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将对整个农业及食品的生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国际化逐步深入和城市化的加剧,以及城镇人均收入的迅速增加,消费者已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食物结构,需要更多的花色品种,并且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变化,正在对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和中国商务部签署了项目谅解备忘录,于2003年4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发展”项目,执行期为5年零9个月。加方提供的项目经费为1,970万加元,中国政府将提供等量的项目配套资金。加方的项目执行机构为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中方的项目执行机构是商务部。项目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负责监督指导项目的实施,成员包括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的高级官员。
项目活动主要围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遵循WTO规则的能力建设、农业行政管理改革,以及小农户适应符合WTO规则的市场”四大主题展开,并通过基层示范项目在中央和地方、宏观与微观活动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截至目前,项目各领域活动运转顺利,成果显著:
食品安全体系
截至2007年,小农户项目与中方合作单位开展了“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并于2004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高层次的“全球食品安全论坛”,吴仪副总理参加并主持了会议;项目分别在加拿大和中国举办了农场食品安全控制、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食品安全实验室检测方法和管理、食品安全和供应链管理等主题的培训活动,支持中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2007-2008年将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培训,在北京和四川分别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实验室技术和管理培训,在四川和江西开展肉品检验员的培训;项目还将资助一次关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赴加拿大培训活动;同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在示范点针对蔬菜、肉类、土豆和奶制品开展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培训和认证工作。
遵循WTO规则的能力建设
项目制定了一套能力建设计划,内容主要涉及WTO有关的农业政策、通报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及双边贸易伙伴通报的技术支持。项目每年派送中方高级官员和技术人员到加拿大接受相关培训,并通过项目培养的师资在中国开展后续的培训活动。此外,项目支持有关WTO综合支持量、农业补贴、市场准入、SPS和非关税壁垒等政策研究,研究成果协助了中国更好地参与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并对国内相关的农业政策调整起到了借鉴意义。2007-2008年,项目将继续提供在加拿大的高级食品安全管理培训,WTO/SPS实习等培训,并将积极与农业部和商务部合作在国内开展WTO 和农业政策培训,进一步扩大在遵循WTO 规则领域的培训成果和受益面。
农业行政管理改革
项目与农业部和世界银行共同举办了农业行政管理高级研讨班,形成了一系列政策研究课题建议。项目支持了中国政府开展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农产品供应链(冷链)等政策研究。所开展的政策研究项目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比如《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已于2006年10月被全国人大通过,并将于2007年7月正式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得到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农业部领导的认可,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成果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等。2007-2008年,项目将继续在农技推广改革、农产品供应链(冷链)等领域深化研究成果。
小农户适应以WTO为基础的市场
结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项目在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设计了五个农产品试点项目,分别是四川的蔬菜(彭州)、猪肉(资中)和油菜籽(三台)供应链,内蒙古的奶制品(和林格尔)和马铃薯(武川)供应链。试点项目搭建了一个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旨在探索小农户与市场联结的经验,将经验教训反馈给各级政府政策制定者。
试点项目针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和培训支持,内容广泛涉及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者培训、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农民田间学校、农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领域,逐步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小农户稳步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经过中加双方项目伙伴的共同努力,示范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包括为试点区域的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加工企业和农民骨干提供了9000多人次的培训,农业可持续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轮作、土壤保护、免耕和病虫害综合防止技术得到普及;协助当地农民成立了10个农产品专业合作协会;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在四川和内蒙得到广泛推广,培养了100余名农民田间学校技术推广骨干,并首次将农民田间学校这种方式从作物领域导入畜牧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比如武川马铃薯的质量安全水平达到了欧盟标准;项目区中小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项目区部分农产品如马铃薯首次以品牌化的形式进入北京等超市,武川马铃薯成为北京奥运会马铃薯特供备选基地等。2007-2008年,项目将继续在试点项目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并在更广范围推广成功的试点经验。
农户需求为驱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中国政府正在进行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试点,试图从理顺体制、优化队伍、增加投资、明确职能和提高效率入手,推动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向区域性、专业综合、由县农业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的体制改革。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的技术推广机制,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受到密切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加农业发展项目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与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合作,在四川省彭州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开展了以农户需求为驱动的政府部门技术推广体制改革机制研究的试点,以推动私人与企业、农民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快速健康发展的多元化农业技术体系。本研究从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机制的示范与研究入手,建立了一个对农户技术需求反应敏感的、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全系列服务的、由下至上的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并为全国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提供示范。
在2006年5月份在郑州召开的农业部技术推广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试点县“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改革政策示范研究”报告,得到与会全体人员的高度重视,许多单位在此后开展的改革中,学习了本项目的一些做法,如 “承诺制”服务的思路便被多个省份纳入其修改的改革方案中,并成功实施。
2007年1月份农业部在成都召开了新一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参观了彭州试点农民的经验交流现场,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会议以后农业部追加1000万元,扩大全国的示范地点。2007年4月,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请农业部总结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
关注妇女参与,促进农业领域社会性别平等
项目执行一贯重视男性和女性能够平等地参与项目并从中受益。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一支主力军,因此推动妇女的参与和受益对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要求将社会性别平等政策作为其所有政策、计划和项目的一部分,推动实现男女平等,确保可持续发展。自项目伊始,小农户项目便遵照《加拿大发展署社会性别平等政策》的指导原则,结合基层调查、规划设计、政策研究、项目培训、农民协会发展、农技推广改革等具体项目活动,积极推动男性和女性在参与决策和获得农业资源上的平等 。 通过几年来不断地倡导和努力,项目在推动农业领域社会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确保了女性占到全部参训人员的三分之一;带动了广大农村妇女参加到农民田间学校当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扶持了一批女性农民带头人组建自己的协会,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社区决策中;组织了有潜力的女性骨干、农民、企业管理者参加妇女领导力培训;就推动妇女参与农民组织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及提高了项目合作部委、示范点的合作伙伴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等等。2007-2008年,项目将继续结合项目活动推动农业领域的社会性别平等,并积极推进国内相关机构和组织携手建立“中国农业领域社会性别平等网络”。
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发展项目目前已经顺利运转了四年,并将在2008年12月结束,我们期待在未来的一年中,项目能有更多的成效,产生更广的影响,为中加两国在农业发展领域的项目合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本文由中国——加拿大小农项目北京办公室提供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