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合一”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探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XIAOTI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依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提出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尝试探讨该理论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用
  一、“教学做合一”的界定
  陶行知先生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教育事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包括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属于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对生活教育理论在实践层面上的阐述。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并凸显了“做”的中心地位,重视在“做”上下功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进而产生新的思想,这样才能发挥教与学的实效。
  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做合一”理论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教学过程重实践”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实践学生能够 “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该理念强调生物学课程以生为本,即学生主动参与,强调与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理论交相辉映,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当今世界,“教学做合一”理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用其来指导教学实践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教学做合一”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学、做的三位一体性,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那么“教学做合一”是如何融合为一的呢?这个媒介就是“做”。“不在做上下工夫,教故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就高中生物学教学这件事来讲,我们如何在“做”上下功夫,通过“做”达到真正的“教”与真正的“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1.从生活中寻找问题情境,注重目标引领
  陶行知先生将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称为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为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为假书本。他指出在“做”上相教相学是人生普遍的现象,但盲行盲动和胡思乱想都不是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3]。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得“做”具目标性,并且使学生主动投入思考呢?生物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广课程改革到2017年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新阶段,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生物学教材来讲,在编排上已极大地体现出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问题探讨”“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课后练习的“拓展题”、边栏的小问题等部分,处处体现着生活化。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栏目。与此同时,还需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材只是“做”的工具,不能就教材来讲教材。例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體的行为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内容抽象,就“过程”讲“过程”,学生往往提不起劲,觉得既枯燥乏味又空洞。一些教师参照参考资料将其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背诵和记忆,但最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是不牢固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丝分裂的“产物”,笔者在讲解该内容时,先请学生观看一段人体生殖和发育的视频,然后问学生:“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你身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中又有多少条染色体?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了吗?由结果能否推测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一场热烈的讨论开始了。又如,进行“种群的数量特征”内容的教学时,笔者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特色,提出问题:小刚是一名阳澄湖大闸蟹养殖专业户,在养蟹过程中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为增加经济效益,你能给小刚提出哪些建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教师在平时多留心身边的生物学现象,积累生物学热点问题,定会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倡导“实战演练”,注重过程体验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2]。他曾打比方解释:“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这件事要在水里做,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又指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做菜”这件事来讲,以前不会做菜的人买“菜谱”之类的书籍来学习,刚开始书籍上只有文字,慢慢地,书籍上开始呈现图片,而现在通过“抖音”“快手”等多种APP平台可观看视频直播。教学手段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然而学习者倘若不做“做菜”这个事,无论其脑子里对该过程记得多清晰,他是真正会做菜吗?而经常“做菜”的人往往会先从调料的比例、品种等方面尝试改变来探索更好的口味,然后尝试改变烹饪的顺序及方式,再用其他材料来进行类似烹饪,寻求创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发展的一百多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体系,这些几乎都来自科学家们的观察和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手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实验,笔者在教学时不做任何讲解而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验,大部分学生看到实验室里那么多仪器、试剂、实验材料,都按捺不住兴奋之情,没怎么搞明白实验步骤就风风火火地做起实验来。等到做完实验,静下心来完成实验报告时,学生就开始纳闷了:刚刚实验过程中加入斐林试剂时没有先等量混合啊,加入双缩脲试剂时先混合了啊,加试剂的量、步骤、顺序好像也不对,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居然去水浴加热了……但这些“错误”操作怎么没有影响实验结果呢?一场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在亲身经历的实验中,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感悟,并且发现新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问题,而不囿于教材知识的获取。   高中生物学的很多概念是微观而抽象的,学生既无法用肉眼观察也无法借助实验进行操作。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可以简化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的复杂结构、功能及联系,让学生在亲历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物理模型的应用,如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生物膜模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在构建模型的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愉悦的、兴奋的、积极参与的,但有时也会有个别学生选择“冷眼旁观”,这样的体验对这些学生来说便是“假体验”。笔者在组织学生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时,用过橡皮泥、超轻黏土,后来用大米、绿豆、芸豆、芝麻,再后來用果冻、水果制作可以吃的“真核细胞”,最后干脆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实验材料,让他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生物学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调查、社会实践、组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战演练”机会。
  还需明确,“教学做合一”中强调的“做”不一定非要是实实在在的亲身实践。陶行知先生指出: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的对象是事情本身,即教、学、做什么事。基于生物学主要以观察和实验建立起来的学科特点,因此强调教学的体验性。
  3.构建师生共同体,注重教学相长
  “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人都在教做,每个人也都在学做。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时考虑的顺序往往是教材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的安排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来分析,教师应当多思考学生想学会什么,想怎么学,进而思考我们该怎么教。例如,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时,教材和教师希望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并比较细胞的异同。而学生想做什么呢?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头发拔下来看看它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把手指放上去瞧瞧上面的细菌,在纸上写个字放上去看看呈什么样,显微镜最大能放大到什么程度……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主动探索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思考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愿望,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点拨,并引导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于教师、于学生都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综上所述,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来指导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切合生物学学科特点,而且能够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明解决方向。
  [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信息技术手段为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走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日常的学习生活成为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 文章所指的信息技术是一种集网络知识、媒体技术、学科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挖掘化学学科的内涵,立足化学实验的视角,从目前的化学教学困境切入,尝试采用化学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突破目前的化学教学瓶颈,探索提升化学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
[摘 要]“素养为本”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把聚焦学生终身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所建构和实施的新型教学理念。而主题式复习教学是指教师围绕明确的主题来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整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从而内化知识体系,取得较为良好的复习效果。因此,在“素养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确立复习主题、创设具体情境、引导自主探究、组织合作
[摘 要]初中阶段,解题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要会解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数学素养,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4-0046-02  初中生会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学习数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将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课堂中的隐性资源,这样才能构建高品质的课堂。在融合隐性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科整合,帮助学生体验多元情感;要通过班会活动,渗透规则意识;要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主动探究;要使学生在相互沟通中,提升交往能力;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社会认知能力。  [关键词]隐性课程资源;初中道德
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文章以Fe(OH)3胶体制备实验为例,详细阐述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实验课程设计.首先,以Fe(OH)3胶
“细胞增殖”和“遗传的细胞基础”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DNA、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数目变化的内容,因过程复杂且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将抽象问题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从而被广泛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文章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具体包括: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旧知识复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地理教学;
[摘 要]由于初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且富有逻辑性,所以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可以更快速地解答。在初中數学教学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
近年来,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普及和推动地方戏曲进入中小学艺术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防城港市采茶戏的内涵与特点及其目前进入学校艺术课堂的
[摘 要]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中枢和灵魂,选择与设计议题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起点。恰当的议题是达成议题式教学目标的关键。恰当的议题要以学生为本,要具有整合性,要序列化,还要蕴含学科知识、具有思辨性,并且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选择;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