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对专业教育的日益关注,一些高校思政教育逐步沦为“摆设”。于是我们开始提出课程思政,旨在“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这是教育价值真理的回归。新形势下搞好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逐步使立德树人和艺术育人完美结合,是高效艺术教育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入手,努力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试图归纳出问题的化解之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 ;艺术育人;立德树人
引言:
众所周知,“课程思政”即是将培育教育对象的德行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伴同行,促成协同效应的一种全面教育理念。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突出自身办学亮点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始终,慢慢搭建起具有艺术高校特色的有效果、有协调、有力度的立德树人格局。
一、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把握不透
“课程思政”这一说法提出和实施的时间很短,目前尚处于不停探索和实验阶段,在一些艺术高校“课程育人”理念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有的专业课教育工作者模式甚至忽视在专业教育中对观念教育的教授和融入,严重破坏了观念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的紧密联系。追根溯源,一边在于有的专业课老师本身的思政观念的弱化,沉浸在惯性思维,德育意识较为薄弱;另一边在于有的专业课老师由于教学及科研负担较重,没有充足的空间和心力对专业教学中的立德元素进行进一步挖掘和研究,部分甚至流于形式,只求应付了事,没能完全形成二者协同并行的常态机制。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尚不健全
就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前尚有促进发展之体制不成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其一,乃统筹整合体系不完善。典型表现为课程设置没有对德育资源之整体规划,每个艺术课程仅是偶尔加入少量思政教育文字,教育效果不好;其二,乃执行体系不完善。碍于缺乏标准化安排,财力、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供给不到位,导致“课程思政”的发展动力不足,没有韧性;其三乃约束体系不科学。约束的形式、设置等方面难以形成整齐的标准,变通性较大,没有科学有效的量化指标,从而导致各项监督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对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体系漏洞多
有的艺术高校存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有的甚至只把这项工作作为弹性任务、软指标,有时间就搞,没时间就拉倒。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考核标准不统一,没有规范化、标注化的测评体系,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艺术高校甚至美没有这一考评过程,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模糊化,导向泛泛化,效果一般化。另一方面,是考核管理不细致。典型表现在考核结果无审核,整个考核过程漏洞百出、诸多不足。这些共性问题的存在,都使得此项工程无法形成良性闭环,我们的专业课导师几乎很难从教育对象那里获得及时反馈,立德树人的效果能达成几分,可想而知。
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当如何摆脱困境
(一)从载体上下功夫,立足专业课程设计寻找与课德育契合的元素
要清醒认识到现代信息手段对学校教育工作和学生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趋利避害,学会运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思想政治工作的线上领域,采取可行措施加大对网上教育的管理力度,实现网上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同时要继续用好线下文体活动载体,不断探索和积累思想文化活动的新方式、新途径,让学生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实现精气神的自我提振。
作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务必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特色和专业课程特点,不断寻找各类专业课内的德育要内容,并以受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系统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实践尝试。一是可以结合有关红色艺术作品开展德育教育,各门专业课老师通过全面分析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表达的深刻寓意、對当时的重要影响等,对艺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开展深入挖掘,让教育对象在学习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配合多种艺术形式从事具有相当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比如以乐曲、舞蹈、话剧、绘画、摄影等具体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 和高度,把传统礼仪、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时代特质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教育对象能够更直观、更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三是从事艺术专业教育的工作者自身,也要通过不断地深造,提升自我视野和政治理论素养,树立起课程思政建设观念,用自身能力和高度的提升,来提升艺术专业课程内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的利用率。
(二)从创新上下功夫,努力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形式
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效果,教学方法得当与否,教学手段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和效果。作为艺术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可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尝试。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贵在思路创新,要适应新时代变化,紧贴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思想情况和变化,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思想更替。要善于寻找和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启迪,尊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新视角。要积极促进学生自发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寓教于乐,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学会在潜移默化的之中实现教育目的。一是进一步优化上课期间的德育教育。结合艺术院校生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理解新鲜事物能力强、文化理论根基浅等特点,将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化教学融进课堂德育教育内,同时加大艺术专业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课外社会实践教学。将艺术专业教学实践同德育教育相连结,不断挖掘具有代表性性、可实现性,具有高校自身魅力特色的“课程思政”社会化教学新形式,为教育对象建立良性的社会实践桥梁,并通过系列激励机制,鼓励教育对象踊跃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来。三是要进一步用好网络德育教学,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网络论坛,建立网络对话室,开设线上课程,加强网络监督等形式,逐步提升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三)从考核上下功夫,逐渐克服评价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科学的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考核及评价体系,对于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形式、激发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和教育对象的参与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
