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和坚定接近理想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astl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曙光——给予民营图书公司批发、零售的资格。在图书行业打拼了十来年的“鸽与鹰”,为了符合政策规定获得发行许可,重新注册为“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而“鸽与鹰”的完美组合依旧被“共和联动”沿用,成为最能表现“共和联动”品牌精神的logo。鸽子代表女人的小鸟依人,细心体贴;老鹰代表男人的霸气和大气。
  十六年弹指一挥间,也正是改革春风带来发展最好时光的阶段。但对于张小波和他的图书策划公司来说,却是风雨飘摇、艰辛摸索的漫长岁月。这家夫妻档起家的图书策划公司,在没有书号、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资金支持和其他社会环境支持的多重压力下,顽强生长着,为来日的开花结果隐忍地做着扎实的积累。
  时间定格在2009年。这一年,民营书业终于获得国家某些赞许的色彩。对于长期处于民营书业“寒冬”的张小波和共和联动来说,心潮难以平静。长久以来,从事民营书业并不是一件让张小波感到特别开心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困顿、无力和无尊严感。在他眼里,过去那段岁月里的民营书业者没有得到“国民待遇”。好在他们终于等来些许春天的气息。这位“老出版人”在2009年初获得2008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的“年度策划人奖”,这是对其长期付出的肯定和认可,似乎也预示着民营业者的春天慢慢来临。
  
  直面市场,勇于尝试和创新
  
  不论是“鸽与鹰”时期抑或是“共和联动”时代,张小波带领的团队策划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畅销书。1996年的《中国可以说不》,2000年的《卡尔·威特的教育》,2005年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007年的《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山楂树之恋》,2009年的《中国不高兴》。在2008年,《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更是被打造成健康保健类图书的知名品牌。
  与国有出版社的体制不同,共和联动一开始便将自己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位置上。因生存环境使然,共和联动对市场的判断精准,策划的图书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营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平媒、网媒、手机信息,并不断尝试新的营销方式,希望书的主要内容能更多地到达受众接受的层面。对共和联动的所有员工来说,任何一个产品的推出都需要全力以赴。全体员工从上到下都被动员起来,凝聚最强的战斗力打好每一场图书推广战。
  张小波和他的团队一直以较少的品种创造着较多码洋。仅2008年,共和联动的200多种图书在当当网历史性地突破5,000万元码洋。面对如此傲人成绩,张小波却坦言共和联动的特色其实很“庞杂”。什么类型的图书都做,每个领域都有标志性意义的畅销书存在。“因为不希望单一的产品线,所以想在多领域进行尝试,以利于某一类图书市场不太流行时,可以较轻松地转到其他品种图书的领域。” 直面市场的惨烈竞争,并从中突围而出,张小波和他的共和联动对图书市场有着特有的敏锐。
  在图书市场跟风严重,选题同一的大环境下,他们希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去年共和联动在健康养生类书籍取得很好成绩,今年肯定有很多出版社和图书公司想来分这杯羹。他们希望借助之前的品牌优势并拉大这种优势,加大投入,在这类图书开拓10~15条产品线,无论是瑜伽、中医养生、西医养生、菜肴还是运动健康,他们希望全面涉入。“包括其他社科领域,也想借这种模式来建产品线,争取把产品线打得广一些,再广一些。”
  2008年是中国书业的“职场小说”年,展望2009年,张小波则认为“职场小说”会走向衰弱,“创业小说”会兴起。共和联动于今年4月份推出第一本“创业小说。”张小波笃定“创业小说”的推出恰逢其时。“改革开放三十年培养很多伟大的企业家,但对这些人都没有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化的表达。如果说职场小说讲的是成功的‘蚂蚁’的故事。那创业小说就是对中国三十年来‘大象’的成功做一些表达。创业小说其实就是描述中国当代资本家的故事,讲述他们是怎么兴起、发展,给这个国家带来改变,他的商业地位是怎么样形成,通过他的努力,在各种正面负面的力量当中,如何让自己的精神升华。我们讲的并不是那些带有强烈原罪的资本家,我们讲的可能是那些带有原罪,但是又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一些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继续讲职场里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我觉得意义并不大。”
  
