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守望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应是草长莺飞、群芳吐蕊的早春时节,却已接连下了许久的雨。不是那种痛快淋漓的雨,而是三点两点,毫不停歇地将浅草花苞抹上不真切的雾色,也将人守望着春和景明的心浇得湿透。
  多次提笔不得,索性搁下。不必看窗外,定是阴霾重重,只有室内灯火通明,像隔绝了外界。我的思绪忽而无限邈远:从古至今,天地间有过多少次这般风雨,又阻断了多少行人呢?在历史长河的不舍昼夜间,华夏也不过是只风雨飘摇的舟吧!
  最初的雨,是淅沥在天地混沌问的,人们想拂去这迷蒙的雨看清宇宙。那时夜很深,梦里几点烛火随风摇曳,就着这点微弱的光,人们仰头想用灼灼目光穷尽九天之上的微妙。“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子从心发问,众人雨夜求索,仍不得解。他们倒不气馁,只于风雨里追随先贤跋山涉水,衣沾不足惜。因为圣人告诉,他们一颗不断追寻的赤诚之心是从不会被雨水冲刷而淡化的。
  后來微雨初霁,云层里酝酿出了灿烂的朝阳,万物在温暖的光里欣欣向荣。何不将这份光亮播撒到全天下呢?人们雀跃着想。于是一帆扬起,一路驼铃,从此丝路繁华不息,四海往来不绝。
  可自命不凡者开始想将光芒据为己有,他大袖一挥唤来了几片阴沉的云,自己则整日躺在厚重的纱幔下,享受着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浑然不觉间,京城的水分悄然积蓄,湿了异域使者愤然而去的背影,也熄了万家门户亮堂的灯火。
  直到劲风摧枯拉朽,九州倾盆雨下时,才有人猛然惊醒。水已决堤,人们拼命想在时代的洪流里捞回些什么,却只揽回满怀的硝烟,彻底埋没了鼎盛王朝的余味。
  不知流离徘徊了多久,人们才上了岸。可是雨没有停,还在下,一点一滴侵蚀着那些已淋得湿漉漉的魂。有人想过重返故土,却又总在一个似曾相识的雨夜无功而返,因为那些传统雕琢的轮廓,早已被解构得零碎不全,难以拼凑了;有人想过出走他乡,却又总在刺骨的寒风中哽咽失语,因为改了乡音,失了根源的牵引,去哪里都不过是流离失所,虚梦一场罢了。在这场渗入骨髓的雨里,我们都是既无法触及文明之巅,又失了文化庇佑的失落者。更有甚者,早已被交织着名欲的世事风雨蚀了本心,只在虚假的信息里苟且着过活。
  一切终将归于沉寂吗?我思索着,雨下得更稠密了.空气似乎也凝滞了。
  但总有人会在风雨里奔走,想要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那些前行者们明白,雨水只是暂时的,而之后会有更鲜妍的春色。可是,雨中筑阁,谈何容易?
  因而我们不能忘了拾起那把助我们避了千年风雨的伞。这是一个亘古至今,亦新亦旧的时代,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粘连着我们厚重的过去与无尽的未来。圣人的谕示仍是不朽的明珠,我们要将其擦拭,点亮这个前路漫漫但未来可期的时代。我们所需要的,是守住自己的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用其熔铸五千年的信仰力量,助我们在风雨中完成蜕变。
  因而,我们不能忘了扬起那张助我们破浪远航的帆,应大胆地向世界昭告我们含蓄包容的民族秉性,让外界看到一个正在经历艰难蜕变但又无比真实的国度。“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让大家皆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脉动,正如主动拨开云雾,迎接阳光。
  雨仍未歇,人已不惧。我们来时是一路风雨,而风雨也总孕育着文明的新生。
  我也不必看窗外,我知道这个国度正在接受风雨的洗礼,我也坚信,我在守望着什么。
  ——定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指导老师:叶艳辉)
  评委在线
  绝妙的隐喻
  如果让你做比,你会把精神世界比作什么?本文的答案是:家园。于是,虚空、宏大的精神世界转瞬间变得可触可感。我们分开来解析:1.家园建立。家园原本也是没有的,需要在风雨之中被一点点建立。屈原的追问,正是丰富家园完整性的一个链条。之后无数能人异士上下求索,家园慢慢建立起来。这是文化的表征。2.家园繁荣。作者以丝绸之路的兴起,喻示精神世界渐成之后带来的丰厚回报。这是经济的象征。3.家园凋零。盛极而衰,闭关锁国,令异国使者绝望,最终导致硝烟弥漫,王朝不再。这是政治的轮回。
  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的衰退,带来的正是家园逝去,精神亟须重建的命题。单此一点,本文的深刻隐喻就令人击节。但本文还不止于此。在如何重建的命题上,本文先提出“我们既无法触及文明之巅,又失了文化庇佑”的精彩论断,又回溯历史,以“避了千年的伞”的妙喻,引出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引出了重建精神世界的方法指导,如此,文章的完整性得以展现,深刻性得以拓展,自然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肖尧)
其他文献
驻足天南海北,踏遍海角天隅,等过熹微晨光,望过星河万丈,这世间盛景万千,终不过宣纸泼墨,一封家书为之娓娓道来。或语英雄本色,或言儿女情长,纵使纸卷泛黄,字迹褪去,寻家觅国之情怀,始终与一封封家书齐存,为后人捧读。  诚如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无论是谁,一封家书,缓缓展开便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倾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之前,辗转难眠,他并不是畏惧死亡,只是心中有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和坚
