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wy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设计基础教学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构成设计课堂的教学实际出发,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探索,并总结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构成设计;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1 构成设计的发展
  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在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的基础教学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的设计思维的开发与设计表现能力的训练。构成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中国艺术教育界被统称为“三大构成”课程。1919年,建筑师瓦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城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包豪斯学院,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口号,并开创了一整套崭新的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和艺术理论体系;20世纪中期,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引进三大构成教育体系,并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变成了一门专业课程;内地的三大构成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从香港引入的,后来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通用的基础课程。
  2 构成设计的概况与教学模式
  构成设计是指将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基本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在平面、材料、空间中进行创造性与艺术性的排列与组合,以求达到一定的预想艺术效果。该课程是艺术类学生由基础绘画造型能力向基础设计造型能力转化的重要课程,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创意思维能力,通过构成设计中的创意思维课程训练,培养学生敏銳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使其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通过分析、概括、提炼、比较、综合而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全方位提高创意思维能力;第二,设计表现能力,通过设计元素的构成形式学习及训练,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掌握构成设计中的各类关系表现及元素构成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的能力;第三,综合统筹能力,通过构成课程的项目化实践创作,培养学生创新思考、敢于打破常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项目的课堂汇报和分享交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表达、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
  关于教学模式这个概念,在我国《教育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笔者认为,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指导下构建起来的,较为系统、较为稳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它包括了教学框架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框架设计是指教学模式从顶层设计上把握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及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功能,教学流程设计则是针对教学环节的顺序设计和节奏掌控。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套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动态体系。
  3 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思考
  3.1 头脑风暴式课堂教学模式
  不同的教育理念往往坚持不同的教学模式,构成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于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创造能力的开发与训练,而对于设计思维的开发与训练是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与掌握构成的规律以后,再展开的对构成元素的设计组合创作。常规课堂把理论与实训分离,先理论后实训,在学生课程安排不紧凑的前提下,学生很难在理论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实践创作。头脑风暴式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课堂进行快速草图创意与创作,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在这个不断联想与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想法与创意,与此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自动淘汰很多没有价值的经验主义。教师作为主持者,除了进行部分理论的指导及明确地告知创作主题外,在讨论分享的流程中不对作品或者创意进行任何点评,以免影响课堂的自由气氛。构成创作作品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课堂上每出现一个新的创意性作品,它的创意都能引发其他学生的联想。这种头脑风暴式的学习分享,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创造性思考与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强了学生的共享意识和成就体验,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激发,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思考及创意热潮,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能力。
  3.2 创意共享的互动式课堂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各种条件因素共同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的效果,构成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构成要素根据形式美法则进行创意性的构成组合,这个过程中考察了学生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而这种创造性的表达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观察、分析、联想等行为来激发并唤醒。以往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仅作为参与者,课堂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应多采用共享式、互动式课堂模式,一方面,课堂上对于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推介、讲评、分享的过程及作品与观念之间的碰撞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营造出积极、互动、共享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由主讲人、主点评人转换为主持人,虽然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但在活动环节仅作为辅助课堂活动开展的人,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中心点,成为知识与灵感的主导者,而教师只起到一个引领、指导、补充、完善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作品构思及表现有一个深入挖掘、不断确定并完善的过程。
  3.3 项目化导入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全过程设计中,处于设计核心地位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然而,如何有效地实现课堂讲授与教学目标的转化,这是决定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堂只让学生在构成元素的排列组合上运用重复、渐变、发射等形式,在规定纸张上练习,难以引起学生在作品创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如果加入设计应用的元素,能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更多的成就体验。例如,笔者在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中,让学生在平面构成的课程创作中将元素的组合构成结合手提袋与装饰画的设计展开,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非常积极,一方面将创作的构成设计元素应用到自己设计的作品中,另一方面自己动手设计手提袋的过程中,在手提袋的材质、造型、大小方面都由自己决定,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创作动力。在实践中验证和掌握了理论知识,让学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与练习。在装饰画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将点线面等元素,运用所学的形式美法则围绕自己的创作主题展开创作,学生在进行主题创作的同时,教师给予构成规律理论上的渗透讲解与指导,边用边学、边学边用,既让学生掌握了构成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4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和学生学习动力的保证,课程改革将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根据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课程理念和评价理念,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构成设计作为一门既考查学生创意思维,又考查学生实际的设计造型能力的应用型课程,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个人作品在分享过程中的再创造与被激发的实际成果展开,应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成绩考核的过程化、科学化、多层化。过程化的表现在于学生的学科成绩是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草图创意与阶段性创作)、作品创作三个部分表现的综合评价。多层化与科学化体现在通过分享交流环节与互相点评环节,在分享交流环节,学生从作品构思、技法表现等方面展开分享,让学生参与作品的评价体系中来,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点评,发表对其他作品的观点,提出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这种评价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及创作立意,另一方面也在原有的主题构思上再次激发学生产生了更多维度的创新性思考。
  构成设计是学生由最初的绘画造型向设计基础过渡的重要環节,构成设计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后期各门课程课堂创作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体系的构建,以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教育模式,梳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构成设计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红丽.论设计基础课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上),2012(10):126-128.
