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下乡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x713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副大黑框眼镜,一顶西部牛仔帽,这是社科院教授于建嵘下乡时的标准配置。貌不惊人的于教授所学庞杂,有友人评价:“他做得研究,写得小说,画得油画,炒得好菜,骂得娘,打得架。”
  也许因为兴趣过于广泛,于建嵘总能弄出大动静,他发起“微博打拐”、接待北京老上访户、在“微博整风”中高喊“我就是大V和公知”……这位“60后”的教授似乎有花不完的精力,他充满激情地关心公共事务,并不时有惊人之举。
  这个秋天,于建嵘又不安分了—他凭着一纸“商请函”,便带了一群公益小伙伴直奔贵州农村,高调“挂职”村主任助理,并踌躇满志地宣布要“帮助当地村民拯救传统村落”。然而,因“和当地领导之间的意见分歧”,已经开始干活的于建嵘却迟迟得不到官方正式任命,他“抢救布依族村落”的计划也没了下文。
  轰轰烈烈开始,悄无声息搁浅,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初见贵州山村
  今年8月,于建嵘应朋友之邀,去了贵州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计划探访当地的农村社区与风土人情。
  于建嵘的名头很大,他的到访引来了“粉丝”的追捧。一名与之素未谋面的小伙子就激动地跑到了机场接机。他叫小虎(化名),贵州兴义人,在上海打工,却有志于回乡发展,他一直关注于建嵘发起的公益行动。在小虎的想象中,这样一名人应该挺严肃的,但在机场,他见到了一个背着挎包、戴着西部牛仔帽、“看上去很年轻”的人。他记得,于建嵘“很有亲和力”,见了面马上就把手搭在小虎的肩膀上。
  京城学者到访,当地政府官员也未怠慢。8月15日,于建嵘在黔西南州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了万峰林景区。看见当地画境一般的山水,于建嵘逸兴遄飞,当即决定“买下山脚的一所废弃学校,建一个布依族式的文化工作室”。
  当天归途,于建嵘路经距兴义市12公里的则戎乡安章村纳具组,这就是他后来“挂职”村干部的地方。当时,于建嵘看见“村庄已经凋零,其中有10多户房子倒了”,顿生感慨,他当即向同行的一位官员提议:这个原始村落需要保护和修复,发展文化产业,让村民过上好生活。官员回应道:“专家不能只动口不动手,怎么做,给些经验。”
  自告奋勇的教授
  经验吗?好办!8月22日,于建嵘邀请黔西南州、则戎乡和安章村一批干部到北京宋庄考察,随后更把官员们请到自己家中,细谈艺术家村落的建设。当时,双方很谈得来,于建嵘自告奋勇地表示:“我要进村。不去县里,也不去乡镇,就去做你们的村主任助理。”
  当天,湖南省一名提前退休的处级官员也在现场,她叫钟萍(化名),得知于建嵘新农村建设的公益计划后,她心生向往,也来到了于建嵘的家中。据她观察,至少在当时,贵州官员的态度是“极其诚恳的”。
  8月28日,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党委、政府向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出了“商请函”,内容是拟请于建嵘到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安章村“挂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指导该村“进行民族村庄整治和文化抢救工作”,时间暂定为两年。
  得知“商请函”已发出后,于建嵘颇为激动,当天,他转发了黔西南州一位官员赞美纳具村布依族老人的微博,并写道:“我就要成为这个村的村长助理了,我将养很多土鸡招待天下网友,画最美的油画宣传我的村庄。”
