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梓评]与其曝露自我,不如扮演他人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angyun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展读孙梓评的文字,是在比此地更南的南方,窗外阴雨不断。从清晨到黄昏,整个假期过去,天色似乎未有丝毫变化。两个世界互渗了灰蒙蒙、湿漉漉的底色,一个关于承诺与背叛的故事落幕了,语焉不详的生活感受破碎且难辨虚实。攀爬过这段繁复的文字丛林后,我写下一句话:孙梓评应该有耽美的文字洁癖吧。
  
  诗是最安全的书写
  
  孙梓评最早的写作是在国中时期,一首与环保有关的诗。他现在回想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是诗这种形式,但诗所具有的暧昧性是一直让他感觉安全的。“创作在某个程度上是一个曝露自我的过程,其实我蛮害怕那个曝露的部分。诗是充满隐喻和暗号的文体,是所有文类中最保护的。”写诗是自然发生的,但为了避免模仿或偏见的产生,孙梓评有很长一段时间故意不读诗。影响他早期写作的,更多的是简媜和张曼娟充满诗意的散文。
  诗,大概是一只小小的酒杯吧,而生活总有一些溢出杯外的部分,需要另一种承载。孙梓评后来开始用散文保存一些生活感触。当代的散文,常有与小说互相渗透的情况,但他表示自己从来不写虚构的散文。既然是记录真实生活的细节,不就难免曝露?所以他选择用很浓稠的文字去表达很少的情节,只让自己的思绪和感受留在文字里面。
  编织起这个创作的蛛网时,孙梓评刚被保送进入东吴大学中文系,指导老师是张曼娟。在一次课堂作业发下来时,他看到文末贴着一张小纸条:“文字已经够好了,试着说说故事吧。”曼娟老师显然发现了这个安静的男生越来越零散和雕琢的文字背后的困境。
  在这句温柔的诱引下,孙梓评提笔写下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女馆》,尝试性别跨界,描摹女性的欲想与感官的深度。曼娟老师这次只写了三个字:需详谈。“她万万没想到我就交了一篇这样的小说过去。我们聊了很多: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说?对小说的想象是怎样的?”
  孙梓评说,在创作中诗是最优先的文类,而发生得最晚的小说则是最掌握不好的,所以他很少主动用小说的形式。而其实贪恋故事的人们,大概都无法忽略他第一部长篇小说《男身》。主人公桂和飞往一个耽美的国度——日本,展开他一个人的旅行,在旅途中给昔日恋人写了6封书信,一边描述日本各地的景色,一边反思彼此的爱恋点滴;而书信之间间隔着桂和自少年时期以来与每个感情对象间的相遇故事:你爱他他不爱你,她爱你你不爱她,友情以上爱情未达,两情相悦却终究错过的。爱情的各种样子与行旅景致恰成互文,爱情原是一场“如果没有开始就不用结束”的旅行。
  
  “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做所有人”
  
  20岁时,孙梓评在台湾南部的一个电影院看到了温德斯的《里斯本故事》。一个录音师受邀到里斯本为朋友的电影收音,到达时却发现朋友不知所踪,在人去楼空的房间里面,涂鸦了“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做所有人”这句话。在空旷又清冷的黑暗中,孙梓评被震撼住了,“简直就像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种启蒙”。
  “我这辈子大概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件是阅读,一件是创作。阅读和创作的核心精神其实就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做所有人’。虽然你是在这里,但打开书你就到了不同的地方去做所有人。因为你是跟着角色去展开一段不属于现实的时空。写作也是,唯有写作可以让我摆脱现实的捆绑。虽然我是在现在的生命时空中,可是当我提笔开始书写,不管是虚构还是写实的,我就离开了这个现实性。”孙梓评最近开心地发现,这句话是源自一位自己很喜欢的葡萄牙作家佩索亚的诗句。
  佩索亚也说过:人都有一个面具。人既然没有办法真实地做自己,又何妨再多戴上一个假面去扮演别人。孙梓评形容大学时的自己很容易钻牛角尖。有一段时间,他的学业和感情出现了一些状况,难以处理自己的情绪。那时候,同室的学长正为排演的舞台剧寻找男主角,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似机缘又似命定的,孙梓评变身为《给我一颗星星》中的杜家智,在舞台上穿越时空。这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让他找到了情绪的出口。他说:“说不定在扮演的过程中人反而能够做自己。”
  孙梓评无疑是辩证的。
  在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星星游乐场》里,以相同的一些名字讲述着一些无关联的故事,桂和、夏生、马克……是前两部长篇中曾出现的,是留恋吗?或是续篇?“虽然我写的是虚构的故事,可是有时候我觉得,说不定在一个我不知道的角落里,就有人真的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小说世界里的人物,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呢?我们对于名字是非常敏感的,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会需要他的名字,否则就没有办法记忆他。我有点想要破坏掉这个部分,让名字看起来都是模糊的。我不希望那个故事是专属于那个名字的,而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发生的事情。”这是每一个对故事生过无可救药的认真病的读者都可理解的情结,像童年时相信童话,又像在镜子前与自己对望时产生瞬间迷惘;幻想、镜像,说不定都是真实的。
  孙梓评的文字,特别是诗句,常给人童趣无限的感觉,在对立的意象和对仗的形式里,思维的乐趣油然而生。同辈诗人鲸向海戏称他为“谐音王子”,“很会写出类似‘心寂如坟’这种新语。还有,‘深夜电梯不断重复着:/狗淫荡——/狗淫荡,但猫不会’。哪来这么淫荡的诗?其实只是going down而已。”我有点恶作剧地问他:这是你平常乱想的结果吗?他噗嗤一笑,说:“谐音有时候会制造出很大的落差,因为一样的音,但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这会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读者的眼光就没有办法离开,因为他会困惑,在困惑的同时就会停下来,思考你到底要说什么。我还是希望有更深刻的意思在里面,尽量不要沦为游戏化。”
  
