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古代的一些优秀史著,其记载的一些文章语言更是为我们所熟知,所以,学习并领会语言的奥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本专题通过三篇古代的讽谏类文言文,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讽谏技巧,学习他们的谏说艺术,开阔语文视野,拓展语文学习范围,提高语文的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是否具有说话的技巧或艺术,直接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赏析他们的劝谏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才不无裨益。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是弱项,也是学习难点,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感悟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读文品情既困难又重要。
二、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臣下进言谏说,稍有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他们是如何巧妙劝谏的?其谏说艺术性如何表现的?
三、专题划分
专题一:巧舌如簧化秦郑干戈
专题二:闺房琐事论邦国大计
专题三:闲语闲情解太后心结
专题四:探究讽谏艺术的奥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课堂探究目标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劝退秦师》
什么是讽谏?
讽,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谏:指下对上,规劝,使改正错误。讽谏就是用委婉的语言向上属或领导提出不同建议避免其出现失误。
讽谏是一门艺术。用得恰当可利国利民,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用得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初中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对他巧妙的讽谏艺术击节赞叹、连声叫绝,到了高中我们又学习了两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更是让我们对古人的讽谏艺术肃然起敬、赞佩称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古人的讽谏艺术。
提出课堂探究目标:学习品悟古人的讽谏艺术,探究其讽谏艺术的特色。
(二)学习、领会古人的讽谏艺术(解决教学重难点)
带领学生以问答方式一起回顾《邹》(齐背讽谏部分),(表)以此为例学生分别归纳总结《触》《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三人的讽谏艺术及其比较 (臣下进言谏说,稍有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他们是如何巧妙劝谏的?其谏说艺术性如何表现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在交流中,学习领会古人的讽谏艺术。班级同学以组为单位任选角度,谈自己探究的讽谏艺术异同。
总结:
邹忌:反复 耐心细致 循循善诱。
触龙:说之以隐、巧设情境、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指桑谏槐。
烛之武:先直言不讳,再博古论今、投其所好。
(三)品悟古人的讽谏艺术,读写结合
读——讽谏之言;品——讽谏艺术;悟——智慧——讽谏的真谛
讽谏是一门艺术。会讽谏的人不但能把人说服,而且通过讽谏能够使劝方和被劝方和谐相处,关系更加融洽。“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不会讽谏的人就有可能把本来融洽的关系搞得很僵,在君主暴怒之时却加以强谏,与之争辩,最后的结果是不但讽谏毫无结果,反而招来杀身之祸。
讽谏艺术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也许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听说读悟——写
《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的总评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话,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写作训练】
模仿上文任选一篇进行点评
题目:《我评< >》
我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醒齐威王,闲言家事,关乎国事。又妙在从闺房小语推己及人。便借比美之事,参出微妙,兴亡关头,以喻醒人。忠臣一片忠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醍醐灌顶,又何奇当日齐威王悦然听受也!
(四)总结
中国古代的讽谏语言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宝。它闪耀着古代使臣谋士们智慧的光芒,表现了他们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凡是认真阅读过这些名篇的人,无不赞佩称道。今天我们一起初步探究了课内外文言篇章中的一些名人妙语,可谓纵横捭阖,各呈其妙。还有更多的奥妙需要我们今后去探究,以便古为今用,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五)作业
课下大家可就本课探讨的四位人物或自己熟识的一些能言善辩之士,写一篇关于古人讽谏艺术的小论文,题目自拟角度自选,字数500字以上。
五、专题教学反思
本次专题教学对学生和老师来讲都有些难度,由于个人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掌控不是很好,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更是难点,放在一个专题里进行学习,也是第一次尝试,学生有畏难心理,分析其艺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已经是有些困难,比较更是难点的,在实施时有些困难,疏通文意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本次尝试困惑是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那样教起来学起来应该都会事半功倍,收获是本次专题教学是一次有意义的收获,不局限于文言知识,而是更多的让学生去体悟其思想,开拓了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本专题通过三篇古代的讽谏类文言文,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讽谏技巧,学习他们的谏说艺术,开阔语文视野,拓展语文学习范围,提高语文的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是否具有说话的技巧或艺术,直接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赏析他们的劝谏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才不无裨益。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是弱项,也是学习难点,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感悟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读文品情既困难又重要。
二、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臣下进言谏说,稍有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他们是如何巧妙劝谏的?其谏说艺术性如何表现的?
