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把素质教育当做第一目标,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也要注意素质教育的培养。这就要求体育老师通过日常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使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高中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多的关爱,加上自己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退缩的行为。自我意识强,适应能力差。对中学生进行体育中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先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一、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
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的肢体练习会产生很大的肌肉疲劳感,体育老师要合理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肌肉活动进行分组练习,根据握力测试资料,使学生知识自己的忍受练习会取得的回报,让学生进行刻苦的忍受练习。例如让学生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练习时,告诉学生在做到第35次仰卧起坐练习时自己的肌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酸痛感,但是为了以后成绩的提高一定要坚持多做一些,否则自己的仰卧起坐成绩只能在这个水平上,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时,体育老师要告诉学生,可能会出现身体能量的极限这一正常生理现象,在自己出现体能极限现象时,通过自己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战胜身体的极限现象,使学生养成勇敢、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二、对学生进行鼓励
中学体育教育中,老师对学生取得的体育成绩进行鼓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激励可以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使人创造奇迹的导火线和催化剂。”许多资料表明:鼓励式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在进行体育练习同时需要教师及时的进行认可和鼓励,从而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鼓励学生时以人为本,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容易接受,使体育教育更容易渗透素质教育。对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避免严厉的批评教育。当众夸赞表扬可以实现学生的实现自我心理需求,批评说教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一些学生可能对体育锻炼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这时教师不应过多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是采用肯定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体育练习中的取得的成就,增加其克服困难自信心,暗示鼓励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练习任务。
三、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各兴趣小组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合理的教学教法,全新的教学内容,还要有一个适合素质教育需要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评价进行,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考试项目成绩是提高了,但健康素质、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却不见长进。这种方法忽视了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新一轮课程的评价标准不仅注重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的评价,而且注重了对学生的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但到目前为止,被调查的大部分学校仍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与新课标“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不符,而且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总之,要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到关键一环,有什么样的师资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对素质教育快速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素质教育的检验还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还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踐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关键词】高中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多的关爱,加上自己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退缩的行为。自我意识强,适应能力差。对中学生进行体育中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先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一、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
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的肢体练习会产生很大的肌肉疲劳感,体育老师要合理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肌肉活动进行分组练习,根据握力测试资料,使学生知识自己的忍受练习会取得的回报,让学生进行刻苦的忍受练习。例如让学生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练习时,告诉学生在做到第35次仰卧起坐练习时自己的肌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酸痛感,但是为了以后成绩的提高一定要坚持多做一些,否则自己的仰卧起坐成绩只能在这个水平上,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时,体育老师要告诉学生,可能会出现身体能量的极限这一正常生理现象,在自己出现体能极限现象时,通过自己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战胜身体的极限现象,使学生养成勇敢、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二、对学生进行鼓励
中学体育教育中,老师对学生取得的体育成绩进行鼓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激励可以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使人创造奇迹的导火线和催化剂。”许多资料表明:鼓励式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在进行体育练习同时需要教师及时的进行认可和鼓励,从而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鼓励学生时以人为本,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容易接受,使体育教育更容易渗透素质教育。对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避免严厉的批评教育。当众夸赞表扬可以实现学生的实现自我心理需求,批评说教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一些学生可能对体育锻炼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这时教师不应过多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是采用肯定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体育练习中的取得的成就,增加其克服困难自信心,暗示鼓励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练习任务。
三、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各兴趣小组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合理的教学教法,全新的教学内容,还要有一个适合素质教育需要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评价进行,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考试项目成绩是提高了,但健康素质、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却不见长进。这种方法忽视了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新一轮课程的评价标准不仅注重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的评价,而且注重了对学生的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但到目前为止,被调查的大部分学校仍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与新课标“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不符,而且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总之,要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到关键一环,有什么样的师资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对素质教育快速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素质教育的检验还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还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踐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