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博平台舆论与高校公信力间的联系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信息交流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以向大众提供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及资讯互动等。高校微博的开通无疑在自身形象建构、即时传达信息、高校精神传递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微博平台其言论的公开性、信源的真实性、舆论的难以操纵性等问题对高校组织公信力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官方微博如若对与自身相关的舆论事件不及时加以引导易激化网络学生群体矛盾,损害高校形象从而导致高校公信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宁夏大学考研”事件为例,来探索微博平台舆论与高校公信力间的联系。
  关键词:公信力;舆论;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54-03
  高校公信力指的是社会公众对高校这一社会组织的信任状况,这种信任状况与大学在履行其社会职责和满足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期望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1]。尤其是近年来考研人数激增,在考研热愈演愈烈的趋势下,各高校的硕士招生情况也倍受社会各方群体的关注。根据百度指数统计,2020年的考研人数已增至341万,相比2019年增幅超过17%。对于高等人才招收等此类较能引起舆论的敏感事件,各方高校如若不进行及时引导便会发展为负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自身的公信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有效处理好此类舆论事件对于高校的公信力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论事件冲击高校公信力
   在2020年考研查分期间,多名网友在微博平台上发帖称,宁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中国文学》这一科目存在故意压低第一志愿考生分数的情况,报考该校的多名考生在该考试科目中,只取得了6分、2分甚至0分的考试成绩,针对此事,宁夏大学研究生院于2021年2月20日回应道“部分考生该科目成绩为个位数以及0分的情况属实,命题未超出大纲范围,不存在压分情况”。但部分考生与网友仍然存在很大异议。宁夏大学研究生院于2月21日再次回复“已成立专家组对该科目成绩进行复查”,并于2月24日发布声明“复查结果无误”。宁夏大学微博下的三条针对此事件的官方微博点赞量累计超过30万,评论量达到4万左右。关于此次事件,微博平台上的言论针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面积低分个位数分数难以服众与评分参考的科学准确性方面。还有部分网友要求宁夏大学研究生院公开《中国文学》与《汉语》两门科目的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
   二、网络舆情案例解读
  (一)“意见领袖”影响舆论风向
  “意见领袖”是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概念,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间环节,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常充当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角色[2]。在“宁夏大学考研”事件发生后,微博上的各个考研导师、大V等都对宁夏大学提出质疑,包括考研名师张雪峰、何凯文等。何凯文作为粉丝885万的教育博主,他在微博中表示:“现在发声不仅是为了面对不公的部分考生,更是希望推进为国选材的考研体系的公平”,这样的发声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微博意见领袖自身拥有强大的号召力与粉丝流量,当一个意见领袖对某事件进行表態并转发、关注后便会引起其他意见领袖或粉丝的注意,粉丝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继续裂变式的传播,有着较强的从众心理,并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很高的传播效果。事发后宁夏大学也多次被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大众的高度关注。在此次舆论事件中,以何凯文为代表的网络博主多数身份为教育名师,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一定的话语权。意见领袖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提高传播效率,自身话语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会加快信息传播的进程,并扩大传播信息的影响。但同时意见领袖也可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影响舆论走向,他们使用和发布微博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公众利益,为了关注录取公平为考研学生提出质疑的博主,但同时也有为了蹭热度吸取粉丝流量的自媒体。
  (二)“沉默螺旋”效果, 使高校公信力维
  护难度加大 “意见领袖”在微博等新媒体中的声音被放大, 逐渐在微博中形成“沉默螺旋”效果。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基于大多数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产生的孤立这样的假设。各方站在自己的角度与利益观点之上发表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言论,形成风向不一的舆论环境[3]。微博作为舆论影响力巨大的新媒体,人们接受与传输信息的方式受传播介质发展的影响,但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在这样的环境中, 高校公信力的维护、帮助学生甄别真假信息的难度增大。在此次事件发生后, 随着评论的扩散,高校学生参与到微博评论中否定的评论多于肯定的意见。在宁夏大学针对此事的官方微博下有一条较为中立客观的评论表示:“理解大家的心情,但不要一棍子打死,误导其他专业报考学生。很多专业阅卷其实很公正,第一志愿与调剂都是有比例的”。这样的评论获得了近百条不同意见,多为类似“这是没有触碰到你的利益,如果被压分的是你呢?”的反对态度。在事件本身价值取向模糊、个人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等情况下,网友发表不当言论很容易滋生网络暴力、言语辱骂等过激行为。为保护自身避免遭受网络攻击,弱势方往往屈于环境压力会选择沉默不语而放弃发表意见或附和。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舆论总与强权相互越界。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伤害他人的力量。但舆论更隐蔽,因为有“言论自由”的包装,也更难以控制。
