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电影走向国际巿场屡挫的思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t43grfd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国内地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现状出发,指出英文字幕的翻译质量是其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失败关键因素,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电影 内地 外语片 翻译 对策
  一、中国内地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影片的进口和出口很不成比例,进口的远比出口的多,形成了中国内地影视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严重逆差,中国电影占领国际市场还是漫漫盻长路。中国电影百年史,除了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过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秋菊打官司》获得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外,中国内地电影在国际市场表现平平。奥斯卡对中国内地导演一直不像戛纳和威尼斯那么“关照”。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中,自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至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无极》,中国内地电影冲击奥斯卡的16年来,大陆导演片六度获得提名却均黯然败北。尽管我们对奥斯卡奖的情感有些复杂,但毫无疑问,它是一个标杆,一种象征——代表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是凝聚了全世界各国当年度最优秀的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讲,比最佳影片的分量更重。华人导演唯一获得过最佳外语片的是李安的《卧虎藏龙》。纵横这艰辛的历程,笔者认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尚未成熟的原因,除了经济的、技术的、体制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我们的英文字幕翻译质量有关。
  
  二、中国内地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对策
  
  1、译制机制的形成和译制市场的规范电影译制,又称电影翻译,顾名思义,它是指把一部外国有声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原语译成目的语;也可以指将国产影片的语言译成另一种外语的过程,它是一种受到特定时间、银幕空间、画面情景等诸多因素制约的语言转换(柴梅萍2001)。目前中国内地似乎还没有形成电影对外翻译的译制机制。这一点我们应当向港台同胞学习,创造译制理念,形成良好的译制机制。港台电影业有一种习惯,电影在本地一上演,就配上了英文字幕,为港台电影打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而且,目前国内的电影译制市场还不规范,低劣译制品泛滥成灾。这个市场需要加强管理,如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翻译的质量进行监控,以保证我们推向国际的电影具有较高的译制水准。这也是确保我们的电影文化产品输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拓宽对外推广渠道
  就像商品的推销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样,中国电影对外推广也应当通过多种渠道。首先,电影制作单位在制作的初始阶段可以与境外发行机构取得合作;其次,可以动员海外中国电影学者的力量,以开设电影课程的方式传播中国的电影文化(张英进,2005)。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可喜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2004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宣布了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措施,将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节目中外合作生产、扩大节目海外推广等。同时广电总局还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有关业外资本如何介入节目制作的规定(李斯颐,2005)。这些措施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对外推广。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无论推广方式如何,渠道怎样,电影的对外译介都离不开一个“译”字。要写好这个字,需要下苦工夫。
  
  3、加强译员队伍建设
  电影的对外译介是十分精细且十分专业的工作,需要一支精良的翻译队伍。所谓精良指的是译员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当兼备译才与译德。译才指的是通晓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了解电影翻译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能按照影视艺术的特殊审美要求,进行二度编码、二度创作(麻争旗,2005)。译德指的是责任心与使命感。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我国电影译介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工作。只有德才兼备的译者才能创造出优质的译品。在译员队伍的建设上,我们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培养专门的电影翻译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来优化我们现有的翻译队伍。我们在将中国电影对外译介时,可以把目的语电影翻译工作者纳入到我们的翻译队伍中来,形成跨文化的翻译小组,实行强强联合。一部影片的翻译,如果由分别来自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译者共同参与,无疑将有效地提高译制的质量。
  
