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水流水觅知音,音乐需要观众,需要懂得欣赏它的人。小学音乐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运用视听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学会体验音乐、了解音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点;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83-01
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大家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程度越来越深,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学生对音乐的评价往往停留在是否轻快或者悲伤等简单的评价上,学生的欣赏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课的内容也亟待丰富,如何让他们获得深层次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全面分析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注重“听”的训练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活泼好问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尤其是做好相关音乐教学的背景讲解工作,让学生对多学音乐知识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成立的么?”学生举手回答:“是1949年成立的。”教师继续提问:“有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对祖国的感受?”学生会想到“祖国像我们的母亲,祖国像我们温暖的家。”师生互答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向教师倾诉自己对音乐课的感受与理解,学生也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内涵与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小提琴、风笛、古筝等乐的魅力。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大海啊,故乡》一课时,教师先为大家讲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中的插曲,用舒缓的女生独唱表现海员在海上的日常生活,以及海员对祖国母亲的想念与热爱。教师让学生们在聆听这首歌曲时进行想象,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大海在呼唤》这个电影,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就在大海上航行,是一名海员,教师再播放这首歌曲时就会让学生们产生共鸣,进而提升他们对这首音乐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进行“唱”的练习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就是歌曲的主题。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过程中,要注意作者想要在音乐中表达的情绪与思想。把握一首歌曲的主题旋律,能够让学生在试唱中富有感情,唱出“感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好掌握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比如四年级下册中的《雪绒花》,教师可以先将歌曲中的主题旋律进行强调,然后让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演唱,再让学生谈演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唱出了冬天寒意浓浓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感觉到一种深沉的爱。亲自演唱让学生们加深了对歌曲的认识,更感受到了一种美的存在。学生将在演唱过程中将雪绒花这种高山植物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勇敢的演唱尝试,让自己的音乐素养无形中得到提升,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将音乐与美术联系起来,进行“画”的创新
小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占主导,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然而抽象思维也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教材比较抽象,教师可以把音乐课程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直观表现自己对某首歌曲的理解。比如,教师在教授《种太阳》时,可以让学生们画出自己心中的“种太阳”,教师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在教师准备的画纸上即兴进行创作,表现出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绘画让学生更加兴奋,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绘画的辅助手段,学生对音乐课程更感兴趣,让音乐课的质量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四、分模块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并让学生了解一首歌曲中的各种音乐要素。比如在学习《三个和尚》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曲调分为较快和较慢的两大部分,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三个和尚》中本来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可以挑水喝、抬水喝,因此音乐比较舒缓、轻快。而三个和尚则因为谁挑水、谁干活而争执起来,较快的节奏部分体现的是和尚救火、打架的场景。学生在分析歌曲的过程中,也全面掌握在唱这首歌曲时哪里需要轻快地演唱,而哪里需要强调性演唱,从而表现出三个和尚这个故事戏剧化的剧情,而学生也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音乐情绪,让自己的演唱感情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
音乐需要倾听,音乐需要被欣赏。简单的教学不足以让学生具有较为理想的音乐鉴赏力。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展,并充分利用的自己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学会分析、聆听、模仿,让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相信只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就能夠实现,学生的“耳朵”和热爱音乐的“心”都会被教师们叫醒。
参考文献:
[1]肖丹.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小学教育,2015(11).
[2]朱泽平,缪英文.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点;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83-01
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大家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程度越来越深,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学生对音乐的评价往往停留在是否轻快或者悲伤等简单的评价上,学生的欣赏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课的内容也亟待丰富,如何让他们获得深层次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全面分析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注重“听”的训练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活泼好问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尤其是做好相关音乐教学的背景讲解工作,让学生对多学音乐知识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成立的么?”学生举手回答:“是1949年成立的。”教师继续提问:“有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对祖国的感受?”学生会想到“祖国像我们的母亲,祖国像我们温暖的家。”师生互答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向教师倾诉自己对音乐课的感受与理解,学生也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内涵与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小提琴、风笛、古筝等乐的魅力。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大海啊,故乡》一课时,教师先为大家讲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中的插曲,用舒缓的女生独唱表现海员在海上的日常生活,以及海员对祖国母亲的想念与热爱。教师让学生们在聆听这首歌曲时进行想象,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大海在呼唤》这个电影,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就在大海上航行,是一名海员,教师再播放这首歌曲时就会让学生们产生共鸣,进而提升他们对这首音乐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进行“唱”的练习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就是歌曲的主题。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过程中,要注意作者想要在音乐中表达的情绪与思想。把握一首歌曲的主题旋律,能够让学生在试唱中富有感情,唱出“感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好掌握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比如四年级下册中的《雪绒花》,教师可以先将歌曲中的主题旋律进行强调,然后让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演唱,再让学生谈演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唱出了冬天寒意浓浓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感觉到一种深沉的爱。亲自演唱让学生们加深了对歌曲的认识,更感受到了一种美的存在。学生将在演唱过程中将雪绒花这种高山植物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勇敢的演唱尝试,让自己的音乐素养无形中得到提升,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将音乐与美术联系起来,进行“画”的创新
小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占主导,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然而抽象思维也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教材比较抽象,教师可以把音乐课程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直观表现自己对某首歌曲的理解。比如,教师在教授《种太阳》时,可以让学生们画出自己心中的“种太阳”,教师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在教师准备的画纸上即兴进行创作,表现出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绘画让学生更加兴奋,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绘画的辅助手段,学生对音乐课程更感兴趣,让音乐课的质量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四、分模块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并让学生了解一首歌曲中的各种音乐要素。比如在学习《三个和尚》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曲调分为较快和较慢的两大部分,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三个和尚》中本来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可以挑水喝、抬水喝,因此音乐比较舒缓、轻快。而三个和尚则因为谁挑水、谁干活而争执起来,较快的节奏部分体现的是和尚救火、打架的场景。学生在分析歌曲的过程中,也全面掌握在唱这首歌曲时哪里需要轻快地演唱,而哪里需要强调性演唱,从而表现出三个和尚这个故事戏剧化的剧情,而学生也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音乐情绪,让自己的演唱感情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
音乐需要倾听,音乐需要被欣赏。简单的教学不足以让学生具有较为理想的音乐鉴赏力。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展,并充分利用的自己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学会分析、聆听、模仿,让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相信只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就能夠实现,学生的“耳朵”和热爱音乐的“心”都会被教师们叫醒。
参考文献:
[1]肖丹.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小学教育,2015(11).
[2]朱泽平,缪英文.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