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的发生原因,探讨护理干预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4例肺栓塞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引起肺栓塞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情绪状态的变化。
结果:与护理干预前对比,我们发现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
结论:引起肺栓塞的原因包括高龄、肥胖、恶性肿瘤、机体应激、活动量少等,优质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症状、缓解不良情绪,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关键词:肺栓塞 发生原因 护理干预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51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14-02
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其中以血栓栓塞最常见,具有起病急骤、死亡率高等特点[1]。我院分析了肺栓塞的发生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4例肺栓塞患者纳入本研究,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胸痛、咯血症状。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6.23±11.45)岁;体重55~86kg,平均体重(64.43±9.63)kg;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遵医嘱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行心电监护,准备好抢救药品、器械、设备等。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皮肤温度、颜色,指导患者有效呼吸,定期检测凝血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每30min测量血压1次。禁止搬动患者或突然改变体位,保持绝对卧床休息[2]。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道湿化,防止因呼吸道失水损伤黏液纤毛系统功能,使痰液不易排出而堵塞人工气道。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吗啡或杜冷丁等镇痛药物注射治疗。饮食以低盐、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多餐,少食易产气食物,保持大便通畅[3]。
由于肺栓塞起病急骤,持续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恐惧、焦虑情绪较严重,甚至丧失康复信心。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护理的同时及时进行疏导,安慰、鼓励患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技术娴熟、沉着镇定、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4]。
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肺栓塞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勿按摩患者下肢。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进行床上活动,以利于血液循环。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深呼吸,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病情许可的前提下下床活动前首先在床边活动10min,然后在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下离床活动,第1d下床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进行剧烈运动[5]。
1.3 评价指标。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SAS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严重;SDS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状态越严重。
1.4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与护理干预前对比,我们发现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X±S)
n=34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干预前
65.87±10.54
68.34±11.63
护理干预后
52.46±7.42*
53.26±7.64*
注: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代表P<0.05。
3 讨论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及其分支由于栓子阻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血流中断,肺组织发生坏死的病理改变。栓子常来源于体循环静脉系统产生的血栓。高龄、恶性肿瘤、肥胖、机体应激、活动量少等均易形成静脉血栓,栓子脱落而发病。本病属于危急重症,可导致猝死。
高龄患者机体代谢能力下降,活动量少,使血流动力学减慢。高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脉粥样硬化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肥胖患者静脉回流相对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积聚于血管壁,一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患者用力活动时栓子脱落则发生肺栓塞。
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的促凝因子,因此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凝血机能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抗凝血因子Ⅲ水平下降,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继而发生肺栓塞。肥胖患者缺乏运动、活动量少导致全身肌肉组织松弛,收缩功能差,利于血栓形成。
机体应激多与创伤、产后等有关,部分患者治疗内科疾病时需要经静脉给药,多次静脉穿刺可使静脉壁受到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诱导血小板聚集,释放凝血活性物质,促进形成血栓。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高龄、肥胖、恶性肿瘤、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人群的防范措施,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给予降压、调脂等治疗以改善血流状态。一旦发生肺栓塞时因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护理,重视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更好的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以改善预后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肺栓塞的原因包括高龄、肥胖、恶性肿瘤、机体应激、活动量少等,优质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症状、缓解不良情绪,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参考文献
[1] 黄秀芹,董环,单秀云,等.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8-40
[2] 王树伟,贾艳春.心理干预对肺栓塞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13-815
[3] 张璐.下肢骨折并发肺栓塞的早期预防及护理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0):75-76
[4] 郭华.大隐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护理1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55
[5] 蒋瑞芬,叶惠芳,张芳,等.肺栓塞16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64-65
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4例肺栓塞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引起肺栓塞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情绪状态的变化。
结果:与护理干预前对比,我们发现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
结论:引起肺栓塞的原因包括高龄、肥胖、恶性肿瘤、机体应激、活动量少等,优质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症状、缓解不良情绪,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关键词:肺栓塞 发生原因 护理干预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51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14-02
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其中以血栓栓塞最常见,具有起病急骤、死亡率高等特点[1]。我院分析了肺栓塞的发生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4例肺栓塞患者纳入本研究,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胸痛、咯血症状。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6.23±11.45)岁;体重55~86kg,平均体重(64.43±9.63)kg;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遵医嘱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行心电监护,准备好抢救药品、器械、设备等。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皮肤温度、颜色,指导患者有效呼吸,定期检测凝血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每30min测量血压1次。禁止搬动患者或突然改变体位,保持绝对卧床休息[2]。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道湿化,防止因呼吸道失水损伤黏液纤毛系统功能,使痰液不易排出而堵塞人工气道。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吗啡或杜冷丁等镇痛药物注射治疗。饮食以低盐、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多餐,少食易产气食物,保持大便通畅[3]。
由于肺栓塞起病急骤,持续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恐惧、焦虑情绪较严重,甚至丧失康复信心。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护理的同时及时进行疏导,安慰、鼓励患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技术娴熟、沉着镇定、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4]。
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肺栓塞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勿按摩患者下肢。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进行床上活动,以利于血液循环。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深呼吸,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病情许可的前提下下床活动前首先在床边活动10min,然后在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下离床活动,第1d下床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进行剧烈运动[5]。
1.3 评价指标。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SAS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严重;SDS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状态越严重。
1.4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与护理干预前对比,我们发现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X±S)
n=34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干预前
65.87±10.54
68.34±11.63
护理干预后
52.46±7.42*
53.26±7.64*
注: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代表P<0.05。
3 讨论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及其分支由于栓子阻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血流中断,肺组织发生坏死的病理改变。栓子常来源于体循环静脉系统产生的血栓。高龄、恶性肿瘤、肥胖、机体应激、活动量少等均易形成静脉血栓,栓子脱落而发病。本病属于危急重症,可导致猝死。
高龄患者机体代谢能力下降,活动量少,使血流动力学减慢。高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脉粥样硬化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肥胖患者静脉回流相对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积聚于血管壁,一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患者用力活动时栓子脱落则发生肺栓塞。
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的促凝因子,因此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凝血机能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抗凝血因子Ⅲ水平下降,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继而发生肺栓塞。肥胖患者缺乏运动、活动量少导致全身肌肉组织松弛,收缩功能差,利于血栓形成。
机体应激多与创伤、产后等有关,部分患者治疗内科疾病时需要经静脉给药,多次静脉穿刺可使静脉壁受到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诱导血小板聚集,释放凝血活性物质,促进形成血栓。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高龄、肥胖、恶性肿瘤、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人群的防范措施,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给予降压、调脂等治疗以改善血流状态。一旦发生肺栓塞时因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护理,重视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更好的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以改善预后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肺栓塞的原因包括高龄、肥胖、恶性肿瘤、机体应激、活动量少等,优质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症状、缓解不良情绪,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参考文献
[1] 黄秀芹,董环,单秀云,等.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8-40
[2] 王树伟,贾艳春.心理干预对肺栓塞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13-815
[3] 张璐.下肢骨折并发肺栓塞的早期预防及护理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0):75-76
[4] 郭华.大隐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护理1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55
[5] 蒋瑞芬,叶惠芳,张芳,等.肺栓塞16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