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老灵魂和活着的人们的故事》创作谈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林》熟悉已久,久违了。感恩凯旋先生给了我一次再表现的机会。
  《老灵魂和活着的人们的故事》写的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所谓“鬼文化”。如果这篇小说发表在三十年前,可能有人会有异议,认为是宣传牛鬼蛇神,或者是封建迷信。
  但是,这个故事在今天发表,便给故事本身赋予了一层新的意义。
  我相信“灵魂”的存在,在你没有亲历之前,在你还没有听说过“生命科学”或者“量子纠缠”这几个词之前,听了这么多有关“鬼”的故事,你一定将信将疑,或者干脆认为就是胡说八道。
  1999年的一天,早上五点多,突然被噩梦惊醒,大叫,惊醒了太太。太太摇摇我问:“怎么回事?”
  没敢说,只说做了一个噩梦。
  早上八点多,姐姐来电话告诉我:“爸在医院抢救,赶紧回来吧。”
  我当时正在德国,赶紧买了机票,赶回北京。
  非常难过,到了北京,先见到了处于悲情中的母亲,知道记忆中少时严厉、老来慈祥的父亲已溘然长逝,死于医疗事故。
  后来,一切处理完毕,安静下来,说起自己在德国凌晨做的那个梦,才知道,这不是巧合,当我梦见有人拿刀子扎我脑袋的时候,正是父亲脑袋做开颅手术的时候。
  我想,这一定是在惦念我的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把他此刻的境况,透过他体内的某种传感器,告诉他远在八千公里之外的儿子。
  那个时候,还没有“量子纠缠”这个概念,也没有人可以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还有一个真实,不是虚幻,应该与这篇小说有关。
  1988年,刚到德国,法兰克福有一个印度的瑜伽中心,一个相熟的同伴在那里拜了师,也劝我前去。因为我自小习武,对此类东西感兴趣,也去拜了师,有了一个法号。然后,按照师傅所传授,每日练功。
  其实很简单,但我自觉瑜伽比气功高明,高明在何处?
  1.气功为健身,瑜伽为练智慧。
  2.气功为意守肚脐眼下丹田,瑜伽为意守脑门中心印堂。
  一上一下,高下自见。
  起势也立见高下,气功为站桩,瑜伽为盘腿,想象自己坐在地球之巅,智慧之光从左脚进身循环,宇宙之光从右脚进身循环。
  练了两个月有余,不知从何日起,每天做一个梦,天天如此,梦见自己在天上飞,美妙至极。
  一天练功,躺在床下,意念入静。突然,感觉自己飞上了顶棚,从顶棚上,清清楚楚看到自己仰面朝天,清清楚楚看见太太蜷曲着腿睡在床上。
  这时候,只有一个感觉,莫名其妙的很美妙的感觉。
  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又徐徐落下,伸手掐了自己一把,不是做梦,自己真真实实地醒着。
  怀疑自己刚才是在做梦,但随即否认——刚才不是梦,是自己的灵魂真正地飞升!
  第二天,请教瑜伽师傅,他告诉我:“你的经历,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出窍’,如果灵魂没有回归,就是你们得到高僧的‘圆寂’。”
  这是我两次永远不能忘记的“经历”或者“记忆”,我想,应该与我的小说所表述的异曲同工。一生中,类似如此经历,还有一次完全无意识当中完成了“穿越”,在完全无意识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穿墙而过”。好在不是我一个人,每一次見到另一个同样经历者,总要细细回味,啧啧称奇。
  文字所限,这里不赘述。
  小说《老灵魂和活着的人们的故事》的创作,真的是一个村庄的流传,很多都是真人真事。
  严格意义上说,我不知道应该给这些故事下一个什么定义,因为这些故事不止是单纯意义上的传说,而是真实的故事的传播。
  我们说“鬼文化”,那么“鬼”又是什么?
  我们说“老灵魂的故事”,可是,又哪里来了这么多的“巧合”?
  按照“物质不灭”“精神不死”的理论,他们是“不死的灵魂”!
  按照“量子纠缠,灵魂不死”的理论,《老灵魂和活着的人们的故事》的创作真的是一些老灵魂和他们有纠葛的人们的故事。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名字,就应该是《老灵魂和活着的人们的故事》。就像我和我的父亲,我一直感觉,他实实在在地活着,就在我的身边。
  一个特异者告诉我:
  “你的父亲,是你的保护神!”
  一个老灵魂,实实在在守护在你的身旁!
  是的,对此,我坚信不疑!
  感恩有你们!
