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曙光——给予民营图书公司批发、零售的资格。在图书行业打拼了十来年的“鸽与鹰”,为了符合政策规定获得发行许可,重新注册为“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而“鸽与鹰”的完美组合依旧被“共和联动”沿用,成为最能表现“共和联动”品牌精神的logo。鸽子代表女人的小鸟依人,细心体贴;老鹰代表男人的霸气和大气。
十六年弹指一挥间,也正是改革春风带来发展最好时光的阶段。但对于张小波和他的图书策划公司来说,却是风雨飘摇、艰辛摸索的漫长岁月。这家夫妻档起家的图书策划公司,在没有书号、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资金支持和其他社会环境支持的多重压力下,顽强生长着,为来日的开花结果隐忍地做着扎实的积累。
时间定格在2009年。这一年,民营书业终于获得国家某些赞许的色彩。对于长期处于民营书业“寒冬”的张小波和共和联动来说,心潮难以平静。长久以来,从事民营书业并不是一件让张小波感到特别开心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困顿、无力和无尊严感。在他眼里,过去那段岁月里的民营书业者没有得到“国民待遇”。好在他们终于等来些许春天的气息。这位“老出版人”在2009年初获得2008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的“年度策划人奖”,这是对其长期付出的肯定和认可,似乎也预示着民营业者的春天慢慢来临。
直面市场,勇于尝试和创新
不论是“鸽与鹰”时期抑或是“共和联动”时代,张小波带领的团队策划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畅销书。1996年的《中国可以说不》,2000年的《卡尔·威特的教育》,2005年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007年的《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山楂树之恋》,2009年的《中国不高兴》。在2008年,《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更是被打造成健康保健类图书的知名品牌。
与国有出版社的体制不同,共和联动一开始便将自己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位置上。因生存环境使然,共和联动对市场的判断精准,策划的图书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营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平媒、网媒、手机信息,并不断尝试新的营销方式,希望书的主要内容能更多地到达受众接受的层面。对共和联动的所有员工来说,任何一个产品的推出都需要全力以赴。全体员工从上到下都被动员起来,凝聚最强的战斗力打好每一场图书推广战。
张小波和他的团队一直以较少的品种创造着较多码洋。仅2008年,共和联动的200多种图书在当当网历史性地突破5,000万元码洋。面对如此傲人成绩,张小波却坦言共和联动的特色其实很“庞杂”。什么类型的图书都做,每个领域都有标志性意义的畅销书存在。“因为不希望单一的产品线,所以想在多领域进行尝试,以利于某一类图书市场不太流行时,可以较轻松地转到其他品种图书的领域。” 直面市场的惨烈竞争,并从中突围而出,张小波和他的共和联动对图书市场有着特有的敏锐。
在图书市场跟风严重,选题同一的大环境下,他们希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去年共和联动在健康养生类书籍取得很好成绩,今年肯定有很多出版社和图书公司想来分这杯羹。他们希望借助之前的品牌优势并拉大这种优势,加大投入,在这类图书开拓10~15条产品线,无论是瑜伽、中医养生、西医养生、菜肴还是运动健康,他们希望全面涉入。“包括其他社科领域,也想借这种模式来建产品线,争取把产品线打得广一些,再广一些。”
2008年是中国书业的“职场小说”年,展望2009年,张小波则认为“职场小说”会走向衰弱,“创业小说”会兴起。共和联动于今年4月份推出第一本“创业小说。”张小波笃定“创业小说”的推出恰逢其时。“改革开放三十年培养很多伟大的企业家,但对这些人都没有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化的表达。如果说职场小说讲的是成功的‘蚂蚁’的故事。那创业小说就是对中国三十年来‘大象’的成功做一些表达。创业小说其实就是描述中国当代资本家的故事,讲述他们是怎么兴起、发展,给这个国家带来改变,他的商业地位是怎么样形成,通过他的努力,在各种正面负面的力量当中,如何让自己的精神升华。我们讲的并不是那些带有强烈原罪的资本家,我们讲的可能是那些带有原罪,但是又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一些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继续讲职场里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我觉得意义并不大。”