  与国有出版社良性竞争对台湾出版人才进行抄底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对民营书业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也让张小波和共和联动吃下一颗定心丸。他们不再抱有临时性的心态,不再犹犹豫豫,不再担心到底什么时候政策会有变化,开始思考或许是着眼中长期目标的时候。
  “因为民营书业长期以来不断的进取,导致很多方面无法忽视它的存在。我觉得就我们民营业者自身来说要不断进取,在进取中不断获得承认。在获得承认后就是如何和国有出版社进行良性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的良性命脉,没有竞争市场就无法更加繁荣,但竞争也不是唯一的手段。现在我们可能会通过各种资本的合作,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强,争取跟国际的出版公司接轨。”张小波指出,共和联动会开始慢慢和国有出版社进行一些良性的竞争,也可能会有一些更加深度的合作,比如股权合作、出版社入股、出版集团控股等等,这些都可能发生在共和联动身上。在有了政策给予的条件下,张小波希望与国有出版社尝试多种合作方式,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做大中国图书市场。
  在未来,共和联动也会加深与台湾业者的合作。张小波认为,大陆的管理人才跟台湾还是有差距的,相较于大陆,台湾有较大的人才优势。台湾出版市场小,但人才很多。共和联动可能会进行台湾出版人才的抄底。“同根同种,是非常好沟通的,它们有那么多的出版社那么多的出版人才,在台湾如果无法比较好的发展,我们可以以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他们的。”
  
  提高全民阅读风气,充分开发中国图书市场
  
  十几年来在中国图书市场第一线的战斗经验告诉张小波,中国图书的市场和欧美的市场不一样,它还没有被充分的开发出来,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如何更充分地开发中国图书市场,共和联动自觉“机会还会有很多”。“这并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我发展得很快,就一定会把你打下来,其实可以做得更大,毕竟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目标人群,这些人是不读书的,我们要把他们开发出来。”
  近些年整个民族读书的风气越来越淡薄,一个读书风气不盛的民族,它的未来会有多么繁荣和清晰?对此张小波持怀疑态度。但单靠出版领域的努力远远不够,张小波坦言对共和联动来说“做不了太多”,只能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品。“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功能性阅读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会努力去做,把它做好,同时也会做一些高端的,精神上引导人的作品,比如西方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其实我们几个项目一起在做。”
  张小波期望能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民众的自觉努力,只有整个社会一起来努力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阅读风气。“我们不要热衷于建一些大的书城,搞政绩工程,应该有一些特色书店、一些小书店,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大学周围。耳濡目染,读书风气就会养成,读书才能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开大的书城,挤压小书店,这不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大书城要,但不能仅仅依靠它。不过现在开一家书店还没有开小吃店赚钱,那就没有人会去开书店了。国家应该从税收,政策优惠上给予支持,图书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国家必须在政策上有所倾斜。”
  