其他文献
一  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华北京都,到洞庭潇湘。出生后,我就一路漂泊,人生的帆就这样被裹挟在命运的风中漂泊,我不知道今生的扁舟会泊在哪片江湖的岸边。怎么也没想到,不经意间,就在秦巴江汉间这个汽车之城安顿了今生。  不知是哪一天,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于车城的高楼上一抬头,就看到武当天柱峰。似乎在金光妙相中有一种神示,竟对自己漂泊的人生有了些隐约的觉悟。  真武为玄武,原是北方水神,他护佑乾坤生灵
期刊
出差回来,发现新家没有椅子,他去超市买了个独凳,小馆子最常见的塑料凳子,他以为八九块就能买到,没料到六十六块九。贵倒在其次,这点钱不会影响他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某天流落街头,是突然袭上心头的轻悲:生活不在你的掌握之中。轻悲不以生硬蛮横和粗鲁傲慢出现,而是在不经意间让你败兴,让你情绪低落。你可以反驳,但懒得反驳。不去反驳不是因为选择宽容,而是选择得过且过。  关于轻悲,这似乎就是一个使人轻悲的时代。就
期刊
陶 春:这篇东西可以视为“结构-后结构”主义的诸多理论的文本践行诸多片段,已初显其貌:索绪尔的语言共时观,雅各布森与特鲁别茨柯对音位学的革命性阐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以具体形象经验替代抽象逻辑的原始思维即类比,其中包括以古希腊俄狄浦斯神话系列为对象,所做的堪称经典的对叙述结构的基本原型的“二项”数据分栏透析,即寻找结构中的深层结构,假定一个先于叙事而存在的不变的,甚至是恒定的,超验色彩的基本故事。到
期刊
假定小说的域是实数。现在要向无理数进军。已有的小说则是实数这个域当中的有理数。  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条原理或公理。这保证了小说结构上的自足。也就是去掉了故事之后,我们需要回到更本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事物的原理——LOGOS。它主要为艺术的客观性一面提供了通道。这条通道就是小说必须扔掉那种自我满足的领域,而必须承纳一切。小说有其叙事规律和结构事实,这些规律也当作客观性加以发挥。小说和诗歌之客观性的一
期刊
克军不是专业的画家。  克军的画, 属于比较“规矩”的那种,即创作时恪守作画的基本技法,不造次,不招摇,老老实实地按照自己的构思表现自己心中的风光风物。虽然画的是油画,但对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論了然于胸,在“规矩”的画作中呈现出有内涵、有张力的个性,于不动声色之中,律动着生命的呼唤。  克军的画,大多是自然风光,尤以森林为最。黑龙江自然地理,像什么大粮仓、大油田、大界河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所有值得怀念与值得期待的景色里,我最爱的是那一袭纯净深邃的藏蓝。那是一种威严又庄重的色彩,那是随处可见人民警察的背影,那是維护社会安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决与果敢,那是一心服务,那是一直奉献,那是一句誓言,那是一种坚持,那是一份担当,那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使命,那是肩负“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热血,那是用青春不悔的宣言铸成的金色年华,那是即便生命可以从头再
期刊
2016年初的一个下午,我打开了厚厚的一本《地学思想史》。在读到“土壤学思想史”这一章节时,一个段落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伦敦北部郊区,有一个叫洛桑的农业试验站,他们所从事的有关土壤学的各项研究中,有一个同一地块连年种植同一种植物的经典项目,名为‘布罗德巴尔克冬小麦试验’。这一项目从1843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  即使我们回国很久之后我和老蒋还会时不时地聊起这段笔记和与此相关的种种。
期刊
1  回家的路这么难走。  一进村,宇文英就指挥开了车夫。他家房子所在的位置,他心中是有数的。家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房子还是他离开时的布局。马车直接赶到了他家的院门口。未下车之前,他就把车夫所要的车费给了人家。他把行囊拎到手里,很轻,似乎感觉不到多少重量。映入眼帘的是东边的门楼和西边的门楼。这是东西两座院子的门楼。西院是父母住的,东院是六弟一家的。门楼修造得相当高大,高处的琉璃上醒目的四个大字:
期刊
庐山  庐山,史称匡山或匡庐。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在此而得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主峰汉阳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这里不仅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林木葱茏,云海弥漫,集雄奇秀丽于一体,而且也是政治、文化、科学以及儒、释、道的发祥地,成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汽车自九江沿庐山公路蜿蜒而上,此时已是晚上九点,窗外一片昏暗,导游安排夜住牯岭,次日早起,去含
期刊
《老灵魂和活着的人们的故事》最吸引人之处是它荒诞诡异的故事本身。小说从头至尾鬼话连篇,从鬼村的来路到鬼村的去处,生与死混淆,现实与魔幻穿插,村庄与荒冢并置,人与鬼的世界相生相伴,以异质感的生命感受,夸张的象征和隐喻的笔法,表达对乡关何处的乡土现实的思考。  文学创作以魔幻的方法表现中国乡土现实,当代作家并不乏想象力,如莫言《生死疲劳》、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秦腔》、迟子建《群山之巅》等等,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