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水吃水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urr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每一天随着太阳升起,人们在河边漫步着、运动着、闲聊着,看着大运河的秀美景色,享受着当代的休闲生活。
  殊不知,曾经靠水吃水的生活,是更加鲜明而有趣的。时代变迁,运河两岸改变了风貌,但改变不了让老苏州津津乐道的独特记忆。
  悠闲饮茶,取胥江水
  说到靠水吃水,人们第一个想到就是运河边的老茶馆了。旧时苏式生活里的惬意,正是属于“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节奏感。无论是盘门还是山塘,河边的茶馆都是苏州人的闲暇地。
  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载:“虎丘茶坊,多门临塘河,不下十馀处,皆筑危楼杰阁,妆点书画,以迎游客,而以斟酌桥东情园为最。春秋花市及竞渡市,裙屐争集。湖光山色,逐人眉宇。木樨开时,香满楼中,尤令人流连不置。又虎丘山寺碑亭后一同馆,虽不甚修葺,而轩窗爽垲,凭栏远眺,吴城烟树,历历在目。费参诗云:‘过尽回栏即讲堂,老僧前揖话兴亡。行行小幔邀人坐,依旧茶坊共酒坊。’”喝着茶,看着虎丘胜景,想象一下都是种享受。
  更日常的喝茶方式,是去运河边的茶馆,盘门、山塘、阊门……走两步路,呼朋唤友,临水饮茶,好不快活。
  此外关于这喝茶的水,最上乘的水源地之一竟是胥江。那时,老虎灶的老板会亲自摇船去盘门附近取水。如果老板没有这个功夫,就可以委托一种特殊的人群,即专门去胥江取水的贩子。
  河邊洗衣,吊篮买菜
  要说运河边的传统姑苏生活,除了茶馆能坐船去,还有买菜能在河上买。菜贩、鱼贩摇着船来,却不上岸,沿河叫卖。河边的人家想要买菜,只要说好价钱,将钱放入竹篮,用绳子系好递到船中,再等贩子将货物放入篮中,提上来即可。
  许多在运河长大的苏州人,都还记得跟着奶奶蹲在运河边洗衣服的场景。前面的船只“气势汹汹”地势过,激起阵阵波浪,而岸边洗衣服的女人不为所动,继续拿着棒槌锤衣服。
  不过,人们对水源的分类还是很明确的,喝的水从井里打,洗抹布洗拖把的,就近在河边解决。
  沿河“乐活”,节日不断
  如果说茶馆喝茶是苏州人日常的快乐,那么一年四季的民俗活动,则是苏州人算着节气翘首以盼的全城乐事。
  许多民俗节日的举行,往往都离不开运河这个场景。
  元宵节赏灯走三桥,是旧时妇女难得可以在夜晚出门的娱乐活动。走三桥,要选名字吉利的桥,山塘街上的斟酌桥、望山桥和绣花桥,胥门附近的万年桥、来远桥、吉庆桥都是最好的选择。
  春天一到,千家万户游船荡舟,最常去的便是虎丘山塘和石湖行春。邵长蘅《冶游》诗云:“二月春始半,踏青邀女伴。小桃虎丘红,新柳山塘短。”
  端午,胥江、山塘、枫桥等地龙舟竞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观者如云。
  中秋佳节,虎丘山、山塘街、石湖都是著名的赏月之地。人们雇船出行,若是从山塘去虎丘,那便是“七里山塘七里船,船船笙笛夜喧天”。到了山下,大家弃船上岸,拿出美酒佳肴,席地而坐,箫笛竞起,歌喉轻展,也成就了虎丘曲会的佳话。而赏石湖串月,则是延续到今日的中秋传统活动。清代诗人蔡云的《吴歈》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行春桥畔画桡仃,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重阳登高是传统习俗,携家人登虎丘赏菊花亦是直到当代还在延续的民间活动。
  船上听戏,画舫宴客
  众多民间节日活动需要坐在船上,沿着运河进行。于是,在动辄一日的船上行程中,诞生了船菜。
  沈朝初在《忆江南》中这样赞美船菜:“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橼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当然,船菜的发展,更得益于运河孕育的繁华。明清时期,运河带来发达商业,让姑苏城的船菜因河盛行。运河上供宴饮游赏的船较宽,大的可容三席,小的可摆两桌;船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择,而且对顾客实行“先期折柬”的预约办法,服务十分周到。
  在艄舱之中,船家爆炒燎煮,炸熘烩焖,贵在精细。主宾们初到船上时,先奉上点心,至于菜品,有蜜汁火方、五香乳鸽、翡翠蟹斗、田螺塞肉、苏扇核菜、和合二鲜等经典菜品,还有鱼虾蟹鳗之类,在船上活捉活杀现烹。在长期的船菜发展中,苏州船菜已形成了以炖、焖、煨、焐这些火候著称的名菜,并且大部分以清淡为主,也成为今日苏州菜系中主要的烹饪方法。
  那时候,坐在船中,除了可以品美食,赏风景,还能看戏。或许你想不到,传统上苏州人看戏也离不开运河。
  旧时的苏州戏班不少,但不在戏院演戏。那时候,苏州人看的戏大都是在河道里的戏台上演绎,即在戏船上进行。