  8月末,开始有人对高调“挂职”的于建嵘发出质疑之声,而于建嵘则回应说,他的工作就是研究农村社会问题:“如何复兴村庄传统文化,为农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是我职责所在。”他强调,此次前往,“绝不在贵州领一分钱工资补助和报销车马费,绝不到村民家白吃白占,自带干粮。”
  他在意的是“公共意识”
  于建嵘很快张罗开了。除了在网上号召“大家有钱的投点资,有智慧的出主意,有技能的动手劳作”,他还创作油画拍卖筹集资金,并承诺捐出新书《父亲的江湖》的版费,支持公益计划的开展。
  9月15日,于建嵘再赴贵州乡村,但这一次,他并非只身前往,而是带上了一个多达2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阵容豪华,其中包括退休官员、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民族工艺生产商等多个职业的公益人士。
  钟萍也是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据她回忆,于建嵘一下飞机就推掉了当地政府的宴请,直接和志愿者们奔赴附近的山村小学开展公益活动。当地官员“从接飞机开始就一直陪着”,途中有人提醒于建嵘“低调行事”。在钟萍的眼中,当地官员的态度开始变了,他们一路未作实质性表态。
  和政府隐约的“冷淡”不同,村民对于建嵘一行的到来表现得十分热情。9月16日,于建嵘和村民们在大榕树下聊天,兴致昂扬地一起规划未来的“布依大院”。有几位布依族老奶奶还现场为志愿者们唱起了“布依歌”。
  于建嵘迫切地希望做些实事。在他看来,做表面文章很容易,“依靠我的那些朋友就可以把面子工程做得很好。”但这不是他此行的目的,于建嵘坦言:“我最想做的事情,首先是引进一种观念,一种公共生活的意识。”
  于建嵘试图通过“民主互动”来传达自己的理念。他想要动员村民们打扫村庄公共卫生,就找到一位平素活跃的老太太说,让她当卫生队长,组织6个人,每天分组打扫,一天30元。老太太高兴地应了下来,但她认为30元的工资太少了。于建嵘不动声色,接着问村民,打扫卫生是为了谁?村民们说,为了自己。“那为什么要我来掏钱呢?”于建嵘反问。
  村民一听,哦,是啊,我们的卫生,为什么要于教授掏钱呢?于是降低要求,让买一些打扫的工具即可。次日,全村40多名老太太全部出动打扫卫生,扫完之后,于建嵘留下的2000元补贴分文未动。
  目睹了这一幕的钟萍很有感触。她说如果这事让她来做,以她在政府机关工作30年的习惯,她一定会摆出管理者的姿态,告诉村民们应该如何如何,而这样做,想必就没有这等效果了。
  倔强的实干者
  于建嵘的思路,与当地政府并不合拍。
  为了拉动投资,于建嵘建议村民把闲置的老房子出租,但当地政府不同意。则戎乡有关官员要求农民把房子先租给政府,再由政府转租给艺术家和作家。于建嵘坚持己见,他认为,发展当地村庄,应该让农民自己与外来者谈,政府和村委会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就可以了。
  9月17日下午,于建嵘和村民们坐在大榕树下聊天,几名政府人员走了过来,当着他们的面挂出了一条横幅,上书:“依法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落款是“则戎国土资源所”。据村民们说,当天晚上,乡里有干部去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把房子租给于建嵘带来的人。
  对此,于建嵘表面上显得很淡定,但内心却也不无愤慨。他在微博中写道:“一些私心很重又喜欢玩弄权力的基层干部,是农村发展和致富的最大障碍。”并把贵州马岭河大峡谷称为“地球上最美的伤痕”。但不久之后,上述微博被删掉了。
  于建嵘不愿多谈计划受阻之事,他只是强调:只要符合村民的利益,只要符合农村发展的方向,他就会坚持推进原定规划。
  据钟萍说,在10月上旬,于建嵘回到了北京,但却授意她再次到纳具组去,跟进“布依大院”的相关事宜。10月13日清早,于建嵘亲自检查了当日送往纳具组“布依大院”图书室的上千件图书文具。
  10月里,贵州志愿者黎坚再次去了纳具,他说,村民们知道他们要来,提前就打扫好了卫生,很多村民在问:“于老师什么时候再来?”