  接近,但不等于
  
  孙梓评在兵役结束后到考上东华大学创英所前的一年内,为杂志社做了一系列台湾中生代作家的访谈。每次采访前,他都会到杂志社的资料室抱回一堆采访对象的作品。“现在很多人都不阅读,但如果真的都读过这么多人写的东西,就会知道有很多的想法、实验、尝试,很多作家早就做过了。”
  同样身为采访者,我不免好奇孙梓评在采访时都是抱持怎样的心态进行的?在他一篇名为《兑换晴天》的短篇小说里,“我”受命采访一位旅美作家,对话过程中的幽微心理被他描写得丝丝入扣。这两者会有关联吗?“就像我会把同一个题目分别写成诗和散文一样,其实《兑换晴天》就是我做的一个小实验,把一个题材同时写成采访稿和小说。我觉得采访稿要写得很好看,在某个程度上,采访者跟被采访者要有一点点对立的状态。这个对立的状态是,我不能够完全只接受你的说法,而必须加入自己的看法跟对你的观察,才能让采访稿有一点火花。这很微妙,如果采访者跟被采访者之间没有任何熟悉或任何情感,或者采访者对被采访者有太多的情感,都没有办法把采访稿写得好。所以他们的关系必须有一点爱,但是又有一点紧张。可是大部分台湾作家的采访都不太能以这个前提去做。我写的那一系列采访稿比较偏向是把对方想说的话整理出来,我跟他敌对的部分是比较少的,对方并不知道我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所以我也会好奇,如果我要加入这个部分的话,我怎么做?可是在采访稿里面我不能做啊,我就把它试着用小说诠释一下。采访稿其实也是一个文类。我觉得它很难写的一个原因是,理解别人。要能够听得懂别人说的话,并且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是啊,理解别人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如果对话尚且是攻防,那缺少求证的理解又将如何展开?
  在进入创英所的前夕,孙梓评受前辈作家陈义芝的推荐,为版画家蔡宏达作传——而传主已缺席。蔡宏达患有先天血友病,后来因施打未加热完全的凝血因子而感染艾滋病毒,28岁即辞世。孙梓评第一次到蔡家,蔡爸爸把他带到蔡宏达的房间,告诉他,可以随意浏览和借用日记、书信等资料,“等你写完这本传记,你就是全世界最了解蔡宏达的人了”。“我觉得很可怕。因为不太可能有一个人向你毫无保留地坦白,透过他的书信和日记。这跟做采访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作品是经过筛选或思考之后的表达,跟日记里面的话语和细节是非常不同的。我必须帮他筛选,哪些是说的,哪些是不说的。当然也会访问他的家人,可是毕竟爸爸妈妈对你的观察是生活面上的东西,不见得是你自己最想要发声的全部。那时候我真的写得很痛苦。每次我都要花很大的力气让自己进入他的世界里面,因为一进去阅读其实就要接受他的情绪,然后抽离开,再帮他表达出来。每次都要这样反复的,像潜水一样的过程。”
  我沉吟片刻,问他:“会像演戏吗?”
  “不会。比较像灵媒吧。”
  