  写在后面
  
  自从开始书商生涯,张小波便放弃写诗和小说创作。曾经的诗人和小说家身份,并没有让共和联动坚持只有纯文学图书的出版。张小波谦称自己不过是图书商人而已,而非什么文化人。问及缘由,他感慨万分,“我们生活在一个非纯文学的时代,一个大量信息并存的时代。对中国社会,对世界的领悟,光靠文学作品是不够的,作为一名出版商不应该带有偏好去做事。”
  不可否认,张小波身上仍带着浓厚的文人气质,也因此,共和联动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又不放弃理想。至今每年仍交出一两本保准亏本的诗集,是共和联动坚持理想的最好印证。张小波信奉,对于一家图书公司来说,一方面要有较好的理念,出版一些塑造人心灵和精神的理想化作品;同时,也要打造多领域的畅销书。张小波也坦言,正是有畅销书作为支撑,这些理想的书籍才有精力和精神去做。
其他文献
编者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作为一个特殊载体,自古以来,是君子和骨气的象征,代表着自强不息、高风亮节的精神。竹子经由宋代文人诗文书画,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气质品格,在每一位文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竹君”。北宋文同以墨竹而闻名,他的墨竹技法和理论影响广泛,他与苏轼提倡“寓意于物”的文人写意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画家。而宋以后的画家在秉承文苏凤骨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个性特征,为文人墨竹的发展注入活
期刊
苏轼还有一些很好的画家圈子的朋友,我们今天也有很多人说雅集,苏东坡也有他的雅集,地方在当时的驸马爷王诜王晋卿的家里。苏东坡跟王诜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到他的一个园子中去聚一聚,这个园子叫西园,后来专门画画的题材西园雅集指的就是这个。苏东坡和这些画家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苏东坡特别喜欢看画、讨论画。我们看到苏东坡的书法里面有一组作品是题画诗,是他题《烟江叠嶂图》。在诗里面、他对很多艺术的观点都有了自己的阐发
期刊
收藏在日本的苏轼画作《枯木怪石图》亮相于佳士得2018年秋季拍场上,起拍价为3亿多港币,以4,1亿港元落槌。这么贵的一张画,它到底贵在何处,我们能在这张画中看出些什么呢?苏轼流传至今的作品寥寥无几,而且真假难辨。较为可信的有两件:一件曾经邓拓等收藏,现存中国美术馆的《竹石图》,另一件即此次现身拍场的《枯木怪石图》,这两件作品的画风差距较大、但在众多美术史论文集或论及苏轼艺术的资料中都会以此作为代表
期刊
晴天霹雳  今年上海的数九寒天,几乎天天下雨。正月二十日(2月24日),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大晴天,屋里酒满了久违的阳光。九时许一位好友发来一则“李学勤老师逝世”的微信,顿时令我目瞪口呆。还未回过神来,几个朋友陆续发来同样微信。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尊敬的李学勤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悲从心生,遂口占一首小诗发往朋友圈寄托哀思:‘驾鹤西去何猝然,师恩如海未能还。千古流芳文脉情,哀思痛彻清
期刊
福州中山路可谓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流如梭,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常令靓女俊男流连忘返于其中,然而屹立于道路正中的纪念堂却显得肃穆,超俗。然而在古代,此处却是八闽学子魂牵梦萦的圣地,是他们踏上青云的必经之路。    纪念堂原为福州贡院,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为唐明皇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创设立,唐代官府为防止考生翻爬,于是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有“棘院”之称。北宋元祐五年
期刊
方去疾(1922-2002),原名文俊,字正事,改名痃,字去疾,以字行,号四角亭长。精鉴赏,擅篆刻,兼工书法。经多年考订编有《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出版,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的空白。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社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书协副主席等。  在现今,每当梳理现当代的书法、篆刻发展史的时候,人们总会想起敬重一位这个领域中杰出的、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一方去疾先生。方去疾先生一生致力于印学研
期刊
前两期介绍曹素功墨业350年发展史中七个高潮期。毋庸讳言,高潮之间存在低谷,但无论潮起潮落,始终不变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对制墨技艺的传承,对墨品质量的坚守。曹素功闻名于世、非因其老,而因其优。  对墨品优劣之评估和鉴赏,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实用价值。即其物理性能、书画功能。曹素功墨,原料”烟细胶轻”,制作技艺“十万杵”,故而墨品。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声如  用时"闻来馨、研无声,一点
期刊
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造成了艺术中心的转移,形成了所谓的‘海派”。在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段,权威地引领着中国的艺术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客观上成为南北两大画家群的南方大本营。济济的人才,多样的风格,承韵传风,继往开来,为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不朽贡献。  作为,上邦大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世界艺术高峰。它具有无可替代的自我完善系统和特立独行品
期刊
顷游武当山,逢一道人,相与论道家修持法。道人颇以其体验修证自矜。谓历来丹书所载均不可靠,世上修练者光从书本子上修,难怪会误入歧途。其实真正诀法皆不录文字,只由师徒口授心传,再经修练者实修实证而知。一旦真正实修有得之后,身外化身,回看现今人世各种争论,益觉无谓,自然也就不会再与人言说辩说之了。因此,总括来看,凡真诀皆不录于文字,也不必录于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书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这样的修证者,
期刊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