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智慧的桥梁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阶段的教学是整个学生生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是呼应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号召.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也广泛地被利用. 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预设和生成的概念着手围绕着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效率展开自己的认识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预设;生成;开放性
  引 言
  在我们中国的古语中就有“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样表达需事前做好万分准备的成语,结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而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对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理解和运用一直是笔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下面笔者就从自身观点出发结合教学经验来阐述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及存在问题之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教学中预测与生成的概念与关系. 在引言中我们提出了教学预设的概念即预先设计教学内容,对课堂进行整体的预先设计的一个过程. 那么生成的含义也就自然不证自明了,就是由课前的预设引起的课堂中的教学互动与讨论. 明确这两个概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就是要知悉预设与生成教学的目标与期待. 我们之所以要在教学中着重分析和讨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主要是追求一种充分预设与精彩生成相结合的课堂,在精心和完善的预先设计的基础上能够令课堂形成动态的生成,令学生插上自由学习的翅膀. 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对预设和生成的理解还是有些许偏颇,一味地强调这种生成必须与预先设计的目标有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局限于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往往令学习枯燥和生硬.
  二、如何改善小学数学中预设与生成教学要点之剖析
  1. 立足教材、科学剖析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预设阶段的基石
  教材应该是我们手头上最齐备和丰富的教学材料了,我们预设和生成的数学教学活动可以以教材为根本.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同时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立足于教材结合实际对课程做一个开放式的预设. 比如我在一次讲解习题的过程中,练习题的原题是:某专业户要种一块 300 平方米的果园,行距为 2 米、株距 1 米,那么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 我觉得这道题和学生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距离,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就结合学生实际将这道练习题改编成,同学在一块 300 平方米的操场上排队做操,每排同学前后距离为 1 米,左右距离 2 米,如果按这样的方式排队那么要站满这个操场一共需要多少人? 我对这道题的改变令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产生了共鸣.
  2. 丰富教学方式、动态课堂生成是提高小学数学生成阶段的关键
  有了一个有条理和逻辑缜密的教学预设,在生成时我们同样也有很多细节要注意. 比如在整个教学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要过分地强调自己预先编制的教学案例,避免与学生形成一问一答式的互动. 而著名的教育学家也曾说到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应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巧妙的变动.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向学生提问:“有什么办法算出 24 × 12 的结果呢?”话音还未落,有的学生就说:用笔算呗,然后很多学生也随声附和地说要用笔算. 我乍一听,暗自觉得不妙,这不是跟我之前的预设不一样吗?但是想了一想又觉得应该,随机应变就说:那就请同学们用笔算吧. 如果我一味追求我的预设,而固执地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来解题而忽略学生不同的解题方式,那么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禁锢,也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想法,不要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要灵活地调控整体的教学流程.
  3. 辩证处理、教师引导是提高小学数学预设与生成效率的保障
  不可否认,数学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辩证矛盾的概念. 课堂的教学既需要课前的预设也需要课堂上的生成,它们有机地构成了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重视预设或者生成,更加不要在意结果的好坏. 因为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与自我超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而作为教师则要转变角色,从一个教学的主导者转向一个引导者、指挥者,带领学生不断地捕捉、判断和探索各种新型的有价值的信息,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不仅是一个教学计划和案例展示的过程,更加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以及不断更新的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数学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相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则应该用动态和可持续的眼光来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和一个创新、轻松的学习氛围. 但是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探索仍然是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是客观事物高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产物,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外化. 风马牛不相及的“冷酷”的数学与“多情”的音乐之间,它们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它们彼此之间是可以完全渗透、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音乐;学习兴趣;师生情感;数学美;儿歌  有人说:“十个阿拉伯数字中,少了两个数字就是音乐,音乐的八个音符(包括休止符0)中多了两个就是数学. ”这虽是调侃之词,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门将实际问题高度抽象化的科学。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学科的自身体系得到了完善,却使数学逐渐失去了与大众的亲和力。因为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数学亲和力的回归刻不容缓。  【关键词】亲和力;数学;严密性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或人与物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发现、积极思考和探究.这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对数学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要充分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势利导,重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讨论;互动;重设情景;探索;学习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
作为一个高等数学教师,特别是一个常年辅导并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老师,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建模竞赛论文与一般的数学论文不同,主要表现在它的综合性.数学建模竞赛论文紧密联系实际,针对问题的客观实际特征,有分析、整理综合的过程.它包含题意解读、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使用恰当的计算方法、严格的论证和推演、明确的结论、结果的实际检验、恰如其分的评估和总结.还要有通俗简洁的语言
【摘要】通过分析十进制中的逻辑运算内涵,从中找到证明的方法,以及存在着怎么样的规律,或者有无可能存在着不足,以及是否有对其作出补充的可能.在例证解析中,通过对有限区间内的偶数、奇数、零偶各自与质数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发现其中的逻辑内涵.  【关键词】逻辑运算;与;或;非;关系运算  逻辑代数是一门主流科学,不仅仅是从它的作用非凡来证实,也可以经过数学演算来证实.证明解析过程如下:  命题 十进
无论哪门学科,除了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热情服务、制度上的奖惩分明外,在复习策略上的科学布局,是高效复习的保证. 小学数学总复习也是这样,科学布局、高效复习就是要实施“八个一”总复习策略:  一﹑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明确各阶段甚至每一课时的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是师生课堂学习围绕的中心,也是通过学习力求达到的要求. 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科学布局复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
【摘要】 小学六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出口期,做好小学数学总复习工作至关重要,精心组织小学数学总复习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力和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基.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复习;巩固;提高  小学六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出口期,也算是一个学校的输出窗口. 学生的毕业质量检测成绩不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它是一个重要参数. 做好小学数学总复习工
【摘要】 思维能力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并不明显,其思维视觉和形象思维更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通过多种途径,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关键词】 思维活跃;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仍处于未完全开发的状态,因此,对于一些抽象概念不能清晰理解,但在教学中可通过生活实际,应用形象思维,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  一、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联合生活实际,活跃
【摘要】问题引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对所学的知识由易到难,形成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开拓思维,形成能力.  【关键词】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构建学习过程,挖掘学习潜力并发展其良好思维,渗透自主探索、深度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这是教学的一个新思路.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新思路,培养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不应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探索“为什么”“怎么办”上. 由于教材中的知识点是以固化的文本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