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出遵纪守法的一代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公民的知法、守法意识,这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凭借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四部曲”。
一、教材解读,引导学生知“法”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教材中拥有丰富内容的同时可以渗透许多法律知识。巧妙的解读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笔者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紧紧扣住教材中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经典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借此对学生进行“对长辈要有孝顺和赡养的义务”等方面的教育,作为青少年应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慰藉。这些都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通过学习《陈情表》,告知学生,若不遵守,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二、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悟“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学生读书阅读,我们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古今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关汉卿戏剧》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
笔者在讲解关汉卿《窦娥冤》一文,这样引导学生悟法:窦娥被无赖和贪官屈打成招,满腔悲愤的作者不知该如何为她伸冤,于是只好在第四折中借助鬼魂和做了高官的窦天章替窦娥平反昭雪、报仇雪恨。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时空能够转移,所谓“窦娥药死了公公”这起案件发生在今天,由今天的人民法院来审理,你认为窦娥还会被处以死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广泛讨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窦娥的合法权益,大家一致认为当今社会窦娥不会被判死刑,反而还会把真凶绳之以法,还窦娥公道和自由。
三、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学“法”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引用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大都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史息息相关。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会经常把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儿小陈迫于无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个作文可以从“情”和“法”两方面立意,可以批评老陈的漠视法律,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可以赞扬小陈的坚守法规,用法律来维护亲情是爱而不是害;还可以站在警方角度,给警方写信运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时,需要注意保护隐私。这样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增强法制观念。
四、语文实践,深化学生用“法”
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丰厚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内容。
譬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譬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過活动,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意识。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法制教育是中学阶段“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语文与法制,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吗?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只有积极开动脑筋,巧用这“四部曲”,将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琐碎的教学工作中,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让法制教育之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绚丽的绽放!
一、教材解读,引导学生知“法”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教材中拥有丰富内容的同时可以渗透许多法律知识。巧妙的解读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笔者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紧紧扣住教材中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经典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借此对学生进行“对长辈要有孝顺和赡养的义务”等方面的教育,作为青少年应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慰藉。这些都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通过学习《陈情表》,告知学生,若不遵守,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二、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悟“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学生读书阅读,我们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古今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关汉卿戏剧》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
笔者在讲解关汉卿《窦娥冤》一文,这样引导学生悟法:窦娥被无赖和贪官屈打成招,满腔悲愤的作者不知该如何为她伸冤,于是只好在第四折中借助鬼魂和做了高官的窦天章替窦娥平反昭雪、报仇雪恨。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时空能够转移,所谓“窦娥药死了公公”这起案件发生在今天,由今天的人民法院来审理,你认为窦娥还会被处以死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广泛讨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窦娥的合法权益,大家一致认为当今社会窦娥不会被判死刑,反而还会把真凶绳之以法,还窦娥公道和自由。
三、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学“法”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引用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大都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史息息相关。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会经常把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儿小陈迫于无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个作文可以从“情”和“法”两方面立意,可以批评老陈的漠视法律,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可以赞扬小陈的坚守法规,用法律来维护亲情是爱而不是害;还可以站在警方角度,给警方写信运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时,需要注意保护隐私。这样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增强法制观念。
四、语文实践,深化学生用“法”
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丰厚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内容。
譬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譬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過活动,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意识。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法制教育是中学阶段“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语文与法制,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吗?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只有积极开动脑筋,巧用这“四部曲”,将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琐碎的教学工作中,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让法制教育之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绚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