与国有出版社良性竞争对台湾出版人才进行抄底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对民营书业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也让张小波和共和联动吃下一颗定心丸。他们不再抱有临时性的心态,不再犹犹豫豫,不再担心到底什么时候政策会有变化,开始思考或许是着眼中长期目标的时候。
“因为民营书业长期以来不断的进取,导致很多方面无法忽视它的存在。我觉得就我们民营业者自身来说要不断进取,在进取中不断获得承认。在获得承认后就是如何和国有出版社进行良性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的良性命脉,没有竞争市场就无法更加繁荣,但竞争也不是唯一的手段。现在我们可能会通过各种资本的合作,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强,争取跟国际的出版公司接轨。”张小波指出,共和联动会开始慢慢和国有出版社进行一些良性的竞争,也可能会有一些更加深度的合作,比如股权合作、出版社入股、出版集团控股等等,这些都可能发生在共和联动身上。在有了政策给予的条件下,张小波希望与国有出版社尝试多种合作方式,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做大中国图书市场。
在未来,共和联动也会加深与台湾业者的合作。张小波认为,大陆的管理人才跟台湾还是有差距的,相较于大陆,台湾有较大的人才优势。台湾出版市场小,但人才很多。共和联动可能会进行台湾出版人才的抄底。“同根同种,是非常好沟通的,它们有那么多的出版社那么多的出版人才,在台湾如果无法比较好的发展,我们可以以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他们的。”
提高全民阅读风气,充分开发中国图书市场
十几年来在中国图书市场第一线的战斗经验告诉张小波,中国图书的市场和欧美的市场不一样,它还没有被充分的开发出来,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如何更充分地开发中国图书市场,共和联动自觉“机会还会有很多”。“这并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我发展得很快,就一定会把你打下来,其实可以做得更大,毕竟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目标人群,这些人是不读书的,我们要把他们开发出来。”
近些年整个民族读书的风气越来越淡薄,一个读书风气不盛的民族,它的未来会有多么繁荣和清晰?对此张小波持怀疑态度。但单靠出版领域的努力远远不够,张小波坦言对共和联动来说“做不了太多”,只能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品。“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功能性阅读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会努力去做,把它做好,同时也会做一些高端的,精神上引导人的作品,比如西方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其实我们几个项目一起在做。”
张小波期望能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民众的自觉努力,只有整个社会一起来努力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阅读风气。“我们不要热衷于建一些大的书城,搞政绩工程,应该有一些特色书店、一些小书店,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大学周围。耳濡目染,读书风气就会养成,读书才能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开大的书城,挤压小书店,这不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大书城要,但不能仅仅依靠它。不过现在开一家书店还没有开小吃店赚钱,那就没有人会去开书店了。国家应该从税收,政策优惠上给予支持,图书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国家必须在政策上有所倾斜。”
写在后面
自从开始书商生涯,张小波便放弃写诗和小说创作。曾经的诗人和小说家身份,并没有让共和联动坚持只有纯文学图书的出版。张小波谦称自己不过是图书商人而已,而非什么文化人。问及缘由,他感慨万分,“我们生活在一个非纯文学的时代,一个大量信息并存的时代。对中国社会,对世界的领悟,光靠文学作品是不够的,作为一名出版商不应该带有偏好去做事。”
不可否认,张小波身上仍带着浓厚的文人气质,也因此,共和联动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又不放弃理想。至今每年仍交出一两本保准亏本的诗集,是共和联动坚持理想的最好印证。张小波信奉,对于一家图书公司来说,一方面要有较好的理念,出版一些塑造人心灵和精神的理想化作品;同时,也要打造多领域的畅销书。张小波也坦言,正是有畅销书作为支撑,这些理想的书籍才有精力和精神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