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春风起烟波平远曦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king_man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造成了艺术中心的转移,形成了所谓的‘海派”。在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段,权威地引领着中国的艺术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客观上成为南北两大画家群的南方大本营。济济的人才,多样的风格,承韵传风,继往开来,为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不朽贡献。
  作为,上邦大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世界艺术高峰。它具有无可替代的自我完善系统和特立独行品质,在其发展历程中,趋利避害,拨云见日,自我微调,生机勃勃。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它的承传后继有人。
  此次参展的耿忠平、沈一波、王曦、华远、张恒烟五位画家,从艺有年,灵苗显露。虽职业各异,但追求趋同,在当下异彩纷呈的海上画坛,展示了不凡的自我风格。
  各行各业,对圈内的技术要求是一致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但毋庸讳言的是当下国画圈内有着一小股浊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度制作:二是盲目宣泄。制作者,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宣泄者,痴人说梦、盲人摸象。其本质都是否定摒弃中国画的基本要素——用笔。否定摒弃的原因是因为基本要素太耗神费时,不易速成立就。
  因此,当下中国画坛表面是热闹非凡、各显神通、竞相登场、忘情展露:内里却是先天缺陷、底蕴不足,劣石充玉、鱼目混珠。加之一些受众以耳代目,良莠不辨:跟风随流,认次为好。所以造成谬种流传、喧宾夺主的怪象。倘若听任黄钟不作、瓦釜雷鸣的乱象持续将是中国画坛的学术悲哀。
  不能想象一个做不好规定动作的体操运动员的自选动作会有可观之处。同理、一位中国画家规定动作不到位、不成熟时,他的自选动作有什么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肯定是强调书法用笔书画同源的本质就是用笔的科学性。也就是“写”。而不是“描”。国画中的“十八描”,其实也是一种写”。一位资深画家曾撰文痛斥画坛上的”描匠”现象,其实他所指的“描”,抬举了那些“匠”。那些“匠”的要害是在”做”。这种“做”就是一种不择手段的制作、與纯粹的中国画有着本质的区别,风马牛不相及。之所以“做”风大行其道,与美术界的个别德不称位、不学无术的人狂言“书法不是艺术”的论调有关。
  有别于此、今天海上画坛迎来了五位有学养、有功力、有追求的中国画家展出,作品昭示着他们为艺术奋斗的不懈精神和根基纯正的探索努力。画展的意义在于虽然任重道远,艺途肯定有不少险阻。自身难免有些微不足、但只要在顽强的行进中勇于化解、善于提升。那么在今后的海上画坛乃至海内画,坛,他们将有更好的亮相成绩。
其他文献
编辑平台:  本刊“作家手记”内容由台湾《文讯》提供简体版,繁体版台湾《文讯》同步刊行。    吴东权  1946年生。香港远东学院文史研究所毕业。曾主编《文艺》月刊。创作有散文、小说,近年开始写作「银发文学」,关注于老年人的生活。着有散文《牵手银发行》、《越老活得愈好》;小说《玉骨冰心》、《橄榄林》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姐,”我把从一大堆旧书中挑选出来的一本《古小
期刊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以卷。”因卷首有“十七日”,故冠名《十七帖》。当时弘文馆曾将此帖摹勒上石,末有一大“敕”字,俗称“馆本”,惜原刻本已失传,现存传世本皆为“馆本”的摹刻本或唐、宋人临摹本的再刻本。《十七帖》属今草中的小草,
期刊
毛主席诗词版本繁多,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估算,大陆出版的就有大约1,200余种。而文革十年间出版的有600余种。各地方、各出版社、各种文字、各类装帧、各样开本,用纸、印刷、字体、排版等等,层出不穷。也就是那个时代、那么多出版社造就了诗词印刷史上的一个奇迹。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版本,要说清楚实在不是我等所能胜任的,笔者只能拈轻去重,单谈谈毛主席诗词专集的线装版本。毛主席一生爱“分外妖娆”的“红装”,生
期刊
编者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作为一个特殊载体,自古以来,是君子和骨气的象征,代表着自强不息、高风亮节的精神。竹子经由宋代文人诗文书画,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气质品格,在每一位文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竹君”。北宋文同以墨竹而闻名,他的墨竹技法和理论影响广泛,他与苏轼提倡“寓意于物”的文人写意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画家。而宋以后的画家在秉承文苏凤骨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个性特征,为文人墨竹的发展注入活
期刊
苏轼还有一些很好的画家圈子的朋友,我们今天也有很多人说雅集,苏东坡也有他的雅集,地方在当时的驸马爷王诜王晋卿的家里。苏东坡跟王诜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到他的一个园子中去聚一聚,这个园子叫西园,后来专门画画的题材西园雅集指的就是这个。苏东坡和这些画家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苏东坡特别喜欢看画、讨论画。我们看到苏东坡的书法里面有一组作品是题画诗,是他题《烟江叠嶂图》。在诗里面、他对很多艺术的观点都有了自己的阐发
期刊
收藏在日本的苏轼画作《枯木怪石图》亮相于佳士得2018年秋季拍场上,起拍价为3亿多港币,以4,1亿港元落槌。这么贵的一张画,它到底贵在何处,我们能在这张画中看出些什么呢?苏轼流传至今的作品寥寥无几,而且真假难辨。较为可信的有两件:一件曾经邓拓等收藏,现存中国美术馆的《竹石图》,另一件即此次现身拍场的《枯木怪石图》,这两件作品的画风差距较大、但在众多美术史论文集或论及苏轼艺术的资料中都会以此作为代表
期刊
晴天霹雳  今年上海的数九寒天,几乎天天下雨。正月二十日(2月24日),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大晴天,屋里酒满了久违的阳光。九时许一位好友发来一则“李学勤老师逝世”的微信,顿时令我目瞪口呆。还未回过神来,几个朋友陆续发来同样微信。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尊敬的李学勤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悲从心生,遂口占一首小诗发往朋友圈寄托哀思:‘驾鹤西去何猝然,师恩如海未能还。千古流芳文脉情,哀思痛彻清
期刊
福州中山路可谓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流如梭,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常令靓女俊男流连忘返于其中,然而屹立于道路正中的纪念堂却显得肃穆,超俗。然而在古代,此处却是八闽学子魂牵梦萦的圣地,是他们踏上青云的必经之路。    纪念堂原为福州贡院,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为唐明皇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创设立,唐代官府为防止考生翻爬,于是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有“棘院”之称。北宋元祐五年
期刊
方去疾(1922-2002),原名文俊,字正事,改名痃,字去疾,以字行,号四角亭长。精鉴赏,擅篆刻,兼工书法。经多年考订编有《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出版,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的空白。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社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书协副主席等。  在现今,每当梳理现当代的书法、篆刻发展史的时候,人们总会想起敬重一位这个领域中杰出的、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一方去疾先生。方去疾先生一生致力于印学研
期刊
前两期介绍曹素功墨业350年发展史中七个高潮期。毋庸讳言,高潮之间存在低谷,但无论潮起潮落,始终不变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对制墨技艺的传承,对墨品质量的坚守。曹素功闻名于世、非因其老,而因其优。  对墨品优劣之评估和鉴赏,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实用价值。即其物理性能、书画功能。曹素功墨,原料”烟细胶轻”,制作技艺“十万杵”,故而墨品。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声如  用时"闻来馨、研无声,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