履行“给予信息”的职责。
  小句56)和89)在本语篇的语旨分析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56)lt can be a fairly unequivocaldefinition,can’t it?
  89)But to say political violence,that’s a euphemism,isn’t it?
  这两个带有附加问句的小句是出自主持人Richard之口。附加问句在语言的功能分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上述2个小句为例,如果没有附加问句,它们就是用来“给予信息”的两个普通的陈述语句,所代表着说话人以一种“专家”口吻进行告之的功能:但加上附加问句后,那种完全肯定的语气便被削弱了,判断的主动权被移交到了被访者那里,这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主动寻求交际过程中权势均衡的言语功能。
  至此,运用语气系统对所选语篇的一级语旨分析说明话语参与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大体上保持着对等的权势,由此反应出的潜势意义是:第一,双方清楚地理解自己在交际过程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充分尊重对方的话语权,以此来维护了一则电视访谈节目正常而有序的话语结构:第二,双方在对待所讨论的话题时,尽量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保持一种客观而中立的态度,话语的主要指向是陈述信息,为避免把自己树立成为该领域“专家”的形象而没有过多深入地表达个人好恶。
  2、二级语旨的情态系统分析
  本语篇的情态系统对两个级别的语旨分析有着相似的影响。因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是观众,双方语言的潜势意义将更多地指向观众,所以这里将主要讨论情态系统在二级语旨层面上的意义。
  语篇的125个小句中有28个使用了情态系统,占22.4%,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这28个小句按照情态系统的构成不同又可以分成三类,Richard和Phil分别使用各种情态系统的具体情况如表2:
  表2:情态系统分类使用情况表
  表2的数据说明Phil使用情态系统的比例高于Richard,他主要使用的限定性情态动词包括“would,could,should”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情态动词和情态修饰成分的使用有着多方面的人际意义。首先,Bloor&Bloor(1995)认为,这两种情态用语使用的频率越低,语篇的语体也就越正式,其内容就越接近“科学真理”:反之,情态用语使用得越多就越反应出作者或说话人的谨慎态度,是一种不愿做出论断的表示。Thompson(2004)也指出,情态用语反应了作者或说话人愿意对自己的言语承担怎样的责任,他们有权选择指向语言的绝对客观性还是有所保留的主观性。其次,情态用语的使用也体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礼貌性特点,是一种作者或说话人自谦的表现,并反应了一种不愿过多介入别人空间的意愿Bloor&Bloor(1995)。
  再看语篇中将人际语法隐喻用作情态系统的情况,Thompson(2004)暗示口语中人际语法隐喻的使用往往比前两种情态系统更能反应说话人的意义潜势。与书面文字的“以传递内容为导向”不同,典型的口语体语篇本来就更倾向于“建立或保持某种人际关系”。正是基于此,口语话语中经常使用“人际语法隐喻词句+特定信息”结构。Phil的话语中就有许多这种“人际语法隐喻+投射从句”的典型范例: 16-17)I mean(that was the case) 30-31)I felt(that that was actuallya mistake,1 45-46)Well I think(that actuallyshows the way…)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Phil作为本访谈节目的主讲嘉宾,在阐述自己对“恐怖主义分子”一词的观点时,选择了一种谨慎的态度,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停留在比较主观的层面上,从而避免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把自己树立成为该问题的“专家”:同时他还通过使用情态系统来表明他希望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们。
  
  结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地描述我们经验的工具,相反,语言的使用折射出我们对周遭事物和人物的看法及态度,这便是语言的力量(Bloor&Bloor 1995)。通过对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一则电视访谈节目进行的语旨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在反应话语参与者“潜势意义”方面的力量。本语篇的两个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尽量保持双方话语权的均势,扮演好自己在这则节目中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在讲话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情态系统来削弱自己观点的权威性。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他们讨论的是一个在彼时彼地非常敏感的话题:“谁是恐怖主义分子?”尽管二人在语旨表达方面的显著特征说明他们竭力避免将自己树立成为这个棘手问题的“专家”,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这一话题的真正态度却被显现出来:究竟谁是“恐怖主义分子”不应该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势力团体去定义的。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对《爱在哈佛》主人公相互矛盾的性格的分析,结合中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关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阐释了两种文化在交流、传播、激荡和融合过程中持续和改变,提出了韩国文化的特质。[关键词]《爱在哈佛》儒家文化民主 自由  《爱在哈佛》是韩国的一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几个韩国年轻人在美国“痛苦”但充实的求学经历,深刻地体现了内涵在韩国青年一代身上精神特质。笔者从描述主人公性格入手,分析中国儒