  苏州城内外水道纵横,大运河连接着城内城外,人家依水而居,因水成街,因水成市,也“因水成戏”。船舫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空间,使得船上演戏成为必然。
  明代中叶以后,苏州虎丘山塘一带,盛行“卷梢(一种船名)戏”。这些戏船大都停泊在游人众多之处演出,船头当戏台,船舱做戏房。船头平台上张挂灯球,吊起帐幕,演绎着各种传奇故事。
  观众们则驾着名为“沙飞”的小舢板,围在大船周围观看。“沙飞”不仅可当作看戏的包厢,还能用来请客吃饭。旧时苏州有钱人家举办宴会,常常租赁一条沙飞,在船上宴客,尤其是看戏伴以佳肴,更能让人尽兴。《苏州竹枝词》咏道:“银会轮番把酒杯,家家装束归人来。中船唱戏旁船酒,歇在山塘夜不开。”
  如此想来,若是没了运河,没了游船,“靠水吃菜”的苏州人会缺少太多乐趣,“靠水吃水”的船家也会没了重要的营生方式。
  匠人天堂,苏作精湛
  运河交通发达促进了苏州城内手工艺的日渐精湛,金砖、丝绸、苏绣、玉雕、核雕、苏扇、缂丝、宋锦、明式家具……这座城里聚集了众多能工巧匠,他们将打造出的工艺品通过大运河“推销”到全国各地,也是真正的“靠水吃水”。
  精美的丝绸和苏绣通过大运河一路北上进入宫廷,成为皇族女眷的心头好;清代,专诸巷玉工在全国首屈一指,技术精湛,朝廷干脆向苏州织造派做玉活计,连玉带工全都交由当地包办,再通过运河送入京城。其他手工艺,也通过相同的路线,一个个成为皇家御用。
  据说当时,苏州城内的工厂作坊都是24小时生产,夜里也能听到工厂作坊的声音,尤其当年苏州东城的织布声“唧唧复唧唧”,日夜不停生产上供的东西。
  这条“御用线路”又反过来提升了苏作工艺的水平。到了明清,皇帝甚至专门设立织造衙门来管理贡品织造。织造衙门对做工用材要求极其严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苏州手工业的技术能力和艺术造诣。
  正是因为如此,苏州有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和工匠精神经过代代传承,也早已融入当代苏州人的生活,更使这座城市从古至今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当代,运河的交通功能已经不那么重要,靠水吃水的基因,依旧存在于苏州人的生活之中。这份基因,少了一些功能性,却多了一些美感。
  平江古巷内,居民摆弄着院里的花草,门内传来声声评弹。行人走过,或放慢脚步聆听,或举起手机留影;寒山寺边,孩子牵着父母的手,迎着春风看着运河夜景,懵懂吟诵《枫桥夜泊》;宝带桥边,朋友相聚,举箸享受佳肴,即便身在饭店而不在船舱,面前的苏帮菜依旧精致,窗外的风景也依旧秀美。
  运河生活,其实没有走远。靠水吃水,早已变幻出更好的滋味。
其他文献
一说起江南,脑海里就响起耳熟能详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茉莉花是江南的代表,也是苏州人的骄傲,更是虎丘的荣光。  古城街巷间,卖花谣唤起从前记忆  对于苏州人而言,茉莉花首先是童年的记忆。尤对当年的“小娘鱼”,唯有听到“阿要买栀子花、白兰花”的卖花谣,从卖花阿婆手中接过白兰花别在包上,或将一串茉莉花手串美滋滋地戴上,才算是真正到了姑苏的夏季。穿梭在市井街巷里的卖花阿婆身影,是苏州城里最别致的文化
期刊
欧洲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说:“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  人的一生,面临着無数选择。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大到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读书时选择学校专业,到成年后择偶就业,可以说,无时无刻都在做选择。  选择,有时候是困难的。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中纠结过;《西游记》中的唐僧,面对美丽单纯的女国王,在“爱一个人”和“爱众生”中纠结过。  选择,有时候也是无奈的。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
期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学校党支部服务家庭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形成强有力的“家校连心桥”,成大实小党支部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以“五心”服务为理念,以“互助互赢”为共建方法,创建“家校共建·和顺共享”的“书记项目”党建共
期刊
