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与莎乐美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xfxf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常常投射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有着相似的欲望内驱力的本源,常常在我们引以为豪的文明世界中展现出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本身。无论是王尔德那部以《圣经》取材的歌剧《莎乐美》,还是中国现代“新感觉派”的翘楚施蛰存先生的《石秀》都以一种唯美主义的外衣成功窥探到了人物最本质的内心:冲动和可怕的覆灭性本质。
  关键词:石秀 莎乐美 精神分析
  一、唯美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新感觉派
  20世纪20到30年代之间,当中国第一次从日本引进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时就选择了“新感觉派”。因为“新感觉派”恰好弥补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内心世界探索的缺失。而施蛰存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将军低头》《石秀》《鸠摩罗什》等正是以感性认识论作为出发点,成功地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文学中去,使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为中国最具现代意义的小说流派。
  我们知道,在“五四”之初,倡导的是“人的文学”,并以此为标准检视旧文学,发现和批判其中“非人”的一面。但是随着文学革命的不断深入,周作人也渐渐否定了自己早年的绝对性论述。中国文人在几千年文官体制中形成的意识形态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并且也是不应当武断地“一刀切”否定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精英启蒙者,更需要的是用现代人的角度去重新诠释和解读古典文学作品。在这里,施蛰存的一系列尝试显得尤为可贵。
  如果从施蛰存小说《石秀》入手,我们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发现了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两者一个是描写东方男性在强烈的力比多支配下内心变态欲望的煎熬,另一个是从《圣经》中截取莎乐美公主代表西方女性在强烈的力比多的支配下内心变态欲望的焦灼。殊途同归的是,两位主人公都在欲望的火海中由爱生恨,最后产生杀死对方的变态心理。在文本中石秀看着潘巧云和迎儿的尸体产生强烈的快感,莎乐美则亲吻着圣徒约翰的头颅在她最爱的月光中翩翩起舞。
  在这两篇作品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由生命中两种背驰的力的冲突来构成的世界,而这两种力中有一种始终不变的内驱力就是力比多,而这就是施蛰存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现代性”因素。以《石秀》为例,施蛰存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剖析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将一个《水浒传》中非常简短的小故事扩展为一篇充满内心冲突的混合着大量潜意识分析的现代性小说,这种尝试无疑是施蛰存先生对汉语小说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而做出的伟大探索。
  施蛰存的这篇《石秀》超越了《水浒传》中的现实主义手法,试着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为我们解答“石秀为什么一定要杀潘巧云”。《水浒传》小说中石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务令杨雄深有以信其如冰如玉而后已”(《水浒传》),但金圣叹在评析《水浒传》时也分明感到,仅仅这样一句话并不足以解释石秀的心理,石秀到底为什么会“有此一种 刻狠毒之恶物”的感觉呢?这就要从人物的内心去发掘了。我们需要从人性的角度,更具体地从性心理的角度去解释石秀的行为。施蟄存晚年曾说,他对自己的小说最满意的是《石秀》这篇,“因为这篇小说写得最完整。我一点没有改变《水浒传》中石秀故事的结构,却给了它新的解释。施耐庵提供了故事,金圣叹看出了毛病,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句话真是切中要领。
  二、《石秀》与《莎乐美》中的恋尸癖因素
  王尔德的歌剧《莎乐美》虽然是采用了《圣经》中莎乐美故事框架,但是作者彻底改变了故事的原意,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唯美主义叙事手法,表达“爱”与“罪”的理念。莎乐美的身世可怜,生母与希律王有着叔嫂的不伦之恋,作为继父的希律王同时又觊觎着她的美貌,这都对莎乐美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母亲的改嫁,继父的荒淫,这种家庭背景自然会让幼小的她产生想要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理想父亲形象,并且被这种“父亲”形象的人物所爱护的本能。这也就是会形成心理学上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在女孩身上的恋父情结则叫作“伊赖克特拉情结”。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就是人在性本能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压抑状态,会出现性变态、性倒错的反常现象。同时这种现象为:“力比多抑制要消除这种抑制现象,就要发泄,或者是转移。转移的一方面是做梦,即在梦中实现本能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就是升华,即从事发明创造或艺术活动。”莎乐美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才会被不畏强权、正义凛然的圣徒约翰所吸引。莎乐美在强烈的力比多驱使下勇敢地跟圣徒约翰表明心迹,但是却被冷酷地拒绝。在挫折中莎乐美产生了一种更加强烈的占有欲,她的渴望,不惜以毁灭为代价,这是一种恋父情结被压抑后导致的性变态心理。同时这种力比多的驱动在石秀身上燃烧得更为激烈,表现出人性中复杂的一面。