期刊
[摘要] 都市平民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是因为它从平民视角去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表达老百姓的愿望,渲染世俗情绪、揭示大众心理,关注百姓情怀,契合了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关键词]都市平民剧 平民视角 百姓情怀  电视剧作为当前最普及的一种艺术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关注(据有关调查,观众收看电视剧的时间在所有电视文艺样式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71.4
期刊
[摘要]当前的银幕荧屏有不少僧人道士形象,而同时大陆佛教界道教界内部出版发行的刊物几乎没有那一家关心银幕荧屏上的僧道形象。这种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饶有兴味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影视如此殷勤地与僧人道士拉关系?为什么现实中的僧人道士对此又表现得如此冷淡?二者到底是何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应如何分析之?[关键词]僧道形象 市井文化 出世表象 世俗本质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当前的银幕荧屏,会发现很多影视产品,尤其
期刊
[摘要]《天狗》风格鲜明,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主题、细节、影像、叙事四方面来分析。首先揭示人性的对抗,其次论述细节的魅力,再次探讨技法的运用,最后展示模式的经典。笔者以此来表现影片的现实意义和作者对现实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关键词]人性 细节 技法 叙事  荣获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的《天狗》,不仅在思想和精神上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震撼,而且在影像和叙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中国内地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现状出发,指出英文字幕的翻译质量是其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失败关键因素,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电影 内地 外语片 翻译 对策  一、中国内地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影片的进口和出口很不成比例,进口的远比出口的多,形成了中国内地影视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严重逆差,中国电影占领国际市场还是漫漫盻长路。中国电影百年史,除了张艺谋的《红高粱
期刊
[摘要]本文分别以“生产”、“受众”、“文本”和“语境”为切入口讨论了西方魔幻电影在新世纪初出现空前繁荣的原因。同时,指出了新世纪初中国电影的一些缺憾,提出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应该树立必要的“剧本意识”、明确的“市场观”和正确的“文化观”的三点建议。[关键词]新世纪 西方魔幻电影 文化研究的四个模式 中国电影 启示  二十一世纪开头的这几年,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发展也许应该是魔幻电影的空前繁荣。从“哈利·
期刊
[摘要]楚要的武侠片善于将西式推理与中式浪漫熔于一炉,在诡异奇情中糅合了一种浪漫的文艺气息,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又给人一种深刻的人文思考与关怀。  [关键词]奇诡悬疑 浪漫写意 人文关怀  在香港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邵氏公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标语不仅见证了邵氏公司自身辉煌的传奇,也成了人们观影时永难忘却的共同记忆。作为“东方的好莱坞”,邵氏公司制作了数不胜数的佳片,造就了众
期刊
[摘要]利金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母亲是善与爱的代言人,女儿是善与爱的传递者,而儿媳是冷漠、自私的新生代的代表。他呼吁用善与爱重塑心中的道德,拯救人们的心灵,并从道德的角度来探讨和解决俄罗斯的社会问题。[关键词]利金 女性形象 善与爱 道德问题  利金是前苏联一位优秀的短篇小说家(1894—1979),活了八十五岁,一生写了十七部中长篇小说,七百多篇短篇小说,是一位高寿而又多产的作家。更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曹禺以写人为核心构筑了他的艺术世界,在借鉴西方现代戏剧内向化创作思潮的基础上,将创作视角注入到人生内部;用犀利之笔剖析了人性的矛盾,人生的困惑,人类的挣扎。形成了其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特点,成为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关键词]内向化 生存困境 人生困惑  内向化戏剧是十九世纪后期出现于西方的一种戏剧创作思潮。代表作家主要有易卜生、梅特林克、契柯夫、奥尼尔。虽这种
期刊
《海上钢琴师》同过唯美精致的画面以及美妙的音乐演绎了1900传奇式的人生和爱情,使得影片呈现出浓郁的小情调般的艺术氛围。在这件小情调的外衣之下,影片蕴含的对人生欲望与梦想的哲学思考,使得本片一直倍受瞩目。  [关键词] 小情调 雅致的浪漫 大哲学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海上钢琴师》)又名《1900的传奇》,一个生于海洋、长于海洋、死于海洋的钢琴师:一个没有出生纸,没有姓名,没有父母的孤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