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是初中乃至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课,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人的聪明才智,还具有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特点和优越性。初中语文教学,是继小学之后,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其今后能更好地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形下,营造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具有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掘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的特点,弘扬其主体精神和意识,促进其身心、思想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活跃课堂氛围、利用已有的设备和材料、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等发面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批判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情镜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初中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加强情境教学,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此能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为其今后能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帮助。
一、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课,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还具有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特点和优越性。初中语文教学,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本质是追求全面质量的教育,是遵循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尽可能去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又是追求高质量的教育。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素质教育在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具备当代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时代特色。以前,我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素质教育的培养方面忽略较大。现在的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性、和谐性,更强调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当贯穿在学生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与突出。
二、教學情境及其涵义
(一)教学情境的涵义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意义的情感环境、事物环境、场面环境等,引导学生充分认知、理解、体会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而能有切身的感性认识与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等特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能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显得重要,也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当然包括所有的人)对客观环境事物都有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感觉(感知)、记忆、思维和注意能力等几个方面。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告诉我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其思维具有灵活的一面,也有呆板的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新的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是认知存在与意义存在的统一体。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所以,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手段。
(二)营造教学情境的方法与手段
在不断提出素质教育的今天,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加强消失的素质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图片、音乐、的媒体等方面。
图片 教师利用语文教学配套的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和倡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以图片上的一些简单和静止的画面,去想象、去拓展、发掘自己的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当然,教学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的学习积极和才能。这就需要与其他的方法和手段的配合使用。
音乐 音乐的最大好处是能把听众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痕迹中去,激发听者的内心思想与激情,也最能引发听众的共鸣。在语文的教学中,把音乐的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想象力,使学生最有可能地展现其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音乐的配合是极不可少的。
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具有以往那些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作用,它具有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白板等功能,能直接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能直观地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加大多媒体的运用。因为,它除了前面的作用外,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更好地发挥其学习能动性,进一步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那么应当怎样才能把情境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联系起来呢?怎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活其创新能力呢?
三、在教学情境中激活创新思维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其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大量利用情境教学,把情境教学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最有可能地激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1.氛围与气氛 氛围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一种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主”,认真营造,认真主导,主动地把握分寸,控制好课堂秩序以及师生间的磨合度。气氛则是在教师的营造与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成果,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知识。
在一堂课(尤其是语文课)中,教师的积极教学和学生的积极学习气氛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氛围,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气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以此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其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2、环境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想有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则括教师的自身素质与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自身才能和学生具备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求知欲望等积极因素。要想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则需要教师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本能。这当然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充分地调动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反应能力。学生的这些自身素质则包括动手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与积极配合老师的能力等等。这样就一方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接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再者还有活跃课堂气氛之作用。
3、引发好奇心,诱发求知欲 一个人在学习上,对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靠好奇心来驱使的。好奇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客观认识的原动力,是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积极的思想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具有好奇心,恰恰是这些好奇心驱使着学生在学习,推动了学生的学习,使他们进入学习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
(1)引发式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具和多媒体等方式展现课堂所学的知識,或由有趣故事展开,或由旧知识的探索、发现、拓展引出新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简短的动画等有效手段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去学习和探讨。这样,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了有效地引导和激化,使其在学习中自觉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思维。
(2)矛盾揭示式 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在一些课堂实际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使学生打带着这个问题去深究,去理论,甚至去从网上或其他资料上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运作。
(3)出其不意式 创设一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和谐或将学生认知结构运用于陌生的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某些课文时,可以选择特定的教学环境,在课前出其不意地提问,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特定的思维环境中去,使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自觉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4)似是而非式 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琢磨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这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事物的准确性的目的,进而达到增强其锻炼创新思维和运用创新思维的目的。
4.强化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和与现实生活有些出入的事情。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则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强学生对一些课本知识的批判性。这样就可以在批判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其自身素质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一步激活其创新思维。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进而激活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属于基础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巩固、提高,其任务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工作打好语言表达和叙述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加强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其中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 张鸿苓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现代教育理论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 朱德全主编 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3]走进新课程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4]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作者:辛继湘 重庆教育2003年第10期
