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与科学实验活动的美丽邂逅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j1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过程是人脑对有关信息的处理过程。仅靠语文学科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是片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与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对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习作教学与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运用语文课上学的习作技法,将习作训练落到实处,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凭实验观察——让物活起来
  小学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中,有很多观察实验。静物观察的有:大树、叶子、油菜花、岩石、矿石等;对比观察的有:比较生、熟食物,比较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比较水与食用油的不同等;还有观察小动物(蚂蚁、蚯蚓),养殖金鱼、蚕、蜗牛,种植凤仙花等活动。这些实验为语文上的状物描写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真实可行的素材。同时,教师在实验活动中有组织、有引导,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要求,掌握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抓住观察重点,将习作能力与技巧的培养放在活动中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科学实验“观察金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重点地观察,用多种方式观察事物,然后抓住特点(可爱、颜色鲜艳等)有顺序地描写金鱼的外貌。
  二、借实验操作——使人立起来
  老舍说:“唯有动作描写,人物才能立起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寫人物动作时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动词使用不准确,二是动作写不具体。针对这样的现象,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认真观察人物动作,仔细回放动作过程,把动作放慢、放大,学会把短时间里发生的动作准确具体地写出来。在“点亮小灯泡”的实验中,通过观察、回忆,学会将人物动作细化、具体化,要求学生用上三个及以上的动词把同学们连接电路的过程写准确、写具体。在科学实验操作活动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亲身感受动作行为过程,从而学会把亲身经历具体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观实验过程——让场面热闹起来
  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场面描写的习作训练,如《那次玩得真高兴》《多彩的活动》《记一次游戏》等。实验的过程是一个热闹的场面,但学生们总是写不热闹,读起来干巴巴的。这其中的原因是缺乏观察,也缺少技巧。为此,通过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过程,学会把实验过程写具体。科学实验“水变成冰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关注教师、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并想象其心理,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然后定格实验前、实验中或实验后的一个精彩瞬间,写清楚自己的感受、收获,记录同学与老师的语言、行动、神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原实验活动的真实面目。
  思维在习作中起关键作用,可是仅依靠有限的“课外观察” 和“作前指导”,思维训练强度不够,效果也不好。实践证明,把习作教学与科学实验课上的活动相互结合,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训练。语文课上习得方法,科学课上提供实践,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言可议,有法可循,习作不再是“海市蜃楼”,变得简单而容易。
  (作者单位:浙江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质优美、轻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荷塘童趣的夏天,让我们体味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爱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文章语言清新淡雅,想象丰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真童趣。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故事性的语言来贯串始终,做到“一突出,四注重”。“一突出”突出趣味,“四注重
编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童謠简介  猴子是中国古代童话故事里常常出现的角色,它象征了聪慧机智。关于猴的
锡兵和芭蕾小姐是一个小男孩的玩具,他们是好朋友。锡兵只有一条腿,尽管如此,在一次野外冒险中,他还是坚强又勇敢地克服了种种困难。美丽的芭蕾小姐听了锡兵的历险经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于是他们约定好,准备一起去旅行。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锡兵和芭蕾小姐出发了。他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里好美啊,我们来野餐吧!”芭蕾小姐激动地说。  “太好了,我同意!”  忽然,起风了。树叶在风中飞舞,落
课例研究,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独立思考和教研组集体研教的合力过程。它立足课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直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文以《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梳理我们日常课例研究的推进过程与方法,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核心、五个步骤”。  “一个核心”是指课例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结合课堂实际,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螳螂捕蝉》要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运用《学教导引单》
《咕咚》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小兔子在湖边玩,突然听到“咕咚”一声响,它吓得赶紧就跑,结果附近的动物看见了,不分青红皂白地也跟着乱跑,最后还是野牛拦住大家,问它们为什么跑,并带着大家去一探究竟,最后小动物们才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听到或者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盲从,而要学会问为什么,并亲自去寻找答案,否则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只会惹来笑话。
对略读课文而言,主要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學到的方法进行学习。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共有27篇课文,其中略读课文就占了三分之一,可见略读课文的重要位置。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其特点,着力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指导自己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略读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为一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灯光》一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动画导入。同学们,看,这是奇幻王国的大门,我们打开它,看看谁来了?  2.出示课题。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你们有机会和你最喜欢的童话或神话人物共度一天。  二、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1.想象一下,你最想和哪个童话或神话人物,一起去哪里?会做些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跟同学分享一下吧。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从时空
习作能力是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设置了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而成的习作单元,体现了统编本教材“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的编排意图。每个习作单元都以一个明确的习作关键能力作为训练目标,整个单元的内容紧密围绕这个关键能力编排。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两篇精读课文,意在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臺”是习作单元的
小古文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寓言、历史故事以及自传等。时至今日,教材中也选编了许多经典的小古文,短小有趣、浅显易懂,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故事,能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古典文化之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且文言文含有较多的生僻字,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促进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