  同时不论是在王尔德笔下,还是在施蛰存笔下,作品的气氛都被一种唯美的风格所笼罩。施蛰存恐怕是新感觉派作家中最具有唯美主义情绪的一个。他早年的小说集《上元灯》中就充满了浪漫唯美的怀旧情调,通过对往昔远离都市的乡镇生活的感怀,营造出一种古典伤感的氛围。到了小说集《将军的头》中,这种对变态美的表达就更加明显。《石秀》中石秀爱上了潘巧云,但由于和杨雄的兄弟之情而不能实现,于是对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的私情既嫉妒又仇恨,最终教杨雄用计骗潘巧云主仆上翠屏山,演出了一场血腥虐杀的画面。当杨雄操刀向前时,他对潘巧云“多情地看着”,每剜一刀,就“觉得一阵爽快”。这种以对象的毁灭为代价满足自己爱的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莎乐美如出一辙。唯美主义追求的不但是感官刺激和肉欲享乐,还强调灵与肉的合一。《莎乐美》是要表现肉体的美,但这肉体仍是精神的,脱去常人之所谓肉体。莎乐美在剧中这样告白:
  “唉!你总不许我亲你的嘴,约翰。
  好!现在我可要亲它了。”{1}
  但是当莎乐美真的亲吻了圣徒约翰的嘴唇时,她又说,“这是血的味道吗?不,这是爱的滋味。”美国哲学家威尔赖特说,“原型性象征”“血”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感和自相矛盾的性质。它的完整语义范围既是包含着善的因素又包含着恶的因素。因此这些嗜血嗜杀的渴望实际上源自人物自身的潜意识。这也揭示了巴比伦神庙中神对莎乐美的谕示,世界上只有两种感情能把人永恒地链接在一起,要么是爱,要么是恨,如果他不能爱你,就让他恨你吧。   三、结语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意识与潜意识的界定。在一个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大量的无法预测的、无法感知的潜意识状态。人们很多看似荒谬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潜意识的能量在驱使,而这恰恰是人类所有隐藏在灵魂深处最不堪的一面,这种隐藏往往是不自知的,但同时又经常在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就像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两位主人公:石秀和莎樂美,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正好契合了恋尸癖的性变态心理。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所爱的人的尸体中看见了“美“。难怪神学家曾经愤怒地说,“不仅生命之树已经被”吊在死木头的死尸的恋尸癖的象征所取代,而且父权制本身成了整个星球流行的宗教,而它的基本教训就是恋尸癖。这种集体无意识往往不仅出现在基督教背景的西方世界,遥远的东方也大量存在着,这又是否就是人类祖先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呢。在历史长河的源头,人类的祖先从野蛮步入文明,但是蛮荒时代的习惯和本性——比如对火的崇拜、对蛇的惧怕、嗜血嗜杀的本性和恋尸癖,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融入人类的基因而用一种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
  因此回到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莎乐美还是石秀,“一切欲求的基础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2}而这种痛苦的根源早就已经深深地植入先民的潜意识中,在某一时刻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滥觞。
  {1} [英]奥斯卡·王尔德著,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英译,田汉中译:《莎乐美》,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2} [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 杨剑龙等.上海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2] 程文超.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江晓原.性张力下的中国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 [英]王尔德著,杨烈译.王尔德全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6]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8]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9] 胡健.福柯的几个基本概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2).
  [10] 潘晓生.精神的丧失与欲望的舞蹈——对当前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批判[J].济南大学学报,2006(4).
  [11] Henry Havelock Ellis.Sexual psychology.1999(4).