[5]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张晓斌 重庆教育2003年第2期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形下,营造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具有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掘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的特点,弘扬其主体精神和意识,促进其身心、思想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活跃课堂氛围、利用已有的设备和材料、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等发面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批判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情镜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初中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加强情境教学,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此能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为其今后能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帮助。
一、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课,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还具有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特点和优越性。初中语文教学,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本质是追求全面质量的教育,是遵循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尽可能去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又是追求高质量的教育。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素质教育在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具备当代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时代特色。以前,我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素质教育的培养方面忽略较大。现在的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性、和谐性,更强调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当贯穿在学生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与突出。
二、教學情境及其涵义
(一)教学情境的涵义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意义的情感环境、事物环境、场面环境等,引导学生充分认知、理解、体会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而能有切身的感性认识与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等特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能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显得重要,也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当然包括所有的人)对客观环境事物都有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感觉(感知)、记忆、思维和注意能力等几个方面。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告诉我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其思维具有灵活的一面,也有呆板的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新的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是认知存在与意义存在的统一体。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所以,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手段。
(二)营造教学情境的方法与手段
在不断提出素质教育的今天,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加强消失的素质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图片、音乐、的媒体等方面。
图片 教师利用语文教学配套的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和倡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以图片上的一些简单和静止的画面,去想象、去拓展、发掘自己的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当然,教学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的学习积极和才能。这就需要与其他的方法和手段的配合使用。
音乐 音乐的最大好处是能把听众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痕迹中去,激发听者的内心思想与激情,也最能引发听众的共鸣。在语文的教学中,把音乐的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想象力,使学生最有可能地展现其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音乐的配合是极不可少的。
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具有以往那些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作用,它具有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白板等功能,能直接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能直观地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加大多媒体的运用。因为,它除了前面的作用外,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更好地发挥其学习能动性,进一步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那么应当怎样才能把情境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联系起来呢?怎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活其创新能力呢?
三、在教学情境中激活创新思维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其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大量利用情境教学,把情境教学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最有可能地激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1.氛围与气氛 氛围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一种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主”,认真营造,认真主导,主动地把握分寸,控制好课堂秩序以及师生间的磨合度。气氛则是在教师的营造与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成果,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知识。
在一堂课(尤其是语文课)中,教师的积极教学和学生的积极学习气氛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氛围,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气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以此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其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2、环境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想有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则括教师的自身素质与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自身才能和学生具备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求知欲望等积极因素。要想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则需要教师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本能。这当然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充分地调动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反应能力。学生的这些自身素质则包括动手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与积极配合老师的能力等等。这样就一方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接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再者还有活跃课堂气氛之作用。
3、引发好奇心,诱发求知欲 一个人在学习上,对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靠好奇心来驱使的。好奇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客观认识的原动力,是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积极的思想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具有好奇心,恰恰是这些好奇心驱使着学生在学习,推动了学生的学习,使他们进入学习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
(1)引发式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具和多媒体等方式展现课堂所学的知識,或由有趣故事展开,或由旧知识的探索、发现、拓展引出新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简短的动画等有效手段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去学习和探讨。这样,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了有效地引导和激化,使其在学习中自觉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思维。
(2)矛盾揭示式 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在一些课堂实际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使学生打带着这个问题去深究,去理论,甚至去从网上或其他资料上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运作。
(3)出其不意式 创设一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和谐或将学生认知结构运用于陌生的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某些课文时,可以选择特定的教学环境,在课前出其不意地提问,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特定的思维环境中去,使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自觉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4)似是而非式 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琢磨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这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事物的准确性的目的,进而达到增强其锻炼创新思维和运用创新思维的目的。
4.强化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和与现实生活有些出入的事情。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则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强学生对一些课本知识的批判性。这样就可以在批判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其自身素质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一步激活其创新思维。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进而激活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属于基础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巩固、提高,其任务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工作打好语言表达和叙述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加强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其中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 张鸿苓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现代教育理论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 朱德全主编 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3]走进新课程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4]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作者:辛继湘 重庆教育2003年第10期
[5]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张晓斌 重庆教育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