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很强的科学性,也需要很高的艺术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者须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激发人的情感。而这些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来完成,教学语言主要是指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口语为主,多种语言形式互相配合、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因此它既有口语特点,又有书面语特点。它的表现形式是口语,但其依据又必须是课文内容。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上多下功夫,努力以更美的教学语言去传达文学作品中美的情感世界。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更具美感呢?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应从语言的语音和语言的内容两方面去发掘。
一、教学语言的语音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语言须言之有理、言之成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然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富有美感的语音为前提,那么作为语文教学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语音具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
1、规范准确的读音。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多音、同音现象繁多,其表意也不同,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潜心推敲、稽查,以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否则,就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进而也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语音规范性,还要求教师课堂语言要讲普通话,切忌满口俚语乡音。
2、变化合理的语音节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要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就要让教学语音具有富于变化的节奏。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不同,语义就不一样。教学时,我们就要使语音语调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之感。
3、充满情感的音调。马卡连柯说过:“声调的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仅仅是为了嘹亮地谈吐,还为了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语文教学语言的语调要极富情感性、启发性,要充满教师激情,饱含知识养料,激发学生求知欲,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语言的内容美
高品位的教学口语,其文化意蕴丰润可触,是“人师”们学识积蓄、品德修养的深厚功底的外象。
1、贴紧生活的鲜活口语。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机时期,开放性、高效率是它的显著特点和实际要求。对口语来说,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以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理想的效果。顺应这一社会的要求,大批新词新语不断涌现。吕叔湘先生说:“有些新词新义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也难以预测。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意见是与其失之过严,无宁失之于宽。” 可见,课堂用语运用新词语的环境,宜宽松、忌苛求。笔者有次到市一所重点中学听课,老师讲到陈胜起义“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 时,板书 “赢粮景从” 四字,并解释说:“‘赢粮景从’ 是什么意思呢? 赢,背、担;景从,像影子跟随物一样。如果按时髦话说,这就是 ‘自费造反’” 顿时,笑声满堂。这种解释及 “新词套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确,有取舍地应用新词新语,教学用语鲜活有力,容易在学生中产生语用共振,但要审慎而为,绝不可让那些常态变异词进入教学语,影响口语的文化品位。
2、应接趣雅的机智口语。口语的过程充满着复杂的变化。即使课前有周密的准备,也会有临场的变异、曲折,甚至出现 “冲突” 或偶发事件,打乱、干扰原教学计划。因此,权宜的处置,即言语的反馈、检验和调整、修改,以致交际过程向着预定目标持续发展,这是每位成熟的中学语文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机智。
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待稍稍平息,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1000多年,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 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 谁让他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 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 谁让我们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 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教学井然,情绪昂然。课后,不少听课老师啧啧称赞这种 “教学机智” :一是对学生问答中的偏差,并非简单、粗劣地否决或不满,而是及时 “转移”,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 “借机” 拓宽知识面,作些横向比较,辨析一、二; 三是 “委婉” 其言,四个 “谁让” 的设问而非问句,很有理趣。应该说,课堂上教师口语应接得如此雅趣横溢,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平时思维能力和意识修养的广博积蓄。
3、饶有情味的幽默口语。教学呼唤幽默。为加强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追求科学性、准确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大思想家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学口语的“幽默情趣”,是为其中应有之义。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会发生这种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追求教学语言的美就必须在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上下一番大功夫,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形成自己科学而又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一、教学语言的语音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语言须言之有理、言之成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然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富有美感的语音为前提,那么作为语文教学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语音具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
1、规范准确的读音。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多音、同音现象繁多,其表意也不同,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潜心推敲、稽查,以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否则,就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进而也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语音规范性,还要求教师课堂语言要讲普通话,切忌满口俚语乡音。
2、变化合理的语音节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要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就要让教学语音具有富于变化的节奏。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不同,语义就不一样。教学时,我们就要使语音语调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之感。
3、充满情感的音调。马卡连柯说过:“声调的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仅仅是为了嘹亮地谈吐,还为了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语文教学语言的语调要极富情感性、启发性,要充满教师激情,饱含知识养料,激发学生求知欲,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语言的内容美
高品位的教学口语,其文化意蕴丰润可触,是“人师”们学识积蓄、品德修养的深厚功底的外象。
1、贴紧生活的鲜活口语。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机时期,开放性、高效率是它的显著特点和实际要求。对口语来说,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以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理想的效果。顺应这一社会的要求,大批新词新语不断涌现。吕叔湘先生说:“有些新词新义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也难以预测。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意见是与其失之过严,无宁失之于宽。” 可见,课堂用语运用新词语的环境,宜宽松、忌苛求。笔者有次到市一所重点中学听课,老师讲到陈胜起义“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 时,板书 “赢粮景从” 四字,并解释说:“‘赢粮景从’ 是什么意思呢? 赢,背、担;景从,像影子跟随物一样。如果按时髦话说,这就是 ‘自费造反’” 顿时,笑声满堂。这种解释及 “新词套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确,有取舍地应用新词新语,教学用语鲜活有力,容易在学生中产生语用共振,但要审慎而为,绝不可让那些常态变异词进入教学语,影响口语的文化品位。
2、应接趣雅的机智口语。口语的过程充满着复杂的变化。即使课前有周密的准备,也会有临场的变异、曲折,甚至出现 “冲突” 或偶发事件,打乱、干扰原教学计划。因此,权宜的处置,即言语的反馈、检验和调整、修改,以致交际过程向着预定目标持续发展,这是每位成熟的中学语文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机智。
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待稍稍平息,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1000多年,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 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 谁让他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 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 谁让我们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 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教学井然,情绪昂然。课后,不少听课老师啧啧称赞这种 “教学机智” :一是对学生问答中的偏差,并非简单、粗劣地否决或不满,而是及时 “转移”,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 “借机” 拓宽知识面,作些横向比较,辨析一、二; 三是 “委婉” 其言,四个 “谁让” 的设问而非问句,很有理趣。应该说,课堂上教师口语应接得如此雅趣横溢,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平时思维能力和意识修养的广博积蓄。
3、饶有情味的幽默口语。教学呼唤幽默。为加强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追求科学性、准确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大思想家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学口语的“幽默情趣”,是为其中应有之义。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会发生这种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追求教学语言的美就必须在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上下一番大功夫,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形成自己科学而又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