  4、加强中国电影翻译的研究
  电影翻译是翻译界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纵观影视翻译研究文献资料,笔者注意到翻译界学者们似乎完全忽略了这一领域。他们重视文学翻译而轻视影视翻译(钱绍昌2000)。在中国长期以来研究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勃朗特要比研究配音及字幕翻译更有声望。因为配音和字幕翻译被认为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足轻重的课题。那些从事翻译研究的人宁愿去研究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勃朗特等的文学翻译作品,而不愿意去研究电影的配音或字幕翻译。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在电影翻译这一领域内缺乏应有的理论研究。虽然有些学者在自己多年影视翻译道路上探求、摸索出一些经验、方法和策略,并发表自己的研究论文。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很少有人对这些方法、经验进行考察、思考和论证从而推演出符合中国影视翻译的理论框架来。众所周知,理论源由实践又反过来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电影翻译的出路在于认真总结以往电影翻译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构建有序的电影翻译理论框架,这是继承、发展和指导我国电影译制工作的关键。影视翻译研究应该对影片语言翻译方式上的策略、原则、标准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描述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适合于中国影视翻译特点的影视翻译理论体系,如影视翻译原理、影视翻译技巧、影视翻译风格、影视翻译美学以及影视翻译批评等,以此来指导影视翻译实践,推动我国影视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电影英文字幕的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的质量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而每一种语言亦包含着许多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在语言中可能以成语、典故、俗语等形式表现出来。电影对白中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可能为目的语文化观众所不知,不熟悉。字幕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词语,是译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翻译的目的、文本体裁以及信息受体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使用归化的翻译手段来处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词语。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以使得目的语的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于被翻译的文本,“不会产生陌生感”。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提出“翻译就是交际”的理论,指出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际的作用,才是有用的。译文如果不能被接受者看懂,也就是说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译文就是失败的。电影字幕的归化翻译法是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一种翻译策略。其次,我们在翻译电影字幕时由于技术层面的原因,也常用“缩减式翻译”策略。影视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等技术因素的制约,因而字幕不能过于冗长繁琐,必须简洁明了。这样,在有限的时空里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有时必须对源语语篇进行“简化”或“浓缩”,即采用“缩减式翻译”的策略。所谓“缩减式翻译”是指在字幕翻译中对原文进行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浓缩即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压缩性意译指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删除就是完全略去不译。采用“缩减式翻译”是使译文简洁明了和提高字幕易读性的关键。在技术层面上,“简洁”表现为对字符数目的控制,即所谓言简而“明了”表现在意义的明确传达上,即所谓意赅。
  总之,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际交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而电影翻译工作者则是架桥人,任重而道远。译制是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我们的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有意识引进外国文化,更要有意识把我国优秀的影片译介给外国观众,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这些电影作品学习、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中国的文化向国外传播,如果没有一个可以为外国观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是很难的。符合目的语观众欣赏习惯的外文字幕是打动外国观众的重要形式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影视角色是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而设定的或虚拟的人物造型。由于服饰纹样承载了一定的人文、历史、文化使得它在影视角色中具有体现角色身份、地位的作用;反映角色所属宗教、道德以及民俗中的作用;反映角色所属群体的作用以及塑造角色灵魂的作用。[关键词]影视角色 服饰 纹样  在影视艺术中,角色是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而设定的或虚拟的人物造型。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文明
期刊
[摘要]电影《笑傲江湖》一改旧武侠电影的传统,在意境这一古典美学的引领统摄[磁键词]意境意象境由心造场景氛围 武打设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武侠片世界可以说是“老怪”徐克一个人主宰的江湖。那一个个凄美绝伦的传奇故事,那一幕幕肆意江湖的侠光剑影,在徐克所建构起的轻灵飘逸极具东方韵味影像的演绎下,品味起来有如咀嚼一颗橄榄,口角恒久生香,回味无穷。可以说,徐克的那些充满东方意境美感的武侠片不仅在武侠电影史
期刊
[摘要]民族题材电影是民族意识的集中表现,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父亲”形象,是凸现蒙古民族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的符号阐释,也是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像例证。[关键词]民族 民族意识 “父亲”形象 “集体意识”  斯大林于1913年提出的“民族”定义,即人们今天仍经常引用的“四个特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期刊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现代的广告设计融为一体。文章通过比喻、联想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探讨了现代广告设计中意象的表现。[关键词]意象广告设计比喻联想象征  意象(IMAGE),简言之即“表意之象”。它立意在前,以形表意,以意成象。通常是指经过审美思维后所创作出来的融汇主体意味、思想情趣的形象。它通过感官感知,或经过感觉刺激,传达出创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意象”这个
期刊
[摘要]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建筑艺术的传播媒介较之以往“印刷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试图就图片的中心化/文字的边缘化以及影像艺术作为新的媒介的必要性及其优势作出解读。[关键词]建筑艺术媒介文字图片影像艺术  现场体验是对建筑的实体、精神的领会最直接、最感性、最有效的方式。严格来讲,“人只有置身于建筑之中才能感受建筑,正如人只能从照片中感受照片,从文章中体味文章”。现实中往往由于时空
期刊
[摘要]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以《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最为精绝。本文解读此词,并结合苏轼和贺铸的悼亡词作比较,体味纳兰合性德对亡妻惊心动魄、哀痛至忣的思念。[关键词]纳兰性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悼亡 至情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爱在哈佛》主人公相互矛盾的性格的分析,结合中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关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阐释了两种文化在交流、传播、激荡和融合过程中持续和改变,提出了韩国文化的特质。[关键词]《爱在哈佛》儒家文化民主 自由  《爱在哈佛》是韩国的一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几个韩国年轻人在美国“痛苦”但充实的求学经历,深刻地体现了内涵在韩国青年一代身上精神特质。笔者从描述主人公性格入手,分析中国儒
期刊
[摘要] 都市平民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是因为它从平民视角去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表达老百姓的愿望,渲染世俗情绪、揭示大众心理,关注百姓情怀,契合了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关键词]都市平民剧 平民视角 百姓情怀  电视剧作为当前最普及的一种艺术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关注(据有关调查,观众收看电视剧的时间在所有电视文艺样式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71.4
期刊
[摘要]当前的银幕荧屏有不少僧人道士形象,而同时大陆佛教界道教界内部出版发行的刊物几乎没有那一家关心银幕荧屏上的僧道形象。这种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饶有兴味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影视如此殷勤地与僧人道士拉关系?为什么现实中的僧人道士对此又表现得如此冷淡?二者到底是何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应如何分析之?[关键词]僧道形象 市井文化 出世表象 世俗本质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当前的银幕荧屏,会发现很多影视产品,尤其
期刊
[摘要]《天狗》风格鲜明,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主题、细节、影像、叙事四方面来分析。首先揭示人性的对抗,其次论述细节的魅力,再次探讨技法的运用,最后展示模式的经典。笔者以此来表现影片的现实意义和作者对现实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关键词]人性 细节 技法 叙事  荣获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的《天狗》,不仅在思想和精神上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震撼,而且在影像和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