  作 者:王雨萌,北京语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萧红研究经历八十余载,逐渐进入成熟期,已形成勾连内外的谱系,传记亦形成一定规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学者平石淑子所著的《萧红传》,是其三十年来着力于萧红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著作以“人”的探微为主线,串联萧红整个创作生涯,冠以“有意识”,并认为作品是作者精神轨迹的再现。在研究方法上,平石淑子通过对比前人研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恰似小说中以“复调”的形式形成思想碰撞。本文从此书的概括与创新意
摘 要:这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情。但这段美丽的相逢如今已然成为追忆,甜蜜中有着淡淡的哀愁。诚然,茫茫人海中,两人蓦然邂逅,共享一份无需言语阐述的温馨与真情,从而在彼此颠沛黯淡的凡俗岁月中增添一抹生命的亮色。字里行间,诗人的珍重之情感人至深,正所谓“昨夜星辰铸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关键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爱情诗 生命亮色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摘 要:蒋韵的《晚祷》如它的书名充满了神性的光辉,蒋韵用细腻的文字,诗意地书写了背负着原罪名义的女主人公袁有桃体验着亲情、爱情的悲剧,以及以向死之心寻求救赎,最后在晚禱中解放了自己的悲情故事。袁有桃悲剧的人生里充满了审美意蕴,崇高化的人格,圣徒般的向善之心给予现代人以灵魂的净化。  关键词:亲情 爱情 死亡 悲剧美  蒋韵的写作别具风味,诗意的笔下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若用建筑风格来与其创作作比的话,
摘 要:作为当今美国诗坛的领军人物和唯一连任三届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品斯基同时也是历史派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创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地域性和人文特色,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底蕴和使命感。他的诗作《衬衫》以一件在血汗工厂加工的纯棉衬衫为突破口,通过其物理性和历史性的多层次讲述,还原了历史的多个场景,将亚洲、族裔、诗歌、生死等永恒话题相串联。本篇通过诗性的写作还原历史的真实,堪称美国诗坛历史派诗歌的佳作。
摘 要: 在“互联网 ”时代下,各行各业已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翻译行业置身其中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互联网、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互联网与翻译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文学也将进一步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提高翻译质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沿线国家与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领略中国文学作品
受访者: 鲁若迪基,1967年12月生,云南宁蒗普米族诗人,用汉语写诗。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等。作品入选《1999中国新诗年鉴》《2000中国新诗年鉴》《2004中国诗歌精选》等,部分作品被译成外文。曾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及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提名奖、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等。  访谈者: 朱彩梅,云
摘 要: 《方丈记》与《徒然草》皆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二书均为日本著名的随笔著作。虽产生的时代背景各异,但二书作者却有着相似的人生体验。两位作者一方面寓情于物,在自然中体悟美的真谛,寻觅内心的安宁与静谧;另一方面又在变迁中发思古之幽情,叹生命之无常,给人以希望和光亮,这一矛盾而又错综复杂的生命情结看似相近,但究其细节又独具特色。  关键词:《方丈记》 《徒然草》 隐逸 变迁 人生情结  《方
摘要:《乐章集》中提及女性的物事极多,其中对女性妆容的描绘极为细致丰富。本文将从妆容方面对柳词进行分析,以期对柳永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乐章集》 柳永 妆容  词至柳永为一变。首先,柳永将描写对象延至下层妓女、世俗女性与平民女子身上,而非仅仅是“泪眼问花花不语”的精致女性。其次,柳永也不再满足于描绘传统思妇形象,而是用丰富的女性物象,塑造出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本文将从妆容中的脂粉、眉
摘 要: 《彭城集》为宋人刘攽的别集,《四库全书总目·彭城集》条目简要介绍了刘攽的生平事迹及他人评价,今对该条目进行笺证,可对提要内容进行佐证与辨误。经笺证可知,条目中所引沈作喆《寓简》一句有脱文;“苏轼草制”一句所引原文《刘攽中书舍人》作者应为苏辙;而提要中“其没也,曾巩祭文有曰”所引原文《代祭刘贡甫文》,作者绝非曾巩,据《宋文鉴》记载此文作者同时涉及曾肇和张耒,又确可见于二人文集中,确切作者尚
摘 要:《受活》是阎连科又一超现实主义的杰作,他用超凡奇诡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匪夷所思、荒诞离奇的故事,在结构形式上大胆探索和创新,在语言上运用鲜活生动的当地方言,使得小说文本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并且开创了文学写作的新气象。  关键词:《受活》 结构 语言  《受活》是阎连科一次非凡的狂想式写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狂想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作者运用非凡的、丰富的想象力,将真实与虚构、当下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