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区域活动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延伸,它是教师利用活动室的一个角落,专门为幼儿设置的一个自由探索、发现的游戏区域。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数学区域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数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数学方法和技能。《指南》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够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活动区中组织大班幼儿的学习活动变得很重要,这也是多数教师感到困惑的地方。
【关键词】大班幼儿 数学区域活动 幼儿学习 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25-01
数学区域活动是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教师利用活动室一定的空间,遵循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其提供充足的数学游戏材料,使大班幼兒在数学区内自由探索和选择的一个活动平台。笔者在实习中发现,大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材料更新缓慢,幼儿区域规则意识模糊,教师介入时机不成熟等。那么,如何为大班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个议题就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创设适宜的数学区域环境
1.布置数学区域
数学区环境的布置目的是吸引大班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区时应将数学区划分成半封闭半开放的区角,与科学区毗邻,这为幼儿创造了独立思考、同侪交流的空间。其次,布置数学区需要充分的活动空间。因此,教师要在活动室或走廊的一角设置数学区。区内应有摆放材料的柜子,幼儿活动的桌椅,以便于幼儿展示其操作成果。布置数学区时可以把区域内的一面墙作为数学主题墙。大班幼儿可以在墙面上测量距离,比较大小等。如:教师在墙面上展示幼儿的一日作息时间表,幼儿可以通过一日活动来认识时间;有的教师在墙面上展示祖国的地图,请幼儿自己测量辽宁与北京等其它省份的图上距离等。墙面的设置能够拓展数学区的内在价值。
2.投放数学区域材料
数学区活动材料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载体,它不仅能够帮助大班幼儿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使幼儿从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数学经验。如我们可以从“拼拼看”“翻转木珠”过程中,让大班幼儿获得数组成的经验;通过“一日生活时间表”“做钟面”等游戏,帮助幼儿认识时间的经验;通过玩“比一比”“力争上游”等游戏,使大班幼儿加深数学关系,同时能够提升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等。
其次,材料摆放层次性,遵循幼儿个体差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分层摆放,照顾到全班幼儿的身心差异。一方面,材料的变换、更新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如:数的组成—数学的运算,相应的—实物操作—符号运算。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大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或是同一活动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适合其发展的要求。如通过数量的多少调控活动的难易程度,通过实物操作来调节幼儿思维水平的差异。那么,当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之后,教师可鼓励幼儿自行创作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幼儿创作小鸟、飞机、汽车等物品粘贴在数学主题墙上来认识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玩具,增加游戏的难度性和挑战性。
最后,投放的材料要有趣、可操作。教师在数学区域投放的材料要体现趣味性,能够引起大班幼儿入区操作的兴趣。例如:让幼儿学习分类,如果只提供大小、颜色不一的玻璃球让孩子去操作,幼儿的兴趣不大也不会长久。如果教师将玻璃球放在积木拼成的跑道上,在跑道顶端依次放入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小球的大小、颜色,将其依次放入尾端的盒子中,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就增强了。
二、展现恰当的教师指导行为
1.遵循幼儿主体的指导观念
数学区是大班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学习区域。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与活动,获得相应的发展。目前,教师在开展数学区域活动时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教师从头到尾都在讲解、示范,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样会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幼儿会过分依赖教师,不愿动脑和动手,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介入指导有时会扰乱幼儿的探索思路,造成幼儿对数学区活动失去兴趣。在数学区活动中,教师充当观察者和引导者。作为活动的观察者,教师只需要从旁观察幼儿及材料,观察提供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引导者,当幼儿遇到困难需要帮忙时,提供鹰架教学,最后幼儿能够自己完成操作活动。
2.采用多样式的指导方式