期刊
家书像是一部史诗,零零散散地落在一角一隅间,在南方与北方这条路线上跌跌撞撞,在秦岭与淮河间迷失方向。那些跨越了千山万水的鸿雁,早已续上了热烈的鲜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早在千年前,于饥寒交迫间苦苦等待的杜甫写下这样一笔辛酸泪,也搔短了鬓上的白发。战火与动荡的局势绞断所有与至亲间的聯系,这又是何等难以排遣的苦楚?杜甫把家放在他的草堂背后,过着“风卷屋上茅”的生活,而习主席与他的父亲则将家
期刊
写一封家书,其实从来无须专挑时间。大约在天际正欲破晓时,或是在阳光微凉的午后,抑或是在一片摇曳的烛影下,只要一支墨笔在宣纸上轻触,便能书下一行行带着心绪的字迹。也许内容无非是向家中聊告平安,传递情思,可我偏偏深陷于那一份份用赤胆忠心筑成的篇章中。  我想,也许是朴实无华的字眼最易触及人们心中想报效祖国的那片柔软。虽然这些书信中的文字,不似旁人一般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成,可它们所蕴藏的,往往是只有让人
期刊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灯火久不灭,靠的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坚守。归其根本,是纸墨与情感交融的传承,是家书与情谊相结的叮嘱。  或许你不以为然,认为家书不能起什么作用,认为文明的传承需要的是文化典籍、历史传记。诚然,文化典籍、历史传记有其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道义品质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而这又要依托于家书的叮嘱、情谊的传承。  今天,有很多人都忽视家书,误解家书。其实,家书不只是大多数人
期刊
2016年的6月,姥姥从家乡给我寄来一封家书。  那时正是我到哈尔滨求学的第三周,水土不服,加上又刚与老师、同学混个脸熟,名字还大多叫不全,打招呼也是尴尬地走过。从六三制的初二到五四制的初三,我和他们之间相差的,不仅仅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十几篇古文、上百的单词和一册化学书这些有目共睹的东西,我们之间相差更多的,是三年的积累与努力。  “我们这儿可是卧虎藏龙啊!”这是在进学校大门時校长说的。  “你是
期刊
很多年后的今天,林觉民的故事还在被人称道。在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诀别》中有这样一段词:“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言难启,诀别吾妻。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林觉民烈士弃小家,为国家,用一千三百字的不舍,成就了如今十三億人的幸福。其精神之崇高,非常人之所能及。  【指导老师:唐思佳)
期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民国冬,日本。  初晨微煦,将褪未褪的黯淡中信僮一家家地从门缝中插入一叶白净,房内的聂耳早已清醒,脸上是抹不去的愁绪。他来这里已是二月有余,半年前仍在上海制片厂时,他还在和田汉兴致勃勃地商讨着最新一部电影《风云儿女》的策划。当他目睹到麻木不仁的国人时,这部电影就此萌芽。可制作未央,投资商突然没了音信,紧跟着的是闻讯而来的警察。为避风头,田汉带着
期刊
此夜,冷月空悬,皎洁的月光让故事的结尾都变得苍白,寒鸦的叫声似乎把凄冷都填进人的骨子里。帐中挑灯,一幅地图摊在我面前:绵竹,就像一道脆弱却又固执的藩篱,把成都无言地守护在身后。我伸手入怀,掏出一张犹带着体温的帛书,颤抖着展开,半尺绢素,八分汉隶,潮湿了我的眼角。  这是一封家书,是除了世袭的官职爵位之外,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样东西。  我的父亲,是蜀汉的忠武侯,诸葛亮,是末世里最温暖的光。他燃尽了自
期刊
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或是遗世独立,或是只言片语,或是千言万语将字里行间“以天下人为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的精神如宇宙大爆炸般迸发出来。跨越数万次星辰一览无余,穿过数万次车水马龙。给从前的我们,以后的你们,无数和我一起作为祖国新兴力量的中国青年,世界的青年人,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促发源源不断人生前进的动力。这般景象勝过世间一切风景,胜过冰岛的极光,胜过佛罗伦萨的涂鸦,胜过西西里的风情。素白纸片
期刊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扶摇直上,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是碧瓦朱甍的建筑,人们似乎已经远离了密飧不继的泥淖。然而,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一个“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浓缩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GDP的增长更为困难,“跨越式发展
期刊