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蓄积而不舒美玉韫椟而深藏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c8541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鑫友兄以书艺享誉海内外,书之余,攻印艺,擅边款,亦成绩斐然,好评如潮。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生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展读传鑫兄的印谱,尤其是他的边款,第一印象是转益多师,自成蹊径。他是杰出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高弟,又有幸独得大家方去疾先生多年传授,基业厚实。而他妙在食而化之,融诸家于心胸,出新意于锋杪,表达的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书风与刻技。有古有他更有我,入而能出,风标自立,这是令我十分佩服的。其攻,刻边款之难,难在变而化之,这对一般印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沟渠,而传鑫兄所作的边款,字体正、草、隶、篆皆备,而一种字体也往往兼具多种风貌与气格,用刀不囿于一类,或冲或切,或兼而用之,以刀为笔,刀笔相辅,集刀趣笔意之双美为一,多姿多式而又统一于其沉稳、练达、丰赡的基本格调里,变不离其旨,化不逾其矩。高人绝艺,这也给我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韩天衡《方传鑫印款·序一》
  他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上十分重视基础的训练。他认为对笔墨技巧的熟练掌握是艺术风格最根本的表现手法,其中笔法尤其是关键之处。他还认为作书之道,立意不高,则究心必浅。在这两个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他脚踏实地,从篆、隶、楷书入手,以沉着为本,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他的隶书得力于《乙瑛》、《礼器》、《张迁》、《石门颂》诸碑,又参以筒帛的笔意,于端庄的体势中流露出一种倔强的神气,于雍容宽绰的结构中体现出一种刚毅的风度,笔力沉厚,点画凝重,笔势迅劲,有万壑千山气象奔赴腕底。他还能旁通篆书,于钟鼎彝器、金石铭文、诏版刻石中汲取营养,正由于他在楷法和篆隶上具有平实稳重的功力,故流溢为行草,自然可观。他的行书,并不株守一家,而能博采众美,其沉着痛快处,则得益于襄阳法乳;其点画精到处,则得益于景度笔意:其姿态跌宕处,则得益于嵩樵体势;其用笔丰腴处,则得益于东坡侧法,在章法上他汲取了黄道周字距密、行距疏的布局,逐渐酝酿出清刚雅正的书风,他的行草,笔意贯注,参插争让,自有一种雄秀之气,盘郁于行墨间,十分耐人寻味。他认为书法作品,要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必须注意到整幅字的气势和布局,而意以敛而愈深,气以蓄而愈厚,味以淡而愈长,趣以真而愈永,书品实出于人品,若叛于道,戾于经,乖于理法,猥以急切之心以求速战,是断难成功的。
  ——刘小晴《道术蓄积而不舒 美玉韫椟而深藏——论方传鑫的书法艺术》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方传鑫的隶书线条,是极具个性特征的。概其要者,突显在两个方面。一是清厚道健。方传鑫用笔十分注重力和势的配合,力注势生,势随力到,出笔逆入平出,衄挫而行,线条坚浑而涩重,所谓“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妄之意拟之”。方传鑫隶书用笔的厚重感,很大程度上得之于他腕力的巧妙运用,笔画的提按、顿挫、使转,他都能灵活地摆动手腕,把手臂乃至全身的力都传导到小小锋尖,全力倾注,力贯始终,“笔势开张,万毫齐力”,方传鑫的隶书线条,涵泳着厚重峻洁的意韵。二是简约生动。在方传鑫的笔下,点画平实而不妩媚,筒约而不繁冗。横平竖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笔起笔落,全然没有拖泥带水之习。他将繁复的用笔技法演绎为自然的书写,强调的是率真、融通、朴实无华。看似简单而规整的字,却充溢着让人久品而得隽永之趣味的艺术魅力。
  方传鑫隶书的结字,从总体上来说,仪态端方,比较规整,他熟谙古人所谓“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之理,恪守着精美和缜密的艺术要旨,去构想和营造字的形态。他的隶书点画排列均衡,重心平稳,字势呼应,尽显端庄之美。与此同时,他在继承堂皇经典的汉碑的同时,也向民间的筒书帛迹中汲取养料,于平实的笔画中,掺入一二分笔,使端方秀美的字态中,又平添了几分飘逸灵动的雅致之趣。
  ——张伟生《方传鑫隶书的品格和境界》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传鑫先生即以书名驰誉全国,他是第二届全国书法家协会的理事,《书法》杂志的创刊人之一。每攻上海书法大展,他的作品均以大气浑厚的风貌深得同行赞许,与诸前辈名家作品共陈一室,并为((光明日报》所报道,这是当时上海书家中宣传规格最高的。他又是海上名家马公愚、来楚生的弟子,品德操守口碑甚好。他为人处事低调,不喜张扬,不言人短,凡事有主见,交友极谨慎,对后进奖掖有加,讨教者,他总会直言相告,度人金针,使人如沐春风。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他对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份较之他人更为深厚的感情,他还逋篆刻,晓版本,藏古砚,诵辞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点。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来源于他全方位的文化积累,唯有如此,他知识的深度才可能通过一个个点来加以聚会和喷发,并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中体现出来。传鑫先生同时又是书法界中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书家与资深编辑,对出版物的版式、印刷、纸张、开本、销路相当了解,这就保证了他近年所编多达一百余册、铜版纸精印《中国碑帖经典》和《中国墨迹经典》的高质量和高品位。这两套字帖
  面世即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有的一年内竟重印五次,成为字帖出版业多年来少有的热点,上海出版界在整理出版祖国优秀碑帖方面的龙头地位也重新成为话题。
  方传鑫先生在书法及其他方面的成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有在浮躁的文化氛围中耐得寂寞,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他才有可能成功。
  胡传海《腹有诗书雄视古今——方传鑫与他的书法艺术》