教师可以采取语言指导、与幼儿互动指导及规则指导等方式对大班幼儿进行指导。第一,语言指导。语言指导是区域活动的一种常用的指导方式,包括询问、暗示、质疑、建议等。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大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例如:追问。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一方面,教师通过追问能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为个别化的指导做准备;另一方面,通过追问,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幼儿梳理知识脉络,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不能仅凭表面的观察就对幼儿进行干预、指导,还要追问幼儿的想法是什么。第二,师幼互动的指导。在大班数学区活动中,教师适时与幼儿进行互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以促进其积极思维,而且又可以通过提醒、提示等方式对幼儿指导。在数学区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幼儿对手的身份参加到游戏中,与幼儿过招,从而能够获得高水平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如教师与幼儿下五子棋,帮助其积累出棋的经验,使幼儿形成一个先思考再做出决定的过程,提高幼儿数学区活动中运用经验的意识性。
三、建立明确的数学区活动规则
在数学区活动中,大班幼儿主要是以自主探索和操作进行活动的,教师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对活动进行指导的。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师有责任与幼儿共同制定数学区规则,规则对数学区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进区规则。大班幼儿可以根据自选活动表选择要进的区域,首选数学区的幼儿可优先入区,其它区域结束的幼儿可根据空间随机进入数学区。第二,活动中的规则。同侪之间要相互合作、谦让,爱惜区域材料,玩过后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以培养幼儿爱惜物品,同侪合作的良好习惯。其中,区角中投放的新材料,教师与幼儿一起制定活动规则,也可小组创造玩法,玩法要规划设计图。第三,离区规则。游戏时间结束时,所有玩过材料的成员要共同收集、整理材料并放回原位,椅子摆回原位。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幼儿的观察者、引导者要深刻重视数学区域活动对幼儿成长的巨大价值。幼儿教师要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数学领域对大班幼儿提出的认知要求——为大班幼儿创设一个学习氛围浓郁的数学区域环境,提供有益于大班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材料以及及时的、适宜的、多样的指导方式,让数学区成为大班幼儿乐于参与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所。
参考文献:
[1]吴邵萍.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2]梅纳新.谈幼儿园数学区活动的开展与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教研视点,2016,(1):4-5.
[3]陈永康.开展数学区域活动的策略[J].教育教学:留学生,2016,(1):190.
基金项目:鞍山师范学院2017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7307。
【关键词】大班幼儿 数学区域活动 幼儿学习 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25-01
数学区域活动是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教师利用活动室一定的空间,遵循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其提供充足的数学游戏材料,使大班幼兒在数学区内自由探索和选择的一个活动平台。笔者在实习中发现,大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材料更新缓慢,幼儿区域规则意识模糊,教师介入时机不成熟等。那么,如何为大班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个议题就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创设适宜的数学区域环境
1.布置数学区域
数学区环境的布置目的是吸引大班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区时应将数学区划分成半封闭半开放的区角,与科学区毗邻,这为幼儿创造了独立思考、同侪交流的空间。其次,布置数学区需要充分的活动空间。因此,教师要在活动室或走廊的一角设置数学区。区内应有摆放材料的柜子,幼儿活动的桌椅,以便于幼儿展示其操作成果。布置数学区时可以把区域内的一面墙作为数学主题墙。大班幼儿可以在墙面上测量距离,比较大小等。如:教师在墙面上展示幼儿的一日作息时间表,幼儿可以通过一日活动来认识时间;有的教师在墙面上展示祖国的地图,请幼儿自己测量辽宁与北京等其它省份的图上距离等。墙面的设置能够拓展数学区的内在价值。
2.投放数学区域材料
数学区活动材料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载体,它不仅能够帮助大班幼儿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使幼儿从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数学经验。如我们可以从“拼拼看”“翻转木珠”过程中,让大班幼儿获得数组成的经验;通过“一日生活时间表”“做钟面”等游戏,帮助幼儿认识时间的经验;通过玩“比一比”“力争上游”等游戏,使大班幼儿加深数学关系,同时能够提升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等。