  在不少人看来,于建嵘主导的“布依大院”已然前景黯淡,而公务员出身的钟萍依然乐观,她相信这只是“暂时性困难”。钟萍呼吁更多的人能做出行动:“这件事不能只依靠于建嵘教授的热情和学识,不能只依靠他的一己之力,需要全中国的有识之士能够伸出援助的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其他文献
这个城市在一条依然乡土气的窄马路上骑着摩托,正急行于工业化和经济建设的道路上。仿佛是整个东南亚的缩影。  湄公河渔灯初上的时分,一名年轻女子身着越南特色的高开衩旗袍,有点匆忙地在过江之鲫般的摩托车流中横穿范五老路。这条胡志明市有名的道路并不宽敞,斑马线也缓不下争先恐后的车轮们,于是,拥挤着高速移动的车灯仿如掉到激流里碎了的银河,朦胧了夜幕下的那个天蓝色婀娜人形。片刻,这名女子从奔腾的尾气中抽出身来
期刊
中国《旅游法》本月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提出,旅游者应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是,十一假期仍然有不少关于游客素质差的报道,还有一些照片记录下违反公德的行为。前一阵子,还频频有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报道,从埃及神庙上的“到此一游”,到帕劳潜水时发现中华烟,到卢浮宫前水池泡脚,再到无视警示在比萨斜塔前草坪野餐。最近几年的“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总是名列前茅。  人们往往在这些不良行为中看到
期刊
所有关于人类未来能源命途的借口,都是各个水电站修建的官方说辞。  这一次,又轮到了赤水河。  《中国财富》的文章《谁在剿杀长江鱼?》说,一条长达58公里的航运扩能工程,将直接在赤水河腹地施工建设。这个带着贵州省“北入长江”的航运宏图的工程,将给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之核心”的赤水河,带来不小的消极影响。负责环评的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却公然声称:赤水河航运扩能工程是综合利用水资源,是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生
期刊
若要评选一个“中国最具喜感的公民行动”奖,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与他的胡子大概有望问鼎。他以“蓄须明志”的方式倒逼广州市政府公开一份“内部资料”——39号文,最终以喜剧收场。  孟浩很好认。他身材高大,喜穿唐装布鞋,留着一头花白长发,头比一般人要大。他有很多威风凛凛的绰号,比如“最敢言的广东政协委员”、“较真的明星委员”、“孟大炮”等等,在公民社会气息浓厚的广州,他是意见领袖、媒体宠儿。  本刊记者见
期刊
别拿玉树不当高原。当地的海拔有4000多米,听上去不算很高,但接待人员还是反复提醒:要十分注意高原反应。我与数名初上高原的记者,怀着忐忑中有点小兴奋的心情,自西宁登机,飞抵这个震后重建的高原新城。  从飞机上走下,展现眼前的是一幅画满大山与白云的苍茫卷轴,灰绿的山间满缀黑色的小点,听人说,那是放牧的牦牛。环顾四周,只觉玉树机场洋气中带点藏文化特色,装修远比一般县级飞机场要好。据说,这机场也算造得及
期刊
地震后四年,我才第一次来到当年的灾区。  从成都进汶川路上要花四个小时,沿着波涛汹涌的岷江一直伴随着公路前行。和岭南地区温顺的河流不同,岷江自有一种大山里出来的狂野,我们看到河道落差不大,但江水却兀自狂放地奔腾着,两岸是陡峭的山,隐约还能看到一道道的泥石流痕迹。  我的心里带着一种忐忑和期待的心情:就要去到四年前灾难发生的地方,不知道还能看到什么痕迹,我该以什么姿态去和那里的人交流,有什么顾忌是必
期刊
未到玉树,先闻陈济沧其名。  中国扶贫基金会负责媒体事务的小姑娘说:“你们到玉树,一定要采访一下陈济沧。3年了,他一直待在玉树扶贫。”  陈济沧,湖南常德人,中扶贫基金会员工。他在结婚14天后即奔赴玉树参与灾后重建,其长期奋战在高原地区的义举,一直被他的同事引为美谈。提起陈济沧,青海扶贫局一名官员赞不绝口:“我认识他。地震那年,我跟他在山上住好几个月的板房,一起救灾扶贫,那小伙子干事实在。”一位藏
期刊
2009年5月6日,距离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还有6天,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的杨永顺全家,收拾好行李,就要和世代居住的羌寨、相守多年的祖屋告别了。半个月多前,政府已经做出最后的决定:将夕格村和隔山相望的直台村,迁往成都以西约一百公里的邛崃南宝山。  夕格距离汶川县城不远,四面高山阻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寨子,也由此成为了全乡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地震后,这里只剩废墟。乡里来的干部告诉村民:“
期刊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人口少而分散,现有人口30505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鄂温克旗及根河敖鲁古雅乡。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是中国最后的游猎民族。在吃住行方面,鄂温克族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林区以兽肉为主,特色饮食是驯鹿奶茶。牧区则以羊肉和奶制品为主。比较古老的住所是“撮罗子”—一种帐篷,而驯鹿曾经是他们的唯一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
期刊
注重实践研究的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近期因为机缘巧合,想要投身贵州某个少数民族乡村搞乡建。在名人效应下,除了乡政府,州政府与村委会都表示欢迎,还准备给于建嵘挂职个村主任助理,方便行事。可惜好景不长,这次合作意向很快就遇到障碍。  先是乡里打出禁止滥用土地的横幅,有意无意地针对于建嵘与村民签订的空闲村屋的出租意向。进而,原先说好的村主任助理的任命也在延迟。这自然都是借口,当地政府什么话也没说,似乎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