  (三)“选择性接触”,高校网络公信力危
  机产生的根源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调查证明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在接触信息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对与自身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4]。在微博传播中, 这种“选择性接触”也同样存在, 针对此次事件,关注研究生录取情况的多为大学生群体及其家长或教育领域的人士。他们有着相似的身份认同与较为一致的群体价值。在此次事件中,网友反复追问招生复查方式及标准,但官方微博并未作出相关回应,触碰到相关群体的利益致使舆论持续发酵。微博的开放性特征使得受众对媒介和信息有更多选择和过滤的空间,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重构事件。经过二次传播, 高校官方信息的权威性被解构并受到质疑。在碎片化信息充斥新媒体的情况下,在选择性接触的影响下,也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理解此次事件,与事实脱离的越来越远,从而使高校的公信力产生危机。    三、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高校定位, 及时引导微博舆论
   高校微博的管理者应当明确微博舆论的重要性,及时转变观念,积极面对挑战,不能单纯地搬运学校官方的信息来进行单向信息传递,应建立双方良性的互动动态平衡。在对学校相关事件的发言、对当前微博舆论的回应等方面,高校微博管理者应本着客观真诚的态度回应网友的关注点。加强高校媒体内部在微博上的交互性,做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反馈,打破与受众的交流壁垒,以便树立高效、透明的公共宣传印象。明确微博平台的坏境构成,适应平等、自由且开放的微博语境。采用民主平等的角色定位与贴近实际的沟通技巧。在进行相关事件的舆论回复时管理者应认清舆论风向主动治理,做好文字甄选工作, 保证自身回复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避免引起二次争议。高校要在微博时代树立公正客观、高公信力的官方网络形象, 必须真正做到微博舆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二)分析主要用户特点, 掌握学生群体
  心理 2012年7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 数据显示, 学生群体具有社会阅历浅、其信息甄别能力较差、求异心理强烈等特点,由于其平时接触的信息有限,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正确的辨别能力薄弱,极易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对于一些真实性与客观性存在偏差的网络热点问题,受到网络上其它意见的影响,个别学生群体会宣泄个人情绪并发表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是不负责的个人主义网络言论,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引导,模糊的碎片化信息与谣言会影响和左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而成为误导公众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在应对危及高校公信力问题时, 高校微博管理者要关注学生的集中诉求与切身利益,加强高校官方微博与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对话与互动。同时应加强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教育,在思想领域做好引领与教育,建立思想共识[6],提高学生独立判断与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对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甄别能力。
  (三)重视舆情监督, 钳制谣言源头
   网络信息的传播往往具有不对称的特点, 当负面虚假信息即谣言占据主流并大肆传播时, 呈裂变趋势高速传播[7]。高校官方媒体首先需要及时回应并作出正面引导,做到及时辟谣,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在微博集中讨论区应该主动跟帖,不回避现实矛盾,谨慎措辞进行回复辩驳, 使信息接收者能够及时接收到真实情况;其次应强化微博平台中把关人的角色。合理筛选信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或群体规范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提高传播信息的质量与教育水准,转变高校官本位思想[8];最后要结合舆论政策, 建立严格的辟谣机制。 各高校微博管理者应关注主要谣言的产生源头, 提升舆情把控能力,不姑息造谣传谣行为。查证不实信息,对发布不当言论者提出警告, 必要时追究其法律责任,钳制谣言源头。
   四、结语
   高校组织开通微博的本质是为建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以吸引优质生源。同时在传递主流文化与弘扬文化主旋律层面有着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的价值导航作用。微博舆论可以解构高校公信力,也可以重塑高校公信力。高校公信力的建设既是保证其自身教育性与引领性的重要载体,也是沟通、化解、引导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隐性资源。在高校公信力的建设中,各高校要尊重传播规律,充分发挥公信力资源优势,完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不断拓宽信息传播与接收渠道,建设多样化的网络表达平台,从而合理引导舆论,建立起高公信力的高校微博平台,传递良好高校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炯标.我国高校公信力下降的制度原因浅析[J].科教导刊,2011(16):45+6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淑华.“阶层分化”与“符码对抗”——当前社会性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与传播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2011(6):134-138.