  [2] 李霞.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构成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3(10):122-123.
  [3] 程世平,陈明辉,王俊青.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7(23):36-37.
  作者简介:周晓敏(1986—),女,山东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带方方看医生》是一本在古老中国水墨的传统影响下,在现代日本深入人性的素简风格追求下,在机缘巧合的特殊媒材尝试下的一本独特绘本。其中传统文化与画家个人机遇所展现出的个人特色的碰撞,生动、有趣、悠远、平和。恰如“禅”的意境,颇值得回味与研究。  关键词:儿童绘本;传统;水墨;日本  人生的轮回感是具有延时性的。在年长之后,你会发现面前所见之高山其实是自己领路而来,所见到的花朵亦是当年自己种下
期刊
摘 要:阿瑟·丹托作为20世纪比较有争议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其从哲学艺术终结、艺术节机制的丧失以及艺术史终结这三个方面推出了他的艺术终结论。但是艺术是没有终结的,只要人类没有灭亡,那艺术就会永远存在。同时,艺术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该年代自己的艺术,且艺术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终结哲学。  关键词: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艺术观;中心  0 引言  阿瑟·丹托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艺术
期刊
摘 要:该论文先从社会现状说起,强调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在目前社会环境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又从室内设计同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区别厘清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特征和定义。紧接着,又顺势归纳出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所处理的三个问题。最后,在结尾处点题,再次强调了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在当前环境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室内设计  0 引言  西方城市建设的步伐要远早于我国,目前西方社会对
期刊
摘 要:对梅花镇环境设计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从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古镇整体环境的规划、实施后对古镇未来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丝绸之路;创新;保护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长河并且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必然会留下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古镇,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会营造不同风格的古镇,这些古镇在某些时期占据了重要节点,多数是沟通地区,或者商业贸易的重镇,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和城镇
期刊
摘 要:一个世纪以前,现成品的发掘与运用直接引发了新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的出现、发展与繁荣。随着当下艺术家创作手法日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样围绕三维、实体、空间而创作的雕塑艺术与装置艺术的边缘愈显模糊。雕塑作品在制作上(以文豪为代表的西南雕塑创作群体呈现的类似装置艺术的浅加工、低制作的创作方式)、呈现上(胡庆雁的《柴火》、杨心广的《剩余体积》等采用的矩阵式、组合式、悬挂式方式呈现)都在向类似装置
期刊
摘 要:高职教育注重技能的培养,随着国家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对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过去注重技术能力,转变为现阶段的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齐头并进。为了适应新的人才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发展步伐,本文简要阐述高职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希望通过改革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技术有创新有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寻找可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东西,其中大多数人选择用绘画来丰富和填补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绘画又不是一味描绘客观事物,而是通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加以改造、加以创新,从而在画纸上展现出不一样的客观世界。  关键词:望;创作思路;创作感受  1 《望》风景创作题材来源  在当今繁华的世界,水彩创作题材有很多选择,而对风景创作情有独钟是因为风景创作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湖南地区老年人进行户外交往空间的调查并分析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交往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地区老年人在社区户外交往空间的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初探。  关键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1 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的户外空间和老年人的生活最为密切。本文以湖南地区为依托,分析现有社区户外交往空间的问题,并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对艺术类院校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关于形式基础教学的一点启发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形式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的先从发现生活中的形式,到体会理解,再到自我创造和尝试的教学方法的总结。  关键词:形式;理解形式;形式探索  1 什么是形式?  形式的概念是课堂上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解释的词汇,很多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感觉很抽象,不易理解,或是一知半解,所
期刊
摘 要:日前,专业艺术类院校及多数高校艺术类视觉传达专业,始终将字体设计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乃至以后就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尤其网页设计方向的学生,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字体设计方法、字体创意思维。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更好地进行字体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