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本作为少儿读物中的一件瑰宝。我通过观察总结为: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于系统的美术教育还没有完全接受内化,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幼儿园接受的美术教育也不尽相同,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绘本对低学段学生美术作品的指导作用的研究其实更适合从一年级第二学期或者二年级开始。
關键词:绘本;低学段;美术作品;指导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新课标提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绘本是一个故事,故事中同一个人物形象有很多个角度、动作和表情,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在研读杨景芝老师的《儿童原创——艺术引导》一书时看到一句话: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激发学生的色彩表现欲望,优秀的绘本,不也是大师的作品吗?这更坚定了我想通过绘本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想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
根据以上问题,我决定在一、二年级尝试以绘本为依托的美术课研究。
第一阶段:学会欣赏绘本,感受绘本色彩、造型、构图之美。
因为在一年前我就坚持每周跟学生们分享一本优秀绘本,比如画风优美温暖的《花婆婆》、生动有趣的《我爸爸》、简单明快的《大脚丫跳芭蕾》、细致清奇的《打瞌睡的小房子》等,在学生欣赏感受作品美感的同时,也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一些美术知识,例如色彩,构图等。有了绘本做依托,这些专业的知识也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变得直观生动有趣了。有了这个阶段的铺垫,学生对绘本更熟悉,更方便下一步的推进。
第二阶段:在初步感受绘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绘本中的画面提炼,与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经验进行对比,在初步观察临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意。也就是让学生参照绘本,学习画家的表现手法,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学习感受进行再创作,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使之成为自己的作品。
学生第一次进行尝试,我选择了树这个主题。树的形象非常常见,而且低学段的学生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树,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作品中的树,基本没有美感。粗粗大大的树干,在顶端分两个叉,再加上一个圆圆的树干。偶尔有不同的形象,也能看到简笔画模式的痕迹,仿佛在套公式。我在甄选了大量的绘本的基础上,选出几本关于树的绘本——《艾丽斯的树》、《爱心树》、《树真好》、《愿望树》等。并且将以前读过的其他绘本中有代表性的树的形象总结出来,学生充分的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形态,甚至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树,再以此为观察依据,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树,再带着观察结果回到课堂,适当的加以技法指导,再创作出自己的绘画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能看出学生在积极的接受绘本作品给其带来的新奇思路,虽然画面依然略显稚嫩,但其间的改变还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尝试将自己的观察与绘本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融合。学生有意识的在吸收绘本的营养,表现出自己对树的理解。并且在尝试着跳出某些模式。
在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观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学生应从绘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如大胆的运用颜色,自由的安排构图等。学生涂色一般是把自己头脑中对物象形成的印象涂出来,比如天空涂成蓝色,太阳涂成红色,树叶涂成绿色,树干涂成棕色等。针对这一情况,我特意选取了用色夸张大胆的绘本,如《彩色的乌鸦》、《大象艾玛》系列、《好饿的毛毛虫》等,这些绘本用色突破常规,如《彩色的乌鸦》中,乌鸦身着五彩缤纷,还有着美丽花纹的羽毛,而大象艾玛则是五颜六色的格子身体。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色彩的大门,学生可以在画纸上天马行空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构图方面,主要解决“小”“空”的问题。“小”是学生放不开手脚,“空”则是各形象间缺乏关联,彼此孤立,并且各形象间没有远近大小的关系。针对此情况以及低学段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我把学习重点设立为“遮挡关系”“远近关系”的学习。遮挡关系远近关系在几乎每一幅作品中都会出现,老师要做的是及时提醒引导。并使学生明白一个原理,即“后面的事物被前面的事物挡住了,并不是消失不见了”,因此要处理好事物被遮挡部分及未被遮挡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得成效:
当然,不管是绘本也好,其他工具也好,我们要做的都是发展学生观察美表现美得能力,我们所做的努力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个主体。因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给学生做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命题——《我的同桌》。说实话,对于这个题目我心里是没有底气的,因为我们没有进行过专门人物方面的练习。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提高了的,学生只要具备了某种能力,表现任何主题应该都是得心应手的。果然,这次的课程学生们相当感兴趣,同桌间边沟通边表现,最终作品也是各具特色。
孩子们的笔触是稚嫩的,画面也略显简单,但幅作品中都是孩子内心的真是写照,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学生真的抓住了同桌的神韵和特点,每次品味这些画作我都忍俊不止。
通过一段时间绘本教学后得出结路:绘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通过绘本教学,学生可以较轻松的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大胆的运用色彩,直观的表达构图。
四、研究反思和设想:
通过绘本对低学段学生美术作品的指导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点的成效,但通过观察发现,此方法并不适用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如每次在二年级讲完绘本做完指导之后,学生们会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一年级进行类似的指导,学生们普遍反映不会画。对于这种情况,我通过观察总结为: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于系统的美术教育还没有完全接受内化,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幼儿园接受的美术教育也不尽相同,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绘本对低学段学生美术作品的指导作用的研究其实更适合从一年级第二学期或者二年级开始。
参考文献
[1] 苗文静.试论小学低段绘本阅读指导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000(034):P.359-360.