我们要优化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工作,一是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与课程思政建设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把关键落在对教育对象品德、人格的考核上,使艺术高校的专业教育不只是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更要着重展现对教育对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二是要及时收集教育对象的反馈意见,通过教学问卷调查,课后师生茶话会等形式,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反馈信息,把教育对象关心、关注的事情作为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并根据反馈回的信息第一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微调和理顺。三是要建立一套与课程思政建设相配套的考核奖惩体系,并将考评的结果与教育工作者的薪酬、津贴、评优、评职等相匹配,从反向约束的角度,提升艺术高校专业课教育工作者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全面激发专业课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理论教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四)从内容上下功夫,紧跟时代潮流达成促进专业课发展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关系。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为了高校教育群体的整体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是要落到人身上,只要是通过人,就要讲人性、讲情怀、有温度。要从思想感化人手,以科学知识武装人,以正确氛围引导人,以高尚品德塑造人,以正能量活动鼓舞人,培育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如今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又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必须着眼大环境,不能闭门造车,做井底之蛙。一是要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牢记入学的初心、为人的初心,改变“两张皮”的情况,主动化消极情绪为奋进动力,推动人在主管认识上由点到面,由迷茫到明晰,最终使每一位教育对象达到思想通达、认识到位,心理健康,信念坚定的效果。二是要努力将党史教育贯穿其中。随着党史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会愈发感受到我黨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风风雨雨中光辉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的受教育者坚定信仰,志存高远。三是要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思政建设内容也是有更新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时刻关注国家动态,做好情报员,让受教育者摆脱象牙塔,真正感受到外界的变化。
结束语: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因为受到各自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模式等特殊情况的影响,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些特殊性。我们要善于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从实例中找出规律,从而不断解决问题,明确标准,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艺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从而更有成效、更具体地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加强党史学习 倍增信念信心[J].莫海琼
[2]用好党史教育资源 助力沈阳高质量发展[J].初青松
[3]“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刘欣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00)
关键词:课程思政 ;艺术育人;立德树人
引言:
众所周知,“课程思政”即是将培育教育对象的德行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伴同行,促成协同效应的一种全面教育理念。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突出自身办学亮点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始终,慢慢搭建起具有艺术高校特色的有效果、有协调、有力度的立德树人格局。
一、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把握不透
“课程思政”这一说法提出和实施的时间很短,目前尚处于不停探索和实验阶段,在一些艺术高校“课程育人”理念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有的专业课教育工作者模式甚至忽视在专业教育中对观念教育的教授和融入,严重破坏了观念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的紧密联系。追根溯源,一边在于有的专业课老师本身的思政观念的弱化,沉浸在惯性思维,德育意识较为薄弱;另一边在于有的专业课老师由于教学及科研负担较重,没有充足的空间和心力对专业教学中的立德元素进行进一步挖掘和研究,部分甚至流于形式,只求应付了事,没能完全形成二者协同并行的常态机制。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尚不健全
就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前尚有促进发展之体制不成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其一,乃统筹整合体系不完善。典型表现为课程设置没有对德育资源之整体规划,每个艺术课程仅是偶尔加入少量思政教育文字,教育效果不好;其二,乃执行体系不完善。碍于缺乏标准化安排,财力、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供给不到位,导致“课程思政”的发展动力不足,没有韧性;其三乃约束体系不科学。约束的形式、设置等方面难以形成整齐的标准,变通性较大,没有科学有效的量化指标,从而导致各项监督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对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体系漏洞多
有的艺术高校存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有的甚至只把这项工作作为弹性任务、软指标,有时间就搞,没时间就拉倒。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考核标准不统一,没有规范化、标注化的测评体系,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艺术高校甚至美没有这一考评过程,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模糊化,导向泛泛化,效果一般化。另一方面,是考核管理不细致。典型表现在考核结果无审核,整个考核过程漏洞百出、诸多不足。这些共性问题的存在,都使得此项工程无法形成良性闭环,我们的专业课导师几乎很难从教育对象那里获得及时反馈,立德树人的效果能达成几分,可想而知。
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当如何摆脱困境
(一)从载体上下功夫,立足专业课程设计寻找与课德育契合的元素
要清醒认识到现代信息手段对学校教育工作和学生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趋利避害,学会运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思想政治工作的线上领域,采取可行措施加大对网上教育的管理力度,实现网上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同时要继续用好线下文体活动载体,不断探索和积累思想文化活动的新方式、新途径,让学生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实现精气神的自我提振。
