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辨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由低缓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践发展的程度规定着认识内容的深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为他们今后实践能力不断向“高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活动和动手。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处于信息社会发展的氛围中,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激增,渴望实践,渴望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更趋强烈。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学生初步实践的三个层面:理解型实践、发现型实践和应用型实践,结合教育教学实例,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作一初浅探究。
一、理解型实践
理解型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生活本身充满着许多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人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是紧密相关的道理。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请看以下几例:
例1 《千米的认识》
l千米不就等于1000米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不少学生常在作业中出现“一座楼房高15千米”之类的笑话。如何结合学生活动实际,加以理解和掌握呢?课前,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1千米(先不告诉学生具体路程,学校操场跑道为200米,则只告诉学生跑五圈,要求他们务必跑完全程)。数学课上,先让他们说说这次赛跑的感受,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说着,学生们似乎忘了这是一节数学课。这时一转话锋:“咱们学校操场的跑道是200米,谁能很快算出这次每人跑了多少米?”学生很快口算出答案:“200X5=1000米。”这时告诉他们,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现在,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几个学生还特别补充了一句:“就是我们跑的五圈嘛!”这样,“1千米”的路程,已在他们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因为这一路程是他们自己跑出来的。
例2 《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的两步应用题》
针对本地区的民营企业比较发达,大部分学生家都有自己的中小型工厂的情况,课前可让他们了解、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工厂的简单生产情况,如生产物品,一人一天的生产量、工人人数等。有了这些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再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这道例题,学生对理解求工作总量时,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先和人数相乘,也可以先和天数相乘的道理就十分清楚了。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这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发现型实践
发现型实践即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极力倡导数学教学的“再创造”。他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
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从再发现的高度,通过实践活动来探求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的真正理解呢?课前,让学生自备一些直径分别是10厘米和其它大小不等的圆形纸片以及线、直尺、卷尺或米尺等。教学片断如下:
(1)引发猜测。教师让学生拿出直径是10厘米的圆形纸片,让他们估计一下,这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并说出估计理由。教师及时将学生反馈的估计结果及理由加以整理。
(2)实践验证。这些估计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学生根据自备的圆形纸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肯定学生的各种验证方法如描线法(把细线绕于圆周后量出细线长)、包圈法(用卷尺把圆周围起来后直接测量)、滚动法(把圆形纸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分段计算法(把圆形纸片多次对折后,先量出一小段的长度后再计算)等。接着引导学生交流验证结果,得出结论: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是30厘米左右,即3倍多一些。是不是其它圆的周长也有这样的规律?让学生再进行实践验证。
(3)认识升华。教师肯定同学们的活动表现,并告诉他们,今天他们都当了一次数学家,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1990年,人们运用计算机已经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10亿多位数。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活动的自由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学生真正地能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发现型实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关键。
三、应用型实践
应用型实践即联系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进行的实践,即初步的社会实践。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很多,有知识延伸方面的,有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方面的,也有活动设计、实施方面的。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积、沙堆的体积等;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并命名为“我发现的百分数’,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学习<求平均数)后,可让学生从测量、计算学生的平均身高人手,引导他们去社会调查一些平均数情况.如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人们的平均收入等;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等等,从中领悟社会实践的乐趣。引导学生尝试初步的社会实践,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促使学生乐于做生活、做社会的小主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是个长期面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融人生活情境,着手于再发现、“再创造”实践,着力于应用型实践,精心构建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立体机制。叶圣陶说得好:“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这应当成为指导我们教学的座右铭。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活动和动手。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处于信息社会发展的氛围中,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激增,渴望实践,渴望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更趋强烈。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学生初步实践的三个层面:理解型实践、发现型实践和应用型实践,结合教育教学实例,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作一初浅探究。
一、理解型实践
理解型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生活本身充满着许多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人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是紧密相关的道理。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请看以下几例:
例1 《千米的认识》
l千米不就等于1000米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不少学生常在作业中出现“一座楼房高15千米”之类的笑话。如何结合学生活动实际,加以理解和掌握呢?课前,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1千米(先不告诉学生具体路程,学校操场跑道为200米,则只告诉学生跑五圈,要求他们务必跑完全程)。数学课上,先让他们说说这次赛跑的感受,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说着,学生们似乎忘了这是一节数学课。这时一转话锋:“咱们学校操场的跑道是200米,谁能很快算出这次每人跑了多少米?”学生很快口算出答案:“200X5=1000米。”这时告诉他们,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现在,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几个学生还特别补充了一句:“就是我们跑的五圈嘛!”这样,“1千米”的路程,已在他们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因为这一路程是他们自己跑出来的。
例2 《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的两步应用题》
针对本地区的民营企业比较发达,大部分学生家都有自己的中小型工厂的情况,课前可让他们了解、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工厂的简单生产情况,如生产物品,一人一天的生产量、工人人数等。有了这些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再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这道例题,学生对理解求工作总量时,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先和人数相乘,也可以先和天数相乘的道理就十分清楚了。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这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发现型实践
发现型实践即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极力倡导数学教学的“再创造”。他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
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从再发现的高度,通过实践活动来探求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的真正理解呢?课前,让学生自备一些直径分别是10厘米和其它大小不等的圆形纸片以及线、直尺、卷尺或米尺等。教学片断如下:
(1)引发猜测。教师让学生拿出直径是10厘米的圆形纸片,让他们估计一下,这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并说出估计理由。教师及时将学生反馈的估计结果及理由加以整理。
(2)实践验证。这些估计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学生根据自备的圆形纸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肯定学生的各种验证方法如描线法(把细线绕于圆周后量出细线长)、包圈法(用卷尺把圆周围起来后直接测量)、滚动法(把圆形纸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分段计算法(把圆形纸片多次对折后,先量出一小段的长度后再计算)等。接着引导学生交流验证结果,得出结论: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是30厘米左右,即3倍多一些。是不是其它圆的周长也有这样的规律?让学生再进行实践验证。
(3)认识升华。教师肯定同学们的活动表现,并告诉他们,今天他们都当了一次数学家,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1990年,人们运用计算机已经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10亿多位数。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活动的自由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学生真正地能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发现型实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关键。
三、应用型实践
应用型实践即联系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进行的实践,即初步的社会实践。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很多,有知识延伸方面的,有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方面的,也有活动设计、实施方面的。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积、沙堆的体积等;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并命名为“我发现的百分数’,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学习<求平均数)后,可让学生从测量、计算学生的平均身高人手,引导他们去社会调查一些平均数情况.如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人们的平均收入等;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等等,从中领悟社会实践的乐趣。引导学生尝试初步的社会实践,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促使学生乐于做生活、做社会的小主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是个长期面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融人生活情境,着手于再发现、“再创造”实践,着力于应用型实践,精心构建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立体机制。叶圣陶说得好:“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这应当成为指导我们教学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