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und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与成功的动机源和催化剂。我们常看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乐于去做,而且积极主动。做为老师,上课首先要上得有趣,才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要使学生学习好数学,首先使学生喜欢数学;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巧创激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真冲突,引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一、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极大,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是幼儿的心理的共性。如:在教学数字6的组合与分解时给每个学生分一个玻璃球和一个棒棒糖,然后每6个小朋友一组,共4组。这时老师提要求,把你们面前的糖分别放进2个盘子里,看看有几种法,让学生自己摆糖果,非常高兴,不一会就摆完了。我让他们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有哪几种方法,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学生们不仅以最短的时间学会了6的组合与分解,而且还学会了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二、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努力做到:多提带启发性的问题,不提暗示性的问题;多提“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车架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创意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如:教学《商不变律》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白兔在买烧饼的路上被狐狸五兄弟的烧饼广告弄糊涂了,广告分别是:狐老大的240元可买40个烧饼,狐老二的480元可买80个。狐老兰的4800元可买800个,狐老四的60元可买10个。狐老五的24元可买4个,小白兔到底该买哪家烧饼最合算呢?让学生帮小白兔算一算。通过计算后得出烧饼的单价都一样,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它们间的规律,这样的引入设问,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教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时要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比例尺”是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学难懂的内容,导人时教师可出示一张自己的照片问学生:“照片上的人是谁?你怎么知道是我?为什么照片上的人比我小得多?看起来却一模一样呢?”接着指出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把图像缩小或放大又不改变其形象,像复印机的扩印、缩印等。然后说明地图的绘制方法,最后引出比例尺的概念。这样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饶有趣味,也容易理解掌握。
  
  四、动手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手段。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只能使学生听到、看到、而无法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更无法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如: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认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圆柱形包装饮料盒侧面的包装纸割开,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垂直害4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斜直线割开,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了学习过程,不仅获得到了知识,而且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五、恰当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恰当的评价学生具有推动学生学习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老师发现学生正确解答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竖一竖大拇指,轻轻地说一声:“好的、真棒”、“你真厉害”、“你很了不起”,那么学生心理自然感到被重视,被尊重,练习的劲头就上来;如果发现学生有错误,可以鼓励学生“你再想一想”、“方法对了,再仔细算一遍”,得到老师的指点,他会马上进行改正,然后还会举手,如果学生练习不够认真或是没有仔细检查,则告诉他:“加把劲,这道题你会做对的!”学生也会很乐意地进行检查。对学生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我,期待我,学生眼里原来略显枯燥的题目会因为老师的一句句鼓励而变得有趣起来。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努力,切实落实教学上的每一个环节,能使优者更有奔头,中游赶有目标。差者也有成功的满足,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语文教育有优秀的人文传统,培育出一代代道德文章彪炳千秋的文人学子,哺育出千千万万的美诗佳文,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今日的语文教育对汉语文的人文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感到陌生。要走出困境,提高质量,须弘扬人文。弘扬人文,不是照抄过去,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赋予时代精神。今日的语文教育要有中国特色,就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就要有面向新世纪的浓随的时代进
期刊
长期以来,用枯燥的传统方式指导学生写作,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心理障碍,不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望而生畏;有的本来有点兴趣,可一动起笔来,写上几句又不知再说些什么。为了改变现状,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老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  写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谈谈我个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动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如何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做为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教学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明:“良好的心境可以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期刊
一说起习作,学生都有怕的感觉,提不起一点兴趣。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把学生从怕习作的泥坑中拖出来,勇敢地自由自在地翱翔于习作的领域中呢?我想,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一、挖掘生活情趣。诱发习作兴趣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习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是,小学生对生活不熟悉,生活经验不丰富,所经历的事少之又少,这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
期刊
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课堂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智慧进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人,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为了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轻松愉快地生成新知。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这时,教学的最佳时候就呈现出来。那么,在新课程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期刊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笔者拟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谈谈美育教育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语文学科性质被抹杀,教师满堂灌,学生食而不化,死记硬背。很多经典的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实施语文课改迫在眉睫。其实,语文教学是与生活相联系,与美育
期刊
“一个没有刨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这个新时代,每个人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和分析工作、生活乃至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因此学好数学、运用好数学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为此,数学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历史的重担,通过创新教育培养一批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就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