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有着其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教育教学任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引导、教育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高尚品格,就成了品德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理清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与任务,做好情感启蒙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儿童期是道德发展的启蒙时期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众所周知,儿童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是的、欠缺的,他们的意识与行为有失稳定,多数的时候是属于无意识无自制力状态的,而作为人生导师的大人们又无法用枯燥的说教说服、限制他们,此时情感教育起到了无足重轻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以人为本,生动有趣,教者要善于从儿童实际出发,将挖掘教材与开发本土教材相结合,为培养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儿童而努力。
一是充分阅读教材,了解不同地方同龄人的生活、成长情况,使学生的品德生活有明确的目标,有鲜明的榜样,有光明的前程。例如二年级上册《今天我值日》这一教材,课本里首先列举了值日生应该有的义务,引导儿童了解值日生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先领读相关对话,像语文课一样先读通通顺课文,接着让学生分组说一说值日生该做的(扫地、擦黑板、开教室门、检查作业、检查红领巾佩戴情况等),因为检查作业与红领巾的佩戴情况可能是个比较困难的任务,是个别地方的值日生的职责而已,在授课时可以重点讲解并组织室内活动,也可以替换成本地的不同的值日生职责,关键是要把本校的值日职责理清、讲清,带领学生领会并履行职责,最后布置课外作业:做好值日生,并监督完成。
二是充分挖掘教材,尽最大可能补充本土教材,以培养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以培养学生立志为家乡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怀。道德与法制教材,留白艺术非常高明,每个单元每个内容都有活动园,让各地的儿童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家乡情况等补充完成,使自己的品德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己的人格形成更加充实丰满。
二、把握好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抓住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基础性、风趣性、生活性等特点,既浅显易懂,有贴近生活,既丰富多彩,又留有补充的余地。每篇教材,都简单明了的展出中最有代表性的行为习惯,给学生以最好的示范,又设计恰当的活动园,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进行实践活動,让教材陪伴自己的成长。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材,每篇教材的活动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内容之后,活动园就安排了“尝试说一则历史上和当前生活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查阅资料,了解西瓜黄瓜核桃葡萄胡萝卜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来的”等具体事例;在“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之后,活动园安排了“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查阅资料,看看他们做了哪些贡献”;在“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之后,安排了“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你是否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等等,这些活动的策划与完成,不仅需要到网上甄别资料,还需要学生组织文字完成文案,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监督、评价下,学生才能沿着既定的方向顺利完成,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与领路人。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着与领路人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思想行为品格形成的示范、榜样与领航,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非同小可,教者要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三个维度,在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教学活动。“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个教学内容,教者可按以下步骤来实施课堂教学。一是通读教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把通途教材作为第一个教学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对“人格修养”有个初步的认识。二是了解人格修养的具体内容,对“立志”“志气与节操 ”“诚信”“求新”等有个整体的感知。这个环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除了课本里的宗悫、苏武牧羊等故事外,教者可补充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近的故事,如周恩来12岁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等,让学生从历史名人身上看到立志对成就的影响,看到历史英雄、民族人物等身上的节操与诚信等,从而心目中有个榜样,有个目标,有个明确的方向。三是结合执纪说出自己该怎样做。第三个环节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起作用确实不容易,有的课堂往往泛泛而谈,甚至光顾空谈,说得漂亮而不计较是否停留在表面。教者在组织这个环节的时候别开生面,举几个范例之后,要求学生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将自己的理想志向写在一张纸上,为学生封存,约定十年之后来取,这就引起学生的谨慎与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理想,有感情,有责任,有目标,真正做到情随心动,心为情依。
因此,在道德与法治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真正塑造出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有着其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教育教学任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引导、教育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高尚品格,就成了品德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理清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与任务,做好情感启蒙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儿童期是道德发展的启蒙时期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众所周知,儿童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是的、欠缺的,他们的意识与行为有失稳定,多数的时候是属于无意识无自制力状态的,而作为人生导师的大人们又无法用枯燥的说教说服、限制他们,此时情感教育起到了无足重轻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以人为本,生动有趣,教者要善于从儿童实际出发,将挖掘教材与开发本土教材相结合,为培养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儿童而努力。
一是充分阅读教材,了解不同地方同龄人的生活、成长情况,使学生的品德生活有明确的目标,有鲜明的榜样,有光明的前程。例如二年级上册《今天我值日》这一教材,课本里首先列举了值日生应该有的义务,引导儿童了解值日生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先领读相关对话,像语文课一样先读通通顺课文,接着让学生分组说一说值日生该做的(扫地、擦黑板、开教室门、检查作业、检查红领巾佩戴情况等),因为检查作业与红领巾的佩戴情况可能是个比较困难的任务,是个别地方的值日生的职责而已,在授课时可以重点讲解并组织室内活动,也可以替换成本地的不同的值日生职责,关键是要把本校的值日职责理清、讲清,带领学生领会并履行职责,最后布置课外作业:做好值日生,并监督完成。
二是充分挖掘教材,尽最大可能补充本土教材,以培养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以培养学生立志为家乡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怀。道德与法制教材,留白艺术非常高明,每个单元每个内容都有活动园,让各地的儿童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家乡情况等补充完成,使自己的品德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己的人格形成更加充实丰满。
二、把握好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抓住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基础性、风趣性、生活性等特点,既浅显易懂,有贴近生活,既丰富多彩,又留有补充的余地。每篇教材,都简单明了的展出中最有代表性的行为习惯,给学生以最好的示范,又设计恰当的活动园,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进行实践活動,让教材陪伴自己的成长。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材,每篇教材的活动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内容之后,活动园就安排了“尝试说一则历史上和当前生活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查阅资料,了解西瓜黄瓜核桃葡萄胡萝卜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来的”等具体事例;在“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之后,活动园安排了“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查阅资料,看看他们做了哪些贡献”;在“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之后,安排了“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你是否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等等,这些活动的策划与完成,不仅需要到网上甄别资料,还需要学生组织文字完成文案,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监督、评价下,学生才能沿着既定的方向顺利完成,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与领路人。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着与领路人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思想行为品格形成的示范、榜样与领航,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非同小可,教者要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三个维度,在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教学活动。“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个教学内容,教者可按以下步骤来实施课堂教学。一是通读教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把通途教材作为第一个教学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对“人格修养”有个初步的认识。二是了解人格修养的具体内容,对“立志”“志气与节操 ”“诚信”“求新”等有个整体的感知。这个环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除了课本里的宗悫、苏武牧羊等故事外,教者可补充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近的故事,如周恩来12岁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等,让学生从历史名人身上看到立志对成就的影响,看到历史英雄、民族人物等身上的节操与诚信等,从而心目中有个榜样,有个目标,有个明确的方向。三是结合执纪说出自己该怎样做。第三个环节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起作用确实不容易,有的课堂往往泛泛而谈,甚至光顾空谈,说得漂亮而不计较是否停留在表面。教者在组织这个环节的时候别开生面,举几个范例之后,要求学生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将自己的理想志向写在一张纸上,为学生封存,约定十年之后来取,这就引起学生的谨慎与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理想,有感情,有责任,有目标,真正做到情随心动,心为情依。
因此,在道德与法治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真正塑造出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