其次,材料摆放层次性,遵循幼儿个体差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分层摆放,照顾到全班幼儿的身心差异。一方面,材料的变换、更新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如:数的组成—数学的运算,相应的—实物操作—符号运算。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大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或是同一活动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适合其发展的要求。如通过数量的多少调控活动的难易程度,通过实物操作来调节幼儿思维水平的差异。那么,当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之后,教师可鼓励幼儿自行创作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幼儿创作小鸟、飞机、汽车等物品粘贴在数学主题墙上来认识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玩具,增加游戏的难度性和挑战性。
最后,投放的材料要有趣、可操作。教师在数学区域投放的材料要体现趣味性,能够引起大班幼儿入区操作的兴趣。例如:让幼儿学习分类,如果只提供大小、颜色不一的玻璃球让孩子去操作,幼儿的兴趣不大也不会长久。如果教师将玻璃球放在积木拼成的跑道上,在跑道顶端依次放入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小球的大小、颜色,将其依次放入尾端的盒子中,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就增强了。
二、展现恰当的教师指导行为
1.遵循幼儿主体的指导观念
数学区是大班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学习区域。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与活动,获得相应的发展。目前,教师在开展数学区域活动时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教师从头到尾都在讲解、示范,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样会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幼儿会过分依赖教师,不愿动脑和动手,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介入指导有时会扰乱幼儿的探索思路,造成幼儿对数学区活动失去兴趣。在数学区活动中,教师充当观察者和引导者。作为活动的观察者,教师只需要从旁观察幼儿及材料,观察提供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引导者,当幼儿遇到困难需要帮忙时,提供鹰架教学,最后幼儿能够自己完成操作活动。
2.采用多样式的指导方式
教师可以采取语言指导、与幼儿互动指导及规则指导等方式对大班幼儿进行指导。第一,语言指导。语言指导是区域活动的一种常用的指导方式,包括询问、暗示、质疑、建议等。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大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例如:追问。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一方面,教师通过追问能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为个别化的指导做准备;另一方面,通过追问,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幼儿梳理知识脉络,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不能仅凭表面的观察就对幼儿进行干预、指导,还要追问幼儿的想法是什么。第二,师幼互动的指导。在大班数学区活动中,教师适时与幼儿进行互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以促进其积极思维,而且又可以通过提醒、提示等方式对幼儿指导。在数学区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幼儿对手的身份参加到游戏中,与幼儿过招,从而能够获得高水平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如教师与幼儿下五子棋,帮助其积累出棋的经验,使幼儿形成一个先思考再做出决定的过程,提高幼儿数学区活动中运用经验的意识性。
三、建立明确的数学区活动规则
在数学区活动中,大班幼儿主要是以自主探索和操作进行活动的,教师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对活动进行指导的。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师有责任与幼儿共同制定数学区规则,规则对数学区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进区规则。大班幼儿可以根据自选活动表选择要进的区域,首选数学区的幼儿可优先入区,其它区域结束的幼儿可根据空间随机进入数学区。第二,活动中的规则。同侪之间要相互合作、谦让,爱惜区域材料,玩过后送回原处并摆放整齐,以培养幼儿爱惜物品,同侪合作的良好习惯。其中,区角中投放的新材料,教师与幼儿一起制定活动规则,也可小组创造玩法,玩法要规划设计图。第三,离区规则。游戏时间结束时,所有玩过材料的成员要共同收集、整理材料并放回原位,椅子摆回原位。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幼儿的观察者、引导者要深刻重视数学区域活动对幼儿成长的巨大价值。幼儿教师要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数学领域对大班幼儿提出的认知要求——为大班幼儿创设一个学习氛围浓郁的数学区域环境,提供有益于大班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材料以及及时的、适宜的、多样的指导方式,让数学区成为大班幼儿乐于参与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所。
参考文献:
[1]吴邵萍.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2]梅纳新.谈幼儿园数学区活动的开展与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教研视点,2016,(1):4-5.
[3]陈永康.开展数学区域活动的策略[J].教育教学:留学生,2016,(1):190.
基金项目:鞍山师范学院2017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