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现实与人物情感的交织r——《百合花》的“去战争化”表达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合花》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作品.这部短篇小说以解放战争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战争来临前夕,小通讯员战士、革命女战士“我”向刚过门三天的普通农家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塑造了一个朴实勇敢的小通讯员形象和一个平凡的新媳妇形象,表现和讴歌了那个特殊年代下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部作品最为称道的是其“去战争化”的叙事表达,以及女性视角下对情感的细腻把握.
其他文献
一、独立尝试笔算,提出“余数”问题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840÷50,展示学生作品(如图1-图3)后,提问:应用简便方法计算后,余数应该是4,还是40?你能验证吗?
《最后一课》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之后法国被迫割让给普鲁士,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不舍,以及对国土被异国侵略统治的愤怒.《最后一课》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展现了战争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普法战争带给法国人的伤害以及法国人民深切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期刊
言语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语言情境和行为,以及语言行为的主体和受体等方面的因素.而写作也属于一种语言表达活动,写作情境即语言情境,在特定的写作情境中,在相应的语言空间中,将主体内心的情理进行最大限度地呈现,是语言表达活动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期刊
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研活动通常是以课时为单位的三课:备课、观课、研课,忽视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很少开展以单元、主题、模块为单位的研究与实践.一线教师也往往在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中,远离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一课一学”“逐课推进”的缓慢教学,导致了我们只是实现了几个毫无关联的小目标,零散而缺乏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教学经验的复制与辐射,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羁绊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期刊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安排了一个“动手做”内容(如图1).展示了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然后请学生在教材后的方格纸中剪下这样的一种或几种图形,拼成4×4的正方形或4×5的长方形.鉴于这个拼摆素材的探究空间和学生对拼摆图形类活动的热情,我们将这个“动手做”内容开发成了一节活动课.
期刊
《伟大的悲剧》是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课文记载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探索南极的过程中,发现挪威的探险家阿蒙森已经率先征服了南极点,于是只好无奈又坚毅地踏上归途,但由于南极环境的极度恶劣,最后探险家一个个悲壮地死去,长眠于茫茫冰雪中.虽然斯科特一行人最终以悲剧收尾,但是他们在探险南极过程中表现出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给人以强大的心灵震撼,这也是为什么茨威格不给作为胜利者的阿蒙森作传,而是为“失败者”斯科特抒写悲壮的诗篇.通过对斯科特一行人的精神品格的探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
期刊
在布置探究任务时,不仅让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还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励学生调动已有经验,探索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在问题初步解决后,学生根据反思要求进行学习回顾:解决这个问题,你用到了哪些方法?(在□中打√)画图□联系生活□口算或列竖式□小数意义□一方面,学生可以梳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自己解决问题所用到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积累探究的路径;另一方面,也给确有困难的学生一些方向,唤醒其原有的经验,提供独立探索可行的思路。
孟晓东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指出: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将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是基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和基于语文教学的本体要求,需要从对话的角度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本质,在“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上联下挂”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教学为例.
期刊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作者是现代作家茅盾.茅盾选择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顽强挺拔的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通过赞美白杨树的高尚品质来歌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农民保家卫国的伟大壮举.文章语言简洁凝练,结构井然有序,立意深刻,意味深长.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法,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以心灵震撼和审美感受.
期刊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植树,将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变成了洋溢着幸福的绿洲.这部作品从深层意义上描述了一个孤独者寻找幸福的旅程,赞扬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从而鼓励人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