  我以为,在方传鑫的书法道路上,或许有两次算是比较关键的转折:一是他青年时有幸投拜于海上著名金百书画名家马公愚、来楚生的门下,使得他犹如黑暗中遇烛照之明,遂书艺大进:二是他一九七八年进入了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专业岗位后,如鱼得水,眼界大开。能有机会更多地观摩到历代名家真迹,接触到难得一见的珍稀法帖,这对方传鑫的境界提升和胸襟开阔是大有裨益的,也使他的作品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丰富滋养,更上层楼。
  一个书家的艺术水准往往是多方面素养的综合,方传鑫谦逊低调的作风,又使他从不故步自封,并能最大限度地从古人和前辈艺术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即便是同道后辈,他常常也是发现别人的长处。我想,这不仅是方传鑫的从艺之道,也是他的为人之道,或许也正因为此,我们看他的作品,多少年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总能够在“微调”中完善,线条中始终保持一种生动和鲜活,这对于一位功成名就的书家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
  ——管继平《自然飘逸清雅宜人——方传鑫作品读后》
其他文献
收藏在日本的苏轼画作《枯木怪石图》亮相于佳士得2018年秋季拍场上,起拍价为3亿多港币,以4,1亿港元落槌。这么贵的一张画,它到底贵在何处,我们能在这张画中看出些什么呢?苏轼流传至今的作品寥寥无几,而且真假难辨。较为可信的有两件:一件曾经邓拓等收藏,现存中国美术馆的《竹石图》,另一件即此次现身拍场的《枯木怪石图》,这两件作品的画风差距较大、但在众多美术史论文集或论及苏轼艺术的资料中都会以此作为代表
期刊
晴天霹雳  今年上海的数九寒天,几乎天天下雨。正月二十日(2月24日),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大晴天,屋里酒满了久违的阳光。九时许一位好友发来一则“李学勤老师逝世”的微信,顿时令我目瞪口呆。还未回过神来,几个朋友陆续发来同样微信。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尊敬的李学勤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悲从心生,遂口占一首小诗发往朋友圈寄托哀思:‘驾鹤西去何猝然,师恩如海未能还。千古流芳文脉情,哀思痛彻清
期刊
福州中山路可谓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流如梭,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常令靓女俊男流连忘返于其中,然而屹立于道路正中的纪念堂却显得肃穆,超俗。然而在古代,此处却是八闽学子魂牵梦萦的圣地,是他们踏上青云的必经之路。    纪念堂原为福州贡院,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为唐明皇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创设立,唐代官府为防止考生翻爬,于是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有“棘院”之称。北宋元祐五年
期刊
方去疾(1922-2002),原名文俊,字正事,改名痃,字去疾,以字行,号四角亭长。精鉴赏,擅篆刻,兼工书法。经多年考订编有《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出版,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的空白。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社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书协副主席等。  在现今,每当梳理现当代的书法、篆刻发展史的时候,人们总会想起敬重一位这个领域中杰出的、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一方去疾先生。方去疾先生一生致力于印学研
期刊
前两期介绍曹素功墨业350年发展史中七个高潮期。毋庸讳言,高潮之间存在低谷,但无论潮起潮落,始终不变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对制墨技艺的传承,对墨品质量的坚守。曹素功闻名于世、非因其老,而因其优。  对墨品优劣之评估和鉴赏,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实用价值。即其物理性能、书画功能。曹素功墨,原料”烟细胶轻”,制作技艺“十万杵”,故而墨品。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声如  用时"闻来馨、研无声,一点
期刊
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造成了艺术中心的转移,形成了所谓的‘海派”。在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段,权威地引领着中国的艺术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客观上成为南北两大画家群的南方大本营。济济的人才,多样的风格,承韵传风,继往开来,为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不朽贡献。  作为,上邦大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世界艺术高峰。它具有无可替代的自我完善系统和特立独行品
期刊
顷游武当山,逢一道人,相与论道家修持法。道人颇以其体验修证自矜。谓历来丹书所载均不可靠,世上修练者光从书本子上修,难怪会误入歧途。其实真正诀法皆不录文字,只由师徒口授心传,再经修练者实修实证而知。一旦真正实修有得之后,身外化身,回看现今人世各种争论,益觉无谓,自然也就不会再与人言说辩说之了。因此,总括来看,凡真诀皆不录于文字,也不必录于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书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这样的修证者,
期刊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
期刊
印家张铭在我的眼里,书卷斯文的背后总带有一点点“酷”。记得他曾有一本印集上的一张作者小照给我印象很深:黑白影像中的他,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单手夹着香烟作沉思状,一缕青烟绕过他的眼前……若用现代的网络赞语基本就属于“帅呆”和“酷毙”了。当然,张铭的“酷”表现在他的冷静,也表现在他的智慧。譬如众人在一起的桌上,他的声音总是不多也不高,但冷冷的句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或教人解颐,或让人会心。这就像他印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