[2] 王伟燕.中重度低段培智学生绘本阅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7,000(004):67-69.
關键词:绘本;低学段;美术作品;指导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新课标提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绘本是一个故事,故事中同一个人物形象有很多个角度、动作和表情,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在研读杨景芝老师的《儿童原创——艺术引导》一书时看到一句话: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激发学生的色彩表现欲望,优秀的绘本,不也是大师的作品吗?这更坚定了我想通过绘本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想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
根据以上问题,我决定在一、二年级尝试以绘本为依托的美术课研究。
第一阶段:学会欣赏绘本,感受绘本色彩、造型、构图之美。
因为在一年前我就坚持每周跟学生们分享一本优秀绘本,比如画风优美温暖的《花婆婆》、生动有趣的《我爸爸》、简单明快的《大脚丫跳芭蕾》、细致清奇的《打瞌睡的小房子》等,在学生欣赏感受作品美感的同时,也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一些美术知识,例如色彩,构图等。有了绘本做依托,这些专业的知识也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变得直观生动有趣了。有了这个阶段的铺垫,学生对绘本更熟悉,更方便下一步的推进。
第二阶段:在初步感受绘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绘本中的画面提炼,与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经验进行对比,在初步观察临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意。也就是让学生参照绘本,学习画家的表现手法,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学习感受进行再创作,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使之成为自己的作品。
学生第一次进行尝试,我选择了树这个主题。树的形象非常常见,而且低学段的学生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树,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作品中的树,基本没有美感。粗粗大大的树干,在顶端分两个叉,再加上一个圆圆的树干。偶尔有不同的形象,也能看到简笔画模式的痕迹,仿佛在套公式。我在甄选了大量的绘本的基础上,选出几本关于树的绘本——《艾丽斯的树》、《爱心树》、《树真好》、《愿望树》等。并且将以前读过的其他绘本中有代表性的树的形象总结出来,学生充分的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形态,甚至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树,再以此为观察依据,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树,再带着观察结果回到课堂,适当的加以技法指导,再创作出自己的绘画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能看出学生在积极的接受绘本作品给其带来的新奇思路,虽然画面依然略显稚嫩,但其间的改变还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尝试将自己的观察与绘本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融合。学生有意识的在吸收绘本的营养,表现出自己对树的理解。并且在尝试着跳出某些模式。
在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观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学生应从绘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如大胆的运用颜色,自由的安排构图等。学生涂色一般是把自己头脑中对物象形成的印象涂出来,比如天空涂成蓝色,太阳涂成红色,树叶涂成绿色,树干涂成棕色等。针对这一情况,我特意选取了用色夸张大胆的绘本,如《彩色的乌鸦》、《大象艾玛》系列、《好饿的毛毛虫》等,这些绘本用色突破常规,如《彩色的乌鸦》中,乌鸦身着五彩缤纷,还有着美丽花纹的羽毛,而大象艾玛则是五颜六色的格子身体。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色彩的大门,学生可以在画纸上天马行空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构图方面,主要解决“小”“空”的问题。“小”是学生放不开手脚,“空”则是各形象间缺乏关联,彼此孤立,并且各形象间没有远近大小的关系。针对此情况以及低学段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我把学习重点设立为“遮挡关系”“远近关系”的学习。遮挡关系远近关系在几乎每一幅作品中都会出现,老师要做的是及时提醒引导。并使学生明白一个原理,即“后面的事物被前面的事物挡住了,并不是消失不见了”,因此要处理好事物被遮挡部分及未被遮挡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得成效:
当然,不管是绘本也好,其他工具也好,我们要做的都是发展学生观察美表现美得能力,我们所做的努力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个主体。因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给学生做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命题——《我的同桌》。说实话,对于这个题目我心里是没有底气的,因为我们没有进行过专门人物方面的练习。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提高了的,学生只要具备了某种能力,表现任何主题应该都是得心应手的。果然,这次的课程学生们相当感兴趣,同桌间边沟通边表现,最终作品也是各具特色。
孩子们的笔触是稚嫩的,画面也略显简单,但幅作品中都是孩子内心的真是写照,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学生真的抓住了同桌的神韵和特点,每次品味这些画作我都忍俊不止。
通过一段时间绘本教学后得出结路:绘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通过绘本教学,学生可以较轻松的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大胆的运用色彩,直观的表达构图。
四、研究反思和设想:
通过绘本对低学段学生美术作品的指导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点的成效,但通过观察发现,此方法并不适用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如每次在二年级讲完绘本做完指导之后,学生们会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一年级进行类似的指导,学生们普遍反映不会画。对于这种情况,我通过观察总结为: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于系统的美术教育还没有完全接受内化,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幼儿园接受的美术教育也不尽相同,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绘本对低学段学生美术作品的指导作用的研究其实更适合从一年级第二学期或者二年级开始。
参考文献
[1] 苗文静.试论小学低段绘本阅读指导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000(034):P.359-360.
[2] 王伟燕.中重度低段培智学生绘本阅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7,000(0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