  理解其实是一场朝往原真的溯游,却只是不断接近,但不等于。而无论曝露还是隐藏,扮演还是沟通,所感所想的,撷取和留存的,都是自我的追问与答案。别人是一面镜子,无非是为了映照出更真切的自己。这应该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必要之根本吧。
其他文献
Text_春眼秋手(大陆) Design_Phil Mattson (Channel.ad)    在中国,有多少人叫建军、建国?有多少人叫卫东、红革?中国的父母好像特别偏爱用历史大事件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孩子沾上磅礴的历史气息的同时,也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于是,每次人口普查之后,就会传出叫某个名字的中国人口,甚至超过一些小国家的总人口的趣闻。一个人重名也就罢了,如果一家8个孩子分别叫:赵解放
期刊
Ryan在《台湾电影爱与死》里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台湾电影史上最多惊喜、或高或低、有悲有喜的指标性十年,2010年的《艋舺》热,代表着海角热潮的正式结束,今年是“后海角年代”的真正起点。  我突然怀起旧来:“台湾电影的评论,以前看到比较多,近几年好像少了。”Ryan看着书架上的藏书,说:“80年代新电影时期的论述当然很多,90年代以后焦雄屏老师出了多本介绍台湾电影的专书,还有卢非易老师的《台
期刊
如果说在2000年向出版社提到电子书的概念,我想没有出版社会当作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即将发生的趋势。过了十年,美国亚玛逊网络书店出了kindle(据报道信该网站电子书的销售数量普遍超越精装书),大陆汉王电子阅读器的销售也逐渐加温,至于在台湾则有远流出版社即将销售的金庸机(因为该电子阅读器内建金庸小说而称之为金庸机),消费电子公司Sony也开始销售电子阅读器,而Apple的iPad的销售更是卖到缺货。
期刊
南方家园隐匿在台北东区的一条弄巷里。与热闹的东区形成鲜明对比的这条小巷,宁静秀气,有居民栽种在自家门口的绿色植物,也停靠着汽车,这是安安静静谨守过日的好地方。南方家园租的是一、二层的小公寓,邻居们是住家而不是什么办公室。“文学五小”之一的九歌出版社离这不远,不过她们并没去串过门,发行人刘子华顽皮地说,“他们都是比较资深的编辑,可能再给我们十年的时间就会过去串门啦。”公司的门口没有明显的招牌,却摆放
期刊
今年是张爱玲九十华诞,又是她去世十五周年。听说会有一些纪念活动,还有几本书要出,譬如《张爱玲私语录》。我本无心做“张迷”,却收集了甚为可观的张爱玲作品的初发刊及初版本,可以写一本《张爱玲书影录》了。  六十几年前,一个聪明的男人说了一句话:“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二十年前,我做了一项统计工作,把家藏旧刊中老向(王向辰)和张爱玲的作品名目一一抄在本子上(老向今天仍是
期刊
“这是个适于人们做梦、干活、恋爱、结婚,悠然于过日子的好地方。”台湾作家叶石涛笔下的台南生活慵懒闲适。  而在另一位作家王浩一眼中,台南是收藏历史的潘多拉宝盒,细察宝盒在在都是故事。他整理、记录、书写这些来自宝盒里的故事——他写台南的旧城魅力(《台南旧城魅力之旅》,三册);记录它小吃的古早味(《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纪录》);讲述台南历史现场230年里的故事(《在庙口说书》);探究这个城市里
期刊
北京建外SOHO,特立独行的白色楼群曾是北京最先锋的时尚地标。2005年10月底,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蒲蒲兰绘本馆落户这个时尚之都,以其独有的温馨、可爱,又不失前卫的设计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绘本爱好者。  蒲蒲兰绘本馆是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儿童书店。该公司由日本著名的儿童读物出版社白杨社于2004年7月在中国投资设立,定位为“儿童文化企业”,主要经营经典儿童读物,策划、
期刊
○○你好,我是负责你新书的编辑年子……  身为一个编辑,无论是丛书或报刊杂志,总免不了会有写信或直接打电话,跟作者联络沟通的时候。面对第一次接触的作者,很多时候,我都会先写一封如上这般的信,礼貌上打个招呼。  当然,因为作者的年龄身份,以及所书写的书籍类别不同,在应对进退上,感受也会不一样。  当作者的年龄层和自己比较接近,或是个性幽默一点(例如图文书作家),通信到后来,都会出现“喔”、“唷”、“
期刊
我无意去勾勒榕树下网络作家群的崛起如何宣告网络文学的发轫,也无意去耙梳以天涯社区为代表的网络发表阵地如何深切地酝酿了网络文学的暖春和盛夏。如果说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等第一代网络作家对中国网络文学有开山意义,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何马等人承前接力,勃发出的生气则已深刻改变了当代写作格局。余华、莫言、格非、梁晓声、王安忆等代表的“严肃文学”或说“传统文学”(先锋作家隐其锋芒之后也
期刊
刘瑞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总经理  市场及口碑之作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柳红/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对于今天乃至未来许多年中国社会的状貌和发展,至关重要。要以一本书说清1980年代,以及这个年代之前的孕育、这个年代之后的偏向,难度之高,可以想象。但柳红以她的执着做到了别人难以达到的程度,她所访谈的这个“特殊群体”,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