三、专题划分
专题一:巧舌如簧化秦郑干戈
专题二:闺房琐事论邦国大计
专题三:闲语闲情解太后心结
专题四:探究讽谏艺术的奥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课堂探究目标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劝退秦师》
什么是讽谏?
讽,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谏:指下对上,规劝,使改正错误。讽谏就是用委婉的语言向上属或领导提出不同建议避免其出现失误。
讽谏是一门艺术。用得恰当可利国利民,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用得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初中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对他巧妙的讽谏艺术击节赞叹、连声叫绝,到了高中我们又学习了两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更是让我们对古人的讽谏艺术肃然起敬、赞佩称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古人的讽谏艺术。
提出课堂探究目标:学习品悟古人的讽谏艺术,探究其讽谏艺术的特色。
(二)学习、领会古人的讽谏艺术(解决教学重难点)
带领学生以问答方式一起回顾《邹》(齐背讽谏部分),(表)以此为例学生分别归纳总结《触》《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三人的讽谏艺术及其比较 (臣下进言谏说,稍有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他们是如何巧妙劝谏的?其谏说艺术性如何表现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在交流中,学习领会古人的讽谏艺术。班级同学以组为单位任选角度,谈自己探究的讽谏艺术异同。
总结:
邹忌:反复 耐心细致 循循善诱。
触龙:说之以隐、巧设情境、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指桑谏槐。
烛之武:先直言不讳,再博古论今、投其所好。
(三)品悟古人的讽谏艺术,读写结合
读——讽谏之言;品——讽谏艺术;悟——智慧——讽谏的真谛
讽谏是一门艺术。会讽谏的人不但能把人说服,而且通过讽谏能够使劝方和被劝方和谐相处,关系更加融洽。“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不会讽谏的人就有可能把本来融洽的关系搞得很僵,在君主暴怒之时却加以强谏,与之争辩,最后的结果是不但讽谏毫无结果,反而招来杀身之祸。
讽谏艺术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也许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听说读悟——写
《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的总评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话,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写作训练】
模仿上文任选一篇进行点评
题目:《我评< >》
我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醒齐威王,闲言家事,关乎国事。又妙在从闺房小语推己及人。便借比美之事,参出微妙,兴亡关头,以喻醒人。忠臣一片忠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醍醐灌顶,又何奇当日齐威王悦然听受也!
(四)总结
中国古代的讽谏语言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宝。它闪耀着古代使臣谋士们智慧的光芒,表现了他们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凡是认真阅读过这些名篇的人,无不赞佩称道。今天我们一起初步探究了课内外文言篇章中的一些名人妙语,可谓纵横捭阖,各呈其妙。还有更多的奥妙需要我们今后去探究,以便古为今用,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五)作业
课下大家可就本课探讨的四位人物或自己熟识的一些能言善辩之士,写一篇关于古人讽谏艺术的小论文,题目自拟角度自选,字数500字以上。
五、专题教学反思
本次专题教学对学生和老师来讲都有些难度,由于个人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掌控不是很好,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更是难点,放在一个专题里进行学习,也是第一次尝试,学生有畏难心理,分析其艺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已经是有些困难,比较更是难点的,在实施时有些困难,疏通文意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本次尝试困惑是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那样教起来学起来应该都会事半功倍,收获是本次专题教学是一次有意义的收获,不局限于文言知识,而是更多的让学生去体悟其思想,开拓了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