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虽然党和政府空前重视,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基础”课教学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离党和政府期望的让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难忘、毕生受益”目标仍差距较大,依然面临着教学教育观念更新和社会现实的诸多挑战,教学的实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提升;道德修养;法律修养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门思政课,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辨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效果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着政治特性的教育活动,这种政治指向性得以具体贯彻的关键途径主要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教师。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少数教师存在政治信仰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的情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还对学生大讲社会的阴暗面,发表一些偏激错误的观点,从而脱离课程本身所应有的政治教育功能,未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其次,教学方法偏重灌输。灌输,就是指教育者将外在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输入到受教育者的大脑。新时期在“基础”课教学中实行灌输教育仍有必要,但灌输教育不等于填鸭式的生硬灌输。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采取生硬灌输,不注重研究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再次,教学强调知识体系,对学生道德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基础”课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在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知识向实践及能力方面的转化。既要注意教材的逻辑严密性,又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处理好。
三、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内化,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增强大学生“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法是指先從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要源于现实生活的,与大学生生活或现实贴近,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一些理论原则或法律条文的理解。
互动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表率,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就应该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修养和人格魅力陶冶大学生的心灵,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理论水平和理想信念、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事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所以自身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其次,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有有深厚的专业素质。所以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广泛涉猎人文知识;加强对时事政策的理论学习。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一门,是大学生进入高校所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2005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陈爱华.
关键词:提升;道德修养;法律修养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门思政课,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辨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效果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着政治特性的教育活动,这种政治指向性得以具体贯彻的关键途径主要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教师。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少数教师存在政治信仰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的情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还对学生大讲社会的阴暗面,发表一些偏激错误的观点,从而脱离课程本身所应有的政治教育功能,未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其次,教学方法偏重灌输。灌输,就是指教育者将外在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输入到受教育者的大脑。新时期在“基础”课教学中实行灌输教育仍有必要,但灌输教育不等于填鸭式的生硬灌输。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采取生硬灌输,不注重研究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再次,教学强调知识体系,对学生道德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基础”课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在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知识向实践及能力方面的转化。既要注意教材的逻辑严密性,又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处理好。
三、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内化,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增强大学生“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法是指先從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要源于现实生活的,与大学生生活或现实贴近,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一些理论原则或法律条文的理解。
互动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表率,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就应该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修养和人格魅力陶冶大学生的心灵,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理论水平和理想信念、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事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所以自身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其次,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有有深厚的专业素质。所以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广泛涉猎人文知识;加强对时事政策的理论学习。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一门,是大学生进入高校所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2005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陈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