  [4]盧蓓蓉.“985”高校新浪微博调查报告[EB/OL].中国教育科研网,http://www.edu.cn/sns_12216/20120503/t20120503_772679.shtml, 2012-05-18/2012-07-12.
  [5]中国互联网协会.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EB/OL].http://www.isc.org.cn/zxzx/ywsd/listinfo-21627.html, 2012-07-02.
  [6]丁柏铨.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18(1):4-8.
  [7]吴江龙.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媒体传播效能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
  [8]陈平原.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N].中国青年报,2007-11-14(005).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媒介融合思维进行内容的创作与传播是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路径。2019年的最后一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与新华社联合主办的《2019最美的夜》跨年晚会另辟蹊径,找准受众定位、合理编排节目、调动用户积极性,使原本流行于年轻群体的二次元文化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之下产生了强大的共鸣,收获好评无数,被誉为“中国互联网视频行业中第一台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新年晚会”。B站跨年晚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文艺节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元,传统文艺节目面临巨大挑战,而其中更小众的戏曲节目如何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开疆拓土,实则难度更大。2021年陕西戏曲春晚的融媒传播实践告诉我们,戏曲春晚只有进行融媒升级,大小屏联合发力,方能激活传统,孕育生机。   关键词:融媒体;戏曲;小、大、正思维;辐射全局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04
期刊
摘要: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呈现出“后真相”的特点,理性思维一次又一次被冲击,情感越过事实成为事件主导因素。2018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所呈现出的极端、蛮横的道德审判以及舆论失焦等问题,使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与引导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突破“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困境,实现社会良性舆论互动,成为媒体和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讨论“后真相时代”网
期刊
摘要:“后真相”一词缘起于西方政治领域,通过媒体的运作投射到了其它报道之中。进入后真相时代,其多成见、重感觉、主话语、重态度的特点影响着受众的舆论视角。本文将从媒体议程设置、传播效果、传播过程和公众四个方面探讨报道中的舆论失焦原因,以期引导真相回归,让舆论不再失焦。  关键词:“后真相”;舆论失焦;议程设置;传播效果;传播过程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要:在关键时刻发出合适的追问可以让新闻记者收获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使得采访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追问技巧既是新闻记者采访的专业技巧,也是打开受访者内心,建立良好沟通基础的钥匙。本文将从追问技巧的概念、追问技巧在新闻采访中发挥的作用、采访中追问技巧使用的方法三方面来分析追问技巧,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结合《面对面》的具体节目片段来进行论证。  关键词:采访技巧;追问;细节;采访主题   中图分类号: G22
期刊
摘要:电视议政节目《天汉访》,秉持解读政策、关注民意、问计于民、服务为民的宗旨,在节目内容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元素,节目组织和录播形式上突出“议政”特点,在节目融合传播途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节目紧盯社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促进政府在治理城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方面找差距、想办法,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该节目荣获“2020年度汉中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奖”。  关键词:访谈;民生;议政;新闻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用受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中国的理念植入特定的故事结构中,通过通俗易懂的特色语言,让世界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帮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即理论阐释体系、话语表达体系、价值共识体系,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同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四套系列教材(共计79本)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为调研对象,认为教材中传统节日及其编排有一定特点,但教材编选时应融入文化理念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相关知识的深浅与汉语级别对应并逐级增加、合理调整节日文化编写思路,以保证汉语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汉语教材;编写特点;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要: 短视频作为当下热门的信息传播载体,满足了用户社交、娱乐、资讯的多种需求。在积攒了足够的人气和影响力之后,当前短视频正在积极寻求变现之路,推进短视频与电商的强强联合。这种直观便捷的消费方式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同时对以往的电商模式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本文以快手平台为例,具体分析了短视频平台的类型以及在这种传播模式下主体关系之间的演进,以期为短视频平台与电商的合作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报媒行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地域化报纸因其自身力量相对薄弱,处境显得愈发艰难。本文以《华商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发现其通过选择距离受众较近、同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题材,以及在新闻标题当中突出地理要素、在新闻主体中将抽象落实为具体的写作方式来应用新闻接近性价值标准,报道本土新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接近性价值标准契合了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即受众关心的都是和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