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殊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但许多人对这项事业持消极态度, 这就涉及到如何把握特殊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如何在西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发展特殊教育也成为一项艰巨任务。要使西部得到较快的发展, 就必须更新观念, 使教育包括特殊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发挥教育对于提高残疾人素质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
一、摒弃对特殊教育观念落后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
西部特殊教育事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低, 信息闭塞, 观念落后, 人口素质不高以及受历史传统等影响, 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也有诸多困难, 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西部特教机构的布局与特殊儿童的分布并不一致, 多数条件好、教师素质高的特教学校都在较大的城市里, 它们往往吸引了来自大城市周围以及省内各地甚至外省的残疾儿童入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着重于效率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侧重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应归于人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表现出来:内在的全面发展与外在的均衡发展。所谓内在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真善美”为指标的个体综合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个体有外在均衡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存在既得利益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并最终达成和谐。近年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以及新的发展模式要求下,国家在特殊教育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就是近期投入的最集中表现。可以说,西部地区特殊儿童的外在均衡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西部地区特殊儿童内在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没有受到与外在均衡发展问题一样的关注。外在均衡发展是个体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全面发展才是提升个体现实与未来生活品质的保证。
二、扩大特殊教育对象, 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目前, 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理解现象, 除了前述提到的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以外, 西部还有更为特殊的问题。如一些人认为西部落后, 连普通儿童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好, 更谈不上考虑特殊儿童了。在对特殊教育的定位上, 没有看到特殊教育在实现全民教育机会均等上的贡献, 也无法理解特殊教育是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中, 没有看到每个特殊儿童的潜能与多元才能, 忽视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在办学中不重视教育投资的效益, 特殊教育机构中各项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特殊教育观念上的问题。
西部特殊教育落后的一个表现是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发展不平衡, 许多地方仍以举办专门的特殊学校, 特别是专门招收感官残疾学生的聋校或盲聋合校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向; 办学层次以义务教育为主, 部分学校甚至不能提供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 已经举办的职业教育也多停留在传统专业和较低水平上;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多数都设在城市里, 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进展缓慢。这表明西部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符的。因此要在西部实现特教对象的多元化, 改变聋生占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过高的局面, 推广随班就读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 使多数轻度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向特殊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 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如除开设义务教育课程外, 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 更新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为有更高要求的特殊儿童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机会, 为实现更高层次的普及教育提供条件。
三 、提高特殊学校的办学模式, 使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特殊教育,限制了广大特殊儿童的自由和谐发展, 影响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招生难的困境, 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教育机构的分布不均, 使得生源相对减少, 而还有很多特殊儿童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外地求學的费用, 当地普通学校也没有能力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西部的许多地方特殊教育学校以聋生为主, 盲童和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发展缓慢。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布局安排, 一些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点相继停办, 这种特教机构的布点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入学率的巩固和提高。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客观上也带来了忽视办学质量倾向。因而要改变将特殊教育单纯看作是福利事业或慈善事业的观念, 树立质量和效益观, 努力提高特教机构的办学效益。对特殊学校的办学效益如何衡量,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鉴于特殊教育对象以及特殊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办学效益应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内容。社会效益体现在特殊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特殊教育使残疾学生得以自立、自强, 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特殊学校的办学经济效益应重在强调, 特教经费投入是有限的, 要将经费合理使用, 发挥教育投入的潜力。生态效益强调在办学中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建设。通过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促进特殊学校办学效益与教育经费的投入相比不断增长和提高。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比普通的教学难度大,因为他们授课的对象在生理上有缺陷,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缺陷,教师更应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帮助,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活动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尽一切可能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创设平等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一、摒弃对特殊教育观念落后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
西部特殊教育事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低, 信息闭塞, 观念落后, 人口素质不高以及受历史传统等影响, 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也有诸多困难, 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西部特教机构的布局与特殊儿童的分布并不一致, 多数条件好、教师素质高的特教学校都在较大的城市里, 它们往往吸引了来自大城市周围以及省内各地甚至外省的残疾儿童入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着重于效率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侧重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应归于人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表现出来:内在的全面发展与外在的均衡发展。所谓内在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真善美”为指标的个体综合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个体有外在均衡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存在既得利益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并最终达成和谐。近年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以及新的发展模式要求下,国家在特殊教育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就是近期投入的最集中表现。可以说,西部地区特殊儿童的外在均衡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西部地区特殊儿童内在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没有受到与外在均衡发展问题一样的关注。外在均衡发展是个体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全面发展才是提升个体现实与未来生活品质的保证。
二、扩大特殊教育对象, 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目前, 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理解现象, 除了前述提到的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以外, 西部还有更为特殊的问题。如一些人认为西部落后, 连普通儿童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好, 更谈不上考虑特殊儿童了。在对特殊教育的定位上, 没有看到特殊教育在实现全民教育机会均等上的贡献, 也无法理解特殊教育是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中, 没有看到每个特殊儿童的潜能与多元才能, 忽视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在办学中不重视教育投资的效益, 特殊教育机构中各项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特殊教育观念上的问题。
西部特殊教育落后的一个表现是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发展不平衡, 许多地方仍以举办专门的特殊学校, 特别是专门招收感官残疾学生的聋校或盲聋合校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向; 办学层次以义务教育为主, 部分学校甚至不能提供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 已经举办的职业教育也多停留在传统专业和较低水平上;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多数都设在城市里, 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进展缓慢。这表明西部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符的。因此要在西部实现特教对象的多元化, 改变聋生占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过高的局面, 推广随班就读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 使多数轻度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向特殊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 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如除开设义务教育课程外, 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 更新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为有更高要求的特殊儿童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机会, 为实现更高层次的普及教育提供条件。
三 、提高特殊学校的办学模式, 使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特殊教育,限制了广大特殊儿童的自由和谐发展, 影响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招生难的困境, 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教育机构的分布不均, 使得生源相对减少, 而还有很多特殊儿童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外地求學的费用, 当地普通学校也没有能力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西部的许多地方特殊教育学校以聋生为主, 盲童和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发展缓慢。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布局安排, 一些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点相继停办, 这种特教机构的布点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入学率的巩固和提高。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客观上也带来了忽视办学质量倾向。因而要改变将特殊教育单纯看作是福利事业或慈善事业的观念, 树立质量和效益观, 努力提高特教机构的办学效益。对特殊学校的办学效益如何衡量,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鉴于特殊教育对象以及特殊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办学效益应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内容。社会效益体现在特殊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特殊教育使残疾学生得以自立、自强, 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特殊学校的办学经济效益应重在强调, 特教经费投入是有限的, 要将经费合理使用, 发挥教育投入的潜力。生态效益强调在办学中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建设。通过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促进特殊学校办学效益与教育经费的投入相比不断增长和提高。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比普通的教学难度大,因为他们授课的对象在生理上有缺陷,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缺陷,教师更应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帮助,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活动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尽一切可能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创设平等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和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