逃离了马路的喧闹,走在环古护城河健身步道上,隐约能听到从远处传来一段段悠扬的旋律。沿着河边循声而去,一位老人在亭子里吹奏口琴,12把口琴一字排放,各种口琴在他的口中演绎出不同风格的旋律,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吹上几十首曲子,他就是姑苏区双塔街道二郎巷社区居民周根荣。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时都能上台演奏的周根荣,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完全是自学,靠自己研究技巧。”周根荣今年70岁,从小时候开始自学
期刊
792年前,一张南宋时期的《平江图》将姑苏的古巷镌刻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古城有姑苏,姑苏看平江。今天,“双棋盘”式纵横的平江古巷依旧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最典型的古城缩影。而这个春天,在一场“净美街巷·百日奋战”行动中,平江街道打了一套“漂亮”的街巷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让一条条姑苏小巷更加“靓丽”了起来。  不遗余力,清除街巷“老顽固”  最近,在观前街、平江路附近游玩的人们,一定会惊叹于周边的小
期刊
4月25日,位于双塔街道的姑苏区老年友好社区创建暨大公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作为古城区首家集全新“嵌入式”床位、“互助式”和“智能化”功能于一体的项目,这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设有幸福食堂、社区卫生站、29张全天候家庭式养老床位等多项服务功能的“家门口”的养老乐园,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探秘。  “家门口”的智能养老乐园  只要走进大公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会惊叹于它丰富的服务功能:一楼是便民服
期刊
一夜醒来,淡淡的晨雾弥漫着姑苏,那是江南春雨浸润的痕迹。微微细雨飘过古城每一处建筑,勾勒出飞挑的檐角,掩映着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惊蛰前后,连着几天都在下雨,正如谚语所言,“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意思是若在惊蛰前炸雷,便容易出现雨水连绵不停的现象。我们知道,打雷是惊蛰代表性的“排场”,那春雨又何尝逊色了呢。更何况是在苏州,江南的富庶之地,丰沛的雨水滋润着天光与地气。  你读,许锦钰的《江
期刊
运河早已封神,世界文化遗产都承认了它,我们就默默地认可就好。  虽说是“遗产”,但大运河是活的,不是开挖出来让人观瞻的艺术品,它是融入饮食男女的寻常生活中的,虽然已经入列世界文化遗产,但时至今日,它也不是被人们供奉起来的“遗产”,大运河不是孤零零的一条河,它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缠绕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行驶舟船,还可以浣衣淘米,更可以用来感慨古今。  欣赏大运河,你得把它和周
期刊
大运河有多伟大?无需我们多费笔墨了,运河早已封神,世界文化遗产都承认了它,我们就默默地认可了就好。  大运河不是孤零零的一条河,它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缠绕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行驶舟船,还可以浣衣淘米,更可以用来感慨古今。  欣赏大运河,你得把它和周边的风土、人情、天空、阳光、旷野、人文、美食一起欣赏。有意思的是苏州和运河的结合,吴国人开凿了大运河的第一锹土,也就是说,运河是
期刊
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康熙盛赞江南的这句话,无需细细品读,就能品出两层意思:江南既装载着富甲天下的经济,又有璀璨夺目的的人文资源。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走的都是京杭运河。  江南固然因物产丰饶而富庶,也有一部分财富确是大运河带来的。在大运河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南方约等于不开化。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南方就是“蛮夷之地”,水远山长,荒蛮偏僻,黄河流域的中原才值得群雄逐鹿。  后来,出现了一条非天然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