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状况: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带劲儿,班里很多学生目光茫然;老师教得很辛苦,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得很痛苦。当我们认为已经把知识讲得清晰明了、浅显易懂了,最终,我们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被现实打败了: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依然不高,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学生没有知识的长进,反而觉得数学难学,慢慢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这是为什么呢?
参与了我区第十一次磨课活动,我想我找到了答案。磨课活动的准备工作,我是作为学生,走进刘老师《智取王位》的第一次试课,后来又参加了这次的磨课之后的说课小组。课堂上,同桌对弈,第一次对弈结束展示时,我还没有一点思路,心里就在想:千万别叫我,千万别叫我。课后我就想,学生何尝不是这样,没有把握或跟不上节奏时,特别不愿意让老师提问自己。而平时,我还经常自诩的显摆,谁不会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不信我们来试试。课堂上,我们常对学生的闪光点与好思路不留心,却特别在意学生有意避开的“违章行为”、甚至把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作为课堂上的一项任务?有了这次做学生的经历,我深切的感受到老师的这些做法是如此的让学生不舒服。带着这些收获与反思,我再次走进刘老师的课堂,一样的内容,作为学生的我,第二次上课,竟然相当于重新来一次,上一节课的规律忘了,自己上完第一节课之后,明明听得很清楚了,怎么第二次上课,全都忘了?突然想起网上流传的调侃段子:“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被老师带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畅游一学期,老师发现,只有自己上岸了,然后,老师返回,一个一个去捞,老师又发现,昨天捞上来的学生今天又掉下去了还得捞,在老师喘息的时候,又惊恐地看到:还有往回游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缘由:老师讲的内容,学生没融为自己的知识。深有体会:老师讲会,不如学生自己悟会记的深刻。明白了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能够避开期末复习时“原本认为期末复习是查漏补缺,开始复习了才晓得需要女娲补天,补着补着才发现还是得请精卫来填海,期末考完意识到,其实最初该請盘古来开个天地!”的这种无奈心情和尴尬状况。
还有一点感触特别深,在课堂上,我们研究的正投入、感觉答案就近在咫尺,这时刘老师让大家停下来看其他“同学”展示,当时有一种被剧透的悲哀,我深深反思我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当部分学生已经探究出问题的答案,想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而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研究成功,不希望打扰、不希望剧透。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没有好的调控课堂的方法,来破解这一难题?
追溯起因,是我在备课时,没有了解好学情、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中心、两条线、三个环节、四种关系”这是李雪芹主任常说的有效教学的1234,鉴于此,我应该深刻检讨,不要让我们的想法替代学生的思考,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有时候全班孩子共同解决出一个问题,一起回答,声音洪亮而整齐,单独提问,滥竽充数的大有人在,这又是为什么呢?仔细琢磨,其实对于复杂的问题,大多数孩子的认识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即使听老师或同学讲明白了,那仅仅是接受和认可别人的答案了,离真正会还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问题解决完后,让学生经历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留给他们回顾与反思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既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也能获得恍然大悟的喜悦。总之,只要我们做到了这1234,学会“放”,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探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让我们的教学更高效,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又怎会在无效或低效的窘境里沦陷?如此,我们离步入有效教学的佳境,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课堂也不远了。
愿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尝试与孩子换位思考,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数学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认知感受和不同的展现方式,不强求千篇一律,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思考特色,也许,我们将收获分外精彩的数学课堂。我也愿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在深入投入教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已的成长。
见微知著,与君共勉!
参与了我区第十一次磨课活动,我想我找到了答案。磨课活动的准备工作,我是作为学生,走进刘老师《智取王位》的第一次试课,后来又参加了这次的磨课之后的说课小组。课堂上,同桌对弈,第一次对弈结束展示时,我还没有一点思路,心里就在想:千万别叫我,千万别叫我。课后我就想,学生何尝不是这样,没有把握或跟不上节奏时,特别不愿意让老师提问自己。而平时,我还经常自诩的显摆,谁不会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不信我们来试试。课堂上,我们常对学生的闪光点与好思路不留心,却特别在意学生有意避开的“违章行为”、甚至把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作为课堂上的一项任务?有了这次做学生的经历,我深切的感受到老师的这些做法是如此的让学生不舒服。带着这些收获与反思,我再次走进刘老师的课堂,一样的内容,作为学生的我,第二次上课,竟然相当于重新来一次,上一节课的规律忘了,自己上完第一节课之后,明明听得很清楚了,怎么第二次上课,全都忘了?突然想起网上流传的调侃段子:“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被老师带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畅游一学期,老师发现,只有自己上岸了,然后,老师返回,一个一个去捞,老师又发现,昨天捞上来的学生今天又掉下去了还得捞,在老师喘息的时候,又惊恐地看到:还有往回游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缘由:老师讲的内容,学生没融为自己的知识。深有体会:老师讲会,不如学生自己悟会记的深刻。明白了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能够避开期末复习时“原本认为期末复习是查漏补缺,开始复习了才晓得需要女娲补天,补着补着才发现还是得请精卫来填海,期末考完意识到,其实最初该請盘古来开个天地!”的这种无奈心情和尴尬状况。
还有一点感触特别深,在课堂上,我们研究的正投入、感觉答案就近在咫尺,这时刘老师让大家停下来看其他“同学”展示,当时有一种被剧透的悲哀,我深深反思我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当部分学生已经探究出问题的答案,想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而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研究成功,不希望打扰、不希望剧透。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没有好的调控课堂的方法,来破解这一难题?
追溯起因,是我在备课时,没有了解好学情、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中心、两条线、三个环节、四种关系”这是李雪芹主任常说的有效教学的1234,鉴于此,我应该深刻检讨,不要让我们的想法替代学生的思考,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有时候全班孩子共同解决出一个问题,一起回答,声音洪亮而整齐,单独提问,滥竽充数的大有人在,这又是为什么呢?仔细琢磨,其实对于复杂的问题,大多数孩子的认识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即使听老师或同学讲明白了,那仅仅是接受和认可别人的答案了,离真正会还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问题解决完后,让学生经历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留给他们回顾与反思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既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也能获得恍然大悟的喜悦。总之,只要我们做到了这1234,学会“放”,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探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让我们的教学更高效,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又怎会在无效或低效的窘境里沦陷?如此,我们离步入有效教学的佳境,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课堂也不远了。
愿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尝试与孩子换位思考,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数学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认知感受和不同的展现方式,不强求千篇一律,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思考特色,也许,我们将收获分外精彩的数学课堂。我也愿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在深入投入教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已的成长。
见微知著,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