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都具有巨大帮助。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每位一线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和推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教育的一致方向和目标,再加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具有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就顯得尤为重要。纵观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已经不再像是以前一样教师画、学生模仿了,而是教师定一个主题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属于一种视觉性的艺术,美术的任何一个过程都和视觉离不开关系,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创作者会根据现实形体的把握生成意象,即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记忆,然后通过自身的吸取和概括生成的“物体”。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视觉呈现过程和思维过程没有什么什么区别,思维所有的特点,视觉也有,而美术又是以视觉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种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意象地生成,从而促成发散性思维地形成,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地新意象,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小学高年级地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视觉内容也更加丰富,在多方面的促成之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足够强烈的。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第3课《蔬果的剖面》中,有学生将紫甘蓝的剖面和杨桃的剖面组合起来变成长满五角星的树,有学生将橙子的剖面画成了自行车的轮子……这都是学生们的创新。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成心理意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术有着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具有灵活性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丰富性特点,创作过程要具有开放性夜店,三者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的创作没有固定的流程和规律,每一个作品创作的过程都是在探索和创新,美术更是如此。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种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对美术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具有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更有利学生将自己的思绪发散出去,没有固定答案的限制,可以充分的释放自己的个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的第11课《陶泥的世界》中,教师在进行陶泥的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自我阐述和陶泥相关的知识点,如制作方法、制作过程、制作作用等,改变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是在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艺术的生命,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美术作品,都是具备一定的审美力,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思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每一位学生也是创作的主题,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审美和情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一副作品,这个过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画家的作品都是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创作出来并得以展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时候利用这种名人名画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不同风格、不同调性的画作,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欣赏过众多名画后,学生的审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将自己和名画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的见解,逐步的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15课《中国画和油画欣赏》中,学生在欣赏两类画作时进行的思考就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会培养学生的关键阶段,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美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谌达.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读与写(上,下旬),2019,(003):202.
[2]赵之怡.关于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8,(018):109.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和推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教育的一致方向和目标,再加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具有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就顯得尤为重要。纵观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已经不再像是以前一样教师画、学生模仿了,而是教师定一个主题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属于一种视觉性的艺术,美术的任何一个过程都和视觉离不开关系,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创作者会根据现实形体的把握生成意象,即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记忆,然后通过自身的吸取和概括生成的“物体”。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视觉呈现过程和思维过程没有什么什么区别,思维所有的特点,视觉也有,而美术又是以视觉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种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意象地生成,从而促成发散性思维地形成,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地新意象,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小学高年级地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视觉内容也更加丰富,在多方面的促成之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足够强烈的。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第3课《蔬果的剖面》中,有学生将紫甘蓝的剖面和杨桃的剖面组合起来变成长满五角星的树,有学生将橙子的剖面画成了自行车的轮子……这都是学生们的创新。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成心理意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术有着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具有灵活性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丰富性特点,创作过程要具有开放性夜店,三者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的创作没有固定的流程和规律,每一个作品创作的过程都是在探索和创新,美术更是如此。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种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对美术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具有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更有利学生将自己的思绪发散出去,没有固定答案的限制,可以充分的释放自己的个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的第11课《陶泥的世界》中,教师在进行陶泥的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自我阐述和陶泥相关的知识点,如制作方法、制作过程、制作作用等,改变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是在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艺术的生命,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美术作品,都是具备一定的审美力,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思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每一位学生也是创作的主题,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审美和情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一副作品,这个过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画家的作品都是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创作出来并得以展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时候利用这种名人名画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不同风格、不同调性的画作,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欣赏过众多名画后,学生的审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将自己和名画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的见解,逐步的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15课《中国画和油画欣赏》中,学生在欣赏两类画作时进行的思考就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会培养学生的关键阶段,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美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谌达.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读与写(上,下旬),2019,(003):202.
[2]赵之怡.关于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8,(0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