作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务必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特色和专业课程特点,不断寻找各类专业课内的德育要内容,并以受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系统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实践尝试。一是可以结合有关红色艺术作品开展德育教育,各门专业课老师通过全面分析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表达的深刻寓意、對当时的重要影响等,对艺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开展深入挖掘,让教育对象在学习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配合多种艺术形式从事具有相当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比如以乐曲、舞蹈、话剧、绘画、摄影等具体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 和高度,把传统礼仪、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时代特质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教育对象能够更直观、更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三是从事艺术专业教育的工作者自身,也要通过不断地深造,提升自我视野和政治理论素养,树立起课程思政建设观念,用自身能力和高度的提升,来提升艺术专业课程内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的利用率。
(二)从创新上下功夫,努力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形式
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效果,教学方法得当与否,教学手段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和效果。作为艺术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可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尝试。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贵在思路创新,要适应新时代变化,紧贴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思想情况和变化,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思想更替。要善于寻找和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启迪,尊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新视角。要积极促进学生自发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寓教于乐,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学会在潜移默化的之中实现教育目的。一是进一步优化上课期间的德育教育。结合艺术院校生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理解新鲜事物能力强、文化理论根基浅等特点,将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化教学融进课堂德育教育内,同时加大艺术专业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课外社会实践教学。将艺术专业教学实践同德育教育相连结,不断挖掘具有代表性性、可实现性,具有高校自身魅力特色的“课程思政”社会化教学新形式,为教育对象建立良性的社会实践桥梁,并通过系列激励机制,鼓励教育对象踊跃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来。三是要进一步用好网络德育教学,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网络论坛,建立网络对话室,开设线上课程,加强网络监督等形式,逐步提升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三)从考核上下功夫,逐渐克服评价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科学的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考核及评价体系,对于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形式、激发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和教育对象的参与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
我们要优化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工作,一是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与课程思政建设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把关键落在对教育对象品德、人格的考核上,使艺术高校的专业教育不只是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更要着重展现对教育对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二是要及时收集教育对象的反馈意见,通过教学问卷调查,课后师生茶话会等形式,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反馈信息,把教育对象关心、关注的事情作为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并根据反馈回的信息第一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微调和理顺。三是要建立一套与课程思政建设相配套的考核奖惩体系,并将考评的结果与教育工作者的薪酬、津贴、评优、评职等相匹配,从反向约束的角度,提升艺术高校专业课教育工作者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全面激发专业课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理论教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四)从内容上下功夫,紧跟时代潮流达成促进专业课发展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关系。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为了高校教育群体的整体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是要落到人身上,只要是通过人,就要讲人性、讲情怀、有温度。要从思想感化人手,以科学知识武装人,以正确氛围引导人,以高尚品德塑造人,以正能量活动鼓舞人,培育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如今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又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必须着眼大环境,不能闭门造车,做井底之蛙。一是要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牢记入学的初心、为人的初心,改变“两张皮”的情况,主动化消极情绪为奋进动力,推动人在主管认识上由点到面,由迷茫到明晰,最终使每一位教育对象达到思想通达、认识到位,心理健康,信念坚定的效果。二是要努力将党史教育贯穿其中。随着党史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会愈发感受到我黨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风风雨雨中光辉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的受教育者坚定信仰,志存高远。三是要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思政建设内容也是有更新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时刻关注国家动态,做好情报员,让受教育者摆脱象牙塔,真正感受到外界的变化。
结束语: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因为受到各自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模式等特殊情况的影响,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些特殊性。我们要善于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从实例中找出规律,从而不断解决问题,明确标准,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艺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从而更有成效、更具体地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加强党史学习 倍增信念信心[J].莫海琼
[2]用好党史教育资源 助力沈阳高质量发展[J].初